辽宁省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介(二)
关注辽宁记忆,了解历史
2019年10月7日,国务院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发布《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通知指出,国务院核定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确定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计762处)以及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共计50处),现予公布。 其中辽宁省共有有17处文保单位这次升级为国保单位。本期给大家介绍一下辽宁第八国保单位的古建筑和古墓葬部分。
古墓葬
文物编号:173 8-0173-2-006
名称:医巫闾山辽陵
时代:辽
地址:辽宁省北镇市
医巫闾山辽陵始建于辽世宗耶律阮时期,耶律阮葬其父东丹人皇王耶律倍于医巫闾山建显陵。耶律倍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长子,为人仁厚,不喜涉猎,性好读书,汉化很深,在其封地东丹国医巫闾山绝顶筑藏书堂曰望海。辽初政局动荡,耶律倍生前未当上皇帝,但其子耶律阮后来承继皇位,葬其父于显陵,成为医巫闾山的祖陵。
后耶律阮亦葬于显陵西山,仍称显陵。耶律阮次子景宗耶律贤崩后葬乾陵,其皇后正是历史上著名的萧太后。再至辽代末帝天祚帝死后,也葬在了乾陵旁边。所以医巫闾山辽陵共葬有四位皇帝(耶律倍追为义宗),三位皇后(世宗怀节皇后萧氏、世宗甄皇后、景宗睿智皇后萧氏)。
辽乾陵是辽代中期帝陵,它承上启下,是辽代陵寝制度发展演变中关键的一环。通过与辽早期的祖陵、怀陵和辽中晚期的庆陵比较可知,从乾陵开始,辽代帝陵玄宫前祭殿形制、祭殿用瓦等形成了统一规制,并与辽代早期帝陵有很大区别。据此,辽代帝陵陵园形制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辽祖陵、怀陵和显陵,为初创和探索期;第二阶段包括乾陵、庆东陵、庆中陵和庆西陵,为定型和成熟期。
文物编号:174 8-0174-2-007
名称:喀喇沁右翼旗蒙古王陵
时代:清
地址:辽宁省建平县
喀喇沁右翼旗蒙古王陵位于辽宁省建平县三家蒙古族乡新爱里村东北1.5公里处龙旦山下,远近群山环抱,为喀喇沁右旗历代扎萨克及其亲族之陵园,当地俗称“王子坟”,一字排开两座陵园,东为历代扎萨克之陵寝,西为历代扎萨克亲族之墓区。
东陵园南北长130米,东西宽127米,前正门为明堂,明堂两侧各有一侧门。穿过明堂,在松柏掩映下是一座三进式石拱牌坊,正中镌刻康熙御笔“藩屏世泽”四个大字,四个石柱上各立有一只石刻望天吼,经历了三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似乎仍在仰天长啸。过了牌坊是五间佛殿,佛殿后是三间享殿,内供奉喀喇沁先王的灵位。
陵寝在享殿后较高处。正中为第一代喀喇沁右翼旗世袭扎萨克多罗杜楞贝勒固鲁思奇布的陵墓。陵墓形制为砖砌宝顶。以下各代呈人字形左右排开,共有坟头十三座,分别建有祭亭。西陵园是喀喇沁祖陵和镇国公敏珠尔拉布坦、镇国公罗卜藏车布登及后人的陵园。
喀喇沁右翼旗在蒙古四十九个蒙旗中倍受清延恩宠,次第封为贝勒、郡主、亲主爵位,并与清王朝数度联姻,成为清王朝的漠南屏藩。三百年间,清王朝经历了初创、发展、鼎盛与没落的历史过程,喀喇沁右翼旗同清廷一样经历了这个历史过程,是清王朝对蒙古地区进行统治的个缩影,也是清代扎萨克制度下蒙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一个縮影。
(陈赫摄影)
古建筑
文物编号:261 8-0261-3-064
名称:朝阳南塔
时代:辽
地址: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
朝阳南塔位于辽宁省朝阳市慕容街南端。因市内原有三座古塔鼎足而立,依其方位,俗称东塔、南塔、北塔。
朝阳南塔为辽代十三级密檐式砖筑佛塔,现高42.6米,由夯土台基、砖台座、须弥座、塔身、塔檐、刹顶组成。
塔基方形,素面,以砖迭砌而成。须弥座设束腰两周,线层束腰的每面各设壶门五个,内雕云龙等。束腰上部为砖碉仰莲,承托塔身。塔身南面正中设券门,其它三面设假门,门两侧砖雕卷云,门顶浮雕华盖。华盖两侧各嵌一石雕塔铭,上刻八大灵塔名称。塔门两侧布有很多对衬的方孔,可能是镶嵌浮雕像的,推测此塔身应有浮雕,似未修完而停工。
塔身四角各有一砖雕圆形倚柱,顶部承托半拱,补间铺作七朵。半拱之上为砖砌塔檐,塔檐逐层内收。檐角挂风铎。原风铎和塔刹早已不存。1999年,朝阳南塔经过维修,已基本恢复原貌。
(陈赫摄影)
文物编号:262 8-0262-3-065
名称:开原崇寿寺塔
时代:辽金
地址:辽宁省开原市
崇寿寺塔,又名崇寿禅寺塔。位于开原老城西南隅,砖质结构,高二十丈,十三级,实心八面体。每面塑有佛像,且各面佛像各不相同,由南、西南依次而顺为:昆卢尊佛、无忧德佛、阿弥陀佛、须弥相佛、云自在佛、庄严王佛、功德王佛、定幢光佛等八尊。该塔为砖质结构,塔高45.82米,为八角十三级实心密檐式砖塔。
两旁有飞天浮雕,各角有木檐悬有铜铃,称为风铃,微风一吹,叮冬响。塔尖呈锥形,有铜质球型五个串其上。塔身各层挂有数百铜镜,西面悬有铜鼓一面。每当日出之时,旭日与塔辉映,光芒四射,数里之外可见塔光,古塔朝霞为开原胜景。
该塔建造年代,历史上先后有三说:
明清时期,多言其为唐代年建。其所依为明代的二块石碑,其一为明正统十二年黄瓒撰文的碑刻《明开原重修石塔寺碑记》,《碑记》载:此寺原有旧残碑,虽文字不全,但崇寿禅寺四字昭然,“及载自唐乾元年有僧洪理大师始建之,遗址宽宏,大定三年入灭,因建石塔为大师龛”。其二碑为流放铁岭的大学士陈循于天顺年所撰《开原重修石塔寺碑铭》,铭文开篇有:“堂堂古刹,肇唐乾元,在辽之左,雄峙开原”之句,后人皆以此塔为唐所建。
(陈赫摄影)
文物编号:263 8-0263-3-066
名称:永安石桥
时代:清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
永安桥,俗称大石桥,位于沈阳市于洪区马三家街道永安村。该桥始建于清崇德六年(1641年),是沈阳市现存比较完整的一座石拱桥。
永安桥在清初是一座重要桥梁,是清朝各代帝王东巡的必经之路。
永安桥为三孔石拱桥,全长37米,外宽14.5米,路面宽8.9米 ,桥头宽12米。桥身两侧分别立着十九根石栏杆,桥端的石柱上是圆雕的狮子,其它为荷叶状柱头。桥头两侧各有一对雕刻精美雌雄相望的大石狮。桥的栏板上装饰着柿蒂花纹和卷云纹,端柱外的抱鼓石上刻有鹿、虎、麒麟、犀牛、羊、蝶等图案。桥身的北侧有二龙探首,桥身南侧则露出一对龙尾,从远看,呈二龙驮桥之势,造型生动,别具匠心。康熙、乾隆等四代皇帝东巡16次走过永安桥
永安桥经历了三百多年的风风雨雨,桥面损坏严重,1979年沈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将其修葺一新。
(陈赫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