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评“行到水穷处,不见穷,不见水……”
读到周梦蝶先生这首《行到水穷处》诗时,我大吃一惊。周先生无疑博学多才,题目取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终南别业》中的一句中的上半句,而下半句是坐看云起时。这一整句的意思很隽永高雅。译成白话文,便是:闲情漫步到水尽之处,坐下仰望白云的飘动。周先生将“行到水穷处”拆解成不见穷,不见水,很令人费解。纵观全诗,周先生拆解名句的目的是为了引出他的诗眼:却有一片幽香/冷冷在目,在耳,在衣。周先生写得很高妙,他行到水穷处,不是为了看高天上的云卷云舒,而只是着笔于往下看,看的还是水,且是冒着香气的水,我以为周先生在意淫,“看你在我,我在你;/看你在上,在后在前在左右:/回眸一笑便足成千古。”写尽了一段柔情依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个只是我粗浅的认识,我再深入一点,继续读:你心里有花开,/开自第一瓣犹未涌起时;/谁是那第一瓣?/那初冷,那不凋的涟漪?这几句联系上下诗句,只可意会,不好言传了。美得不可方物。那似有若无的香,那一瓣是花还是汝心?乍暖还寒,是什么投影到波心,一粒小石子还是一瓣花瓣,惊起涟漪阵阵?诗人反复吟诵:行到水穷处,不见穷,不见水,令人不是费解了,而是揣摩诗人的用心,为什么诗人要两次曲解行到水穷处的意思呢?作为一个读者,一边内心感觉奇怪,一边却又不肯(不敢)贸然否定诗人,否定诗人,好像显得自己浅薄,我想是不是需要找到一个心地纯洁的孩子,让他来鉴赏一下诗,像安徒生童话里的那个说实话的孩子那样给俗世的人一点建议。唐代白居易他写完诗后先读给不识字的老婆婆听,以便使诗歌通俗易懂,典故为“老妪能解”,诗是高雅的,每个诗人写诗风格各异,我多不懂,因此也多只瞟一眼。像白居易这样的诗人可能有可能没有了,读得懂的老妪如今还剩几个?我就读不懂,像我这样勇于承认自己的浅薄无知的,大约也没有几人吧。诗在诗外。每个人读同一首诗,可能因为际遇不同,可能因为素养不同,对诗的理解或领悟不一样。读周先生这首诗,我无端的想起张枣的《镜中》,《镜中》我读了多次,每一个字我都认识,联在一起,很费解,没有一定文学素养的人比如我是很难透过诗中简单的字去领会诗人写的诗的意境的。一首诗需要至少一个人懂它,就好了。《镜中》读了多次,再看了诗评,猛然心就怦然动了一下,痛了一下,像是遇到了一个真正的意中人,也就理解了诗人的才情隐在梅花南山之中。因此一首诗需要至少一个人去评一评,也许其间就有打动你心的某一个意象,你的心就痛了一下,就心动了。读一首诗,心痛一下,心动一下,那这首诗基本上称得上一首好诗。而好诗多是人评论出来的,若评论者牵强附会,那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行到水穷处
周梦蝶
行到水穷处,
不见穷,不见水──
却有一片幽香
冷冷在目,在耳,在衣。
你是源泉,
我是泉上的涟漪;
我们在冷冷之初,冷冷之终
相遇。像风与风眼之
乍醒。惊喜相窥
看你在我,我在你;
看你在上,在后在前在左右:
回眸一笑便足成千古。
你心里有花开,
开自第一瓣犹未涌起时;
谁是那第一瓣?
那初冷,那不凋的涟漪?
行到水穷处,
不见穷,不见水──却有一片幽香
冷冷在目,在耳,在衣。
镜中
张枣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了下来
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
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
危险的事固然美丽
不如看她骑马归来
面颊温暖
羞惭。低下头,回答着皇帝
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
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
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附诗一首
羞愧
——聆听卢圣虎先生的讲座暨悼水稻之父
持兮
在这之前 我一直以为
我只愧对他们
生我的和我生的
如今 在黄石图书馆与众诗人
聆听卢圣虎先生讲写诗的态度
在他讲之前 坐在我右手的一位先生
热情的收集前后左右的签名
我将我的“佛名”签在那
之后 我就懊悔我的傲慢和无知
因为我看到别人签的笔名都很小
就我不知天高地厚
(签下的还是佛名)
卢圣虎先生讲完了主题
主持人让坐在下面的人与卢先生对话
本来我想请教 但终于没有说出:
我一直困惑的是活着与诗歌的关系
我想我的问题很浅薄又很高深
当我离开图书馆坐上公交车
摇摇晃晃的雨在窗外飘落
如同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
这时,微信群里窒息了
在稻田里种下远方的人永远的走了
现在,我感到我的羞愧太多
我曾经浪费过那么多的光阴和那么多的米粒
持兮:爱写作,爱生活,爱折腾,黄石作协会员,大冶作协会员,黄石女人花读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