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好诗的标准
怎么判断一首诗是否好诗?历史上不同的风格流派说法不一,有的主张格调说,有的主张性灵说,还有的主张神韵说、肌理说等等。他们大都是偏向某一个方面或角度,综合概括起来不外乎以下五点:格律、语言、形象、章法和境界。这五点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们之间是互相渗透、互相贯穿、互为依存的条件。
我们根据这五点规定五条标准,这样我们就有了一个基本的参考和评判标准。有了这个标准,编辑和作者在写诗、改诗、读诗、谈诗等上面算是有个着落,有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拐杖”,就可以增加自觉性,减少盲目性,更加真实衡量一首诗歌的水平。
第一个标准,就是“格律严谨”,这一条主要是针对近体诗(格律诗,绝句)。写现代诗的可略过这一条。
格律是我们学格律诗的第一道门槛,其实它还只是形式上的“游戏规则”而已,还谈不到艺术上来。打个比方,就像下象棋,马走日、象飞田、炮打隔山、车杀一线,这好比是象棋的“格律”。
格律是引导我们进入古典诗词氛围的一个向导。格律是古人把汉语音节的音乐美发展到极致所形成的规律。经过千百年的研究,古人认为汉字音节这样排列是最美的,它对音乐美的调动是最充分的。
第二个标准,就是“语言清通”
诗对语言的第一个要求,是把诗的语言写的通顺,叫读者一看就明白,引导读者顺利的进入你的审美思维。我们前面说,格律还未进入艺术领域,语言已经进入艺术领域了。语言既是技术,又是艺术。
对语言的要求很多,语言清通是第一位的,是最基本的要求。我们不要以为说话说的很清楚,就能写的很清楚了,那是有差距的。我们说话时可以重复,听不懂时可以当面问。而读者和作者的交流主要是通过文字,他不能当面问你,你也不能立刻解释,所以对语言清通的要求就更高,超出我们现实生活中语言交流的本身。
通过文字,读者看不到你的手势、表情。你必须在一句诗中几个字就把你的思想感情、要说的事,完整的传达出来,不能叫读者误解、走岔路。
有些作者写的诗,他自己很清楚,但读者不清楚。不要以为你说的话挺明白,写的诗就不会有问题,语言问题一定要当回事。
另外诗中的“双关语”跟“歧义”是两回事。“歧义”是读者理解不出作者的原意,却理解成了另外的意思,走到岔路上去了。歧义不是作者的本意,但是写出来后,读者却理解成这个意思。而“双关”的两层意思都是作者想说的,表面一层意思,通过某种关联,背后还有一层意思,这叫“双关”。这两层含义都是正确的,都是作者要表达的,但是作者重点表达的是那个背后的一层。
如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那个“晴”字,就双关了。它既是天气阴晴之“晴”,又是爱情之“情”。这是作者的本意,是作者有意的艺术创作,不是歧义。
诗的语言要清通,就是不能让读者的理解产生歧义。不能让读者走岔路,把你的意思理解错了,不要让读者走迷宫,转来转去不知你在说什么。
第三个标准,就是“形象典型”
诗的艺术创作主要靠形象思维抒发感情,这是诗词的审美特征,本质特征,它是以形象思维(艺术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的。我们把凝注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形象称为“意象”。诗词里的形象,严格说来,都应称为意象。
用形象表达自己的感情是诗词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唐朝诗人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写诗的诀窍。那就是一定要用形象来传达自己的感情。你看他写一个新媳妇问丈夫画眉深浅合适不合适,时髦不时髦,但我们看诗的题目是“近试上张水部”,是给考试官张籍写的,跟这个新媳妇毫无关系。他是想请考官张籍指点一下,自己的文章有何得失,有何缺陷,是问自己的文章“入时无”。朱庆余是来参加科举考试,但他一字不提文章,而是通过一个新嫁娘的形象来传达自己的真实感情。这才是作诗的正道。
这对我们诗友来说是一个启示。我们在写诗时可以参考一下这首诗,想到应该通过形象表达自己的感情,不要直言其事,不要贴标签,要把自己的感情灌输到所创造的形象里面去。这是诗词艺术创作的特征,也是我们终身所要追求的。
形象创作可以分多类型,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一是人象,这个用的最多。“洞房昨夜停红烛”就是人象,一个新嫁娘的形象。
二是物象。李贺《马诗》:“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这就是物象。物的形象,也是大量作为诗人抒情的寄托。
三是景象。如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完全是一个风景的画面,是景象。这个也比较多。诗人往往不是只使用一种形象,大多是人象、物象、景象兼而有之,结合使用。
四是心象。心理形象,没有人物、景物,只是心理描写,用心理形象映射出人物的形象。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这是写一个的心理状态。还有“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也是心理形象的描写。
五是事象。写一件事,其中人物的形象不太明显,只是一件事的过程。这在律诗中比较少,在古风里比较多。李商隐《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逢。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这首是七律中少见的叙事诗,目前只发现两首。另一首是杜甫的《客至》。
六是暗象。就是诗里好像没有什么明确的形象,但给人的印象非常清晰深刻,我们称其为暗象。如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这是歌颂项羽的英雄气概,而不是对项羽人物形象的描写。但在读者面前,项羽的高大形象却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这种手法我们称暗象,这是一种较高的艺术手法。
七是群象。一首诗里,不是一个形象,而是好多个形,象形成一个整体,共同传达某种感情。李商隐《无题》:“东风”、“百花”、“春蚕”、“蜡炬”、“晓镜”、“云鬓”、“月光”、“蓬山”、“青鸟”,用了好多形象;杜甫《绝句》也是好多形象。
形象和感情的关系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一般来说,一个形象可以表达不同的感情,一个感情也可以选择不同的形象。对我们来说,只要选择你最熟悉的、感触最深的形象就可以了。比如月亮。月亮是古人常用的形象,但表达的感情却是千差万别。李白说“疑是地上霜”,这是一种感情;他又说“小时不识月,呼做白玉盘”,这又是另一种感情;他还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你看,他又和月亮跳起舞来了。到了苏东坡,他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与李白的感情不同了;而辛弃疾的“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又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感情了。
第四个标准,就是“章法严密”
诗要有布局,要有结构,要有开头结尾,起承转合,过渡照应。这跟作文一样,要安排好它的结构。因为诗比较短小,起承转合挺紧凑,挺叫劲。要通篇考虑,要有一个展开逻辑。一般来说,是按照一定逻辑展开,或者说,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或按照空间目力所及。
第五个标准,就是“境界高尚”
境界是诗的最高层面——精神层面,它是从诗词的语言、形象、章法诸方面所提炼出来的精神成果,是诗词所反映、所达到的精神高度。我们一般可以把诗词分为三个层面,基础(技术)层面、创作(艺术)层面、精神(哲学)层面。上面谈到的四个标准,格律属于基础层面,语言贯穿于三个层面,形象、章法属于艺术层面。
其实,标准不止这五个,还有第六个标准,就是“风格鲜明”不过,这是指成熟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