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免疫力方
补 益 剂 五 方
【1】玉屏风散:防风30g,黄芪60g,白术60g功用:益气固表止汗主治:表虚自汗。汗出恶风,面色晄白,舌淡,舌苔薄白,脉虚浮,也治虚人腠理不顾容易感受风邪。证治机理:卫气虚弱不能温分肉,充肌肤,则腠理空疏而恶风;卫表不固,开合失司,营阴不能内守,津液外泄,则常自汗;卫气虚弱,风寒之邪易趁虚而入,则易于感冒。面色晄白,舌淡均为气虚的表现,所以治疗应当益气实胃,固表止汗。也就是说容易感冒的人可以喝玉屏风散预防感冒。
【2】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各9g,甘草6g功用: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大便稀),舌淡舌苔白,脉虚缓。证治机理:本证是因为禀赋不足,或者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之气,使其受纳与运化无力所导致。因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气血生化不足,气血不能上荣与面,所以面色萎白;脾为肺之母,脾气虚则肺气也虚,所以语声低微,气喘;脾主肌肉,脾胃气虚四肢肌肉失养,所以乏力,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胃气虚弱,所以胃口不好吃的少;脾运化不足,湿浊内生,所以大便溏薄,舌淡舌苔白。
【3】四物汤:熟地12g,当归10g,白芍12g,川芎8g功用:补血调血主治:营血虚滞证。头晕目眩,心悸失眠,面色无华,或者妇人月经不调,量少或者闭经不行,脐腹作痛(肚子疼),舌淡。证治机理:本证治疗,营血亏虚,冲任虚损,血行不畅所导致。营血不足,不能上荣,所以头晕目眩,心主神,藏神,其华在面;肝藏血藏魂,其华在爪(手)。心肝血虚则心悸失眠,面色嘴唇指甲都没有光泽,妇人肝血不足冲任虚损,加上血行不畅,所以月经量少或者闭经,脐腹作痛。治疗应当补养营血为主,辅之以调畅血脉。
【4】补中益气汤:黄芪15g、人参(党参)15g、白术10g、炙甘草15g、当归10g、陈皮6g、升麻6g、柴胡12g、生姜9片、大枣6枚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1脾胃气虚证。饮食减少,体倦肢体虚弱,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薄,脉虚软。2气虚下陷证。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妇人月经淋漓不净),伴随气短乏力,舌淡脉虚。3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喜欢喝热水),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证治机理:病由饥饱劳役,损伤脾胃,中气虚馁,升降失常(脾主升清气,胃主将浊气),清阳下陷,阴火则上乘土位,到达肌肤就是发热。脾胃气虚、气虚下陷都由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所导致。当用本方甘温除大热之法。
【5】生脉散:人参9g,麦门冬9g,五味子6g。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主治:1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脉虚数。2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干咳少痰,气短自汗,口干舌燥,脉虚细。
证治机理:本证为感受暑邪之热,或温热病后期,伤气耗津所导致。温邪暑邪均为热邪,感之则腠理开泻,大汗伤阴,气随汗泻,导致气阴两伤,肺阴匮乏导致干咳少痰,其余都是气虚阴伤的表现,治疗应当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补益剂三方
【一】保元汤:黄芪9g、人参3g、炙甘草3g、肉桂1.5g
功用:益气温阳
主治:虚损劳怯,元气不足证。倦怠乏力,少气畏寒,,小儿痘疮、阳虚顶陷,不能发起灌浆者。
【二】十全大补汤:当归10g、川芎5g、白芍10g、熟地黄10g、人参10g、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5g、黄芪10g、肉桂3g。
功用:温补气血。
主治:气血不足。证见饮食减少,久病体虚,脚膝无力,面色萎黄,精神倦怠,以及疮疡不敛,妇女崩漏(月经淋漓不尽)
【三】六味地黄汤:熟地15g、山茱萸肉12g、山药12g、丹皮10g、泽泻10g、茯苓10g
功用:填精滋阴补肾
主治:肾阴不足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视物昏花,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舌燥咽痛,牙齿动摇,足跟作痛,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证治机理:本证原为小儿禀赋不足而设立,后世用于肾阴精不足之证。肾为先天之本,主生骨髓,肾阴精不足,骨髓不充,故腰膝酸软无力,牙齿动摇,小儿囟门不合;脑为髓之海,肾精不足则髓海空虚,而病头晕目眩,耳聋耳鸣,肾藏精,为封藏之本,阴精亏虚,封藏不固,加之阴不制阳,相火妄动而病遗精盗汗,潮热消渴,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等。治宜滋补肾之阴精为主,兼以清降虚火。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清热剂二方
【四】犀角地黄汤: 犀角(水牛角代替)30g,生地24g,芍药12g,丹皮9g.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热入血分证。身热谵语、斑色紫黑、或吐血、衄血、便血、尿血、舌深绛起刺,脉数;或喜忘如狂,或漱水不欲咽,或大便色黑易解。
证治机理
【2】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各9g,甘草6g功用: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大便稀),舌淡舌苔白,脉虚缓。证治机理:本证是因为禀赋不足,或者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之气,使其受纳与运化无力所导致。因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气血生化不足,气血不能上荣与面,所以面色萎白;脾为肺之母,脾气虚则肺气也虚,所以语声低微,气喘;脾主肌肉,脾胃气虚四肢肌肉失养,所以乏力,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胃气虚弱,所以胃口不好吃的少;脾运化不足,湿浊内生,所以大便溏薄,舌淡舌苔白。
【3】四物汤:熟地12g,当归10g,白芍12g,川芎8g功用:补血调血主治:营血虚滞证。头晕目眩,心悸失眠,面色无华,或者妇人月经不调,量少或者闭经不行,脐腹作痛(肚子疼),舌淡。证治机理:本证治疗,营血亏虚,冲任虚损,血行不畅所导致。营血不足,不能上荣,所以头晕目眩,心主神,藏神,其华在面;肝藏血藏魂,其华在爪(手)。心肝血虚则心悸失眠,面色嘴唇指甲都没有光泽,妇人肝血不足冲任虚损,加上血行不畅,所以月经量少或者闭经,脐腹作痛。治疗应当补养营血为主,辅之以调畅血脉。
【4】补中益气汤:黄芪15g、人参(党参)15g、白术10g、炙甘草15g、当归10g、陈皮6g、升麻6g、柴胡12g、生姜9片、大枣6枚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1脾胃气虚证。饮食减少,体倦肢体虚弱,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薄,脉虚软。2气虚下陷证。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妇人月经淋漓不净),伴随气短乏力,舌淡脉虚。3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喜欢喝热水),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证治机理:病由饥饱劳役,损伤脾胃,中气虚馁,升降失常(脾主升清气,胃主将浊气),清阳下陷,阴火则上乘土位,到达肌肤就是发热。脾胃气虚、气虚下陷都由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所导致。当用本方甘温除大热之法。
【5】生脉散:人参9g,麦门冬9g,五味子6g。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主治:1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脉虚数。2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干咳少痰,气短自汗,口干舌燥,脉虚细。
证治机理:本证为感受暑邪之热,或温热病后期,伤气耗津所导致。温邪暑邪均为热邪,感之则腠理开泻,大汗伤阴,气随汗泻,导致气阴两伤,肺阴匮乏导致干咳少痰,其余都是气虚阴伤的表现,治疗应当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补益剂三方
【一】保元汤:黄芪9g、人参3g、炙甘草3g、肉桂1.5g
功用:益气温阳
主治:虚损劳怯,元气不足证。倦怠乏力,少气畏寒,,小儿痘疮、阳虚顶陷,不能发起灌浆者。
【二】十全大补汤:当归10g、川芎5g、白芍10g、熟地黄10g、人参10g、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5g、黄芪10g、肉桂3g。
功用:温补气血。
主治:气血不足。证见饮食减少,久病体虚,脚膝无力,面色萎黄,精神倦怠,以及疮疡不敛,妇女崩漏(月经淋漓不尽)
【三】六味地黄汤:熟地15g、山茱萸肉12g、山药12g、丹皮10g、泽泻10g、茯苓10g
功用:填精滋阴补肾
主治:肾阴不足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视物昏花,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舌燥咽痛,牙齿动摇,足跟作痛,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证治机理:本证原为小儿禀赋不足而设立,后世用于肾阴精不足之证。肾为先天之本,主生骨髓,肾阴精不足,骨髓不充,故腰膝酸软无力,牙齿动摇,小儿囟门不合;脑为髓之海,肾精不足则髓海空虚,而病头晕目眩,耳聋耳鸣,肾藏精,为封藏之本,阴精亏虚,封藏不固,加之阴不制阳,相火妄动而病遗精盗汗,潮热消渴,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等。治宜滋补肾之阴精为主,兼以清降虚火。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清热剂二方
【四】犀角地黄汤: 犀角(水牛角代替)30g,生地24g,芍药12g,丹皮9g.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热入血分证。身热谵语、斑色紫黑、或吐血、衄血、便血、尿血、舌深绛起刺,脉数;或喜忘如狂,或漱水不欲咽,或大便色黑易解。
证治机理
:本证乃热毒深入血分,动血耗血所致。心主血脉,又藏神。热度炽盛于血分,扰乱心神,则身热谵语;热毒迫血妄行,破损脉络,,上出于口鼻而见吐血、衄血。下出于二便而见便血尿血,外溢于皮肤则见斑色紫黑;热于血结,或离经之血内蓄而致蓄血瘀热,瘀热上蒙心窍,则喜忘如狂;邪居阴分,热蒸阴津上承,,则口干而漱水不欲咽;瘀热下渗肠间,其性濡润,则大便色黑易解;舌深绛起刺,脉数为血分热盛之征。此证病机为热炽血分,动血留瘀。热不清则血不宁,瘀不去则热难除,故组方配伍当以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为法。
【五】黄连解毒汤: 黄连9g,黄芩6g,黄柏6g,栀子9g。
功用:泻火解毒。
主治:三焦火毒热盛证。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或身热下痢,或湿热黄疸;或外科疮疡疔毒,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证治机理:本证火毒热盛,充斥三焦,波及上下内外所致。火性炎上,热毒易入血分,热毒蒸灼易生痰浊。热毒上扰神明,故大热烦躁,错语不眠;热灼津伤,则口燥咽干;热毒迫血妄行,随火上逆,则为吐衄;灼伤脉络,外溢肌肤,则为发斑;热毒蒸灼,浊血下迫大肠,则为下痢,瘀浊熏蒸外越,则为黄疸;热壅肌肉,则为痈肿疔毒;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皆为火毒炽盛之征,综上诸症,皆为实火热毒为患,宜苦寒直折亢火,治以泻火解毒。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