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掀起了“宋瓷热”?
宋瓷和宋画是宋代艺术的两大高峰,历时久远而珍贵难得,屡屡成为拍卖市场上的天价拍品。
宋朝审美被视为是中国审美标杆这一传统由来已久。早在明朝,文人“清玩”著作如《遵生八笺》《骨董十三说》中所追慕的雅器就以宋瓷为甚。在清朝的康乾盛世,也留下了诸多皇家收藏的宋代器物。直到晚清民国,宋瓷仍是收藏热点。
▲宋代 汝窑天青釉弦纹三足樽 故宫博物院藏
为什么宋朝的器物与生活如此令我们向往?与其说我们追慕的是宋朝的一器一物,不如说我们向往的是宋人风雅如玉的士人精神生活。
如扬之水所言,花、香、画、茶、瓷器,虽非宋人所创却是宋人赋予其雅致气息,由此奠定了中国士人生活的风雅基调。
宋代的简约美学取向——质朴、简约、抽象,非常契合了我们当代人的精神追求,而宋瓷是其中的代表。
宋朝瓷器的器型朴素,都是单色:一是青瓷,汝、官、哥、钧都属于青瓷;二是白瓷,定窑就是白瓷类,三是黑瓷。
迈克尔·苏利文说:“某些唐代陶瓷可能更强壮,清代陶瓷可能更精良,但宋代陶瓷则具有形式上的古典纯洁感,釉色上展示了早期陶瓷的活力和晚期陶瓷的精良之间的完美平衡。”
宋瓷之美,美在温厚、含蓄,强调器物所引发的心灵感受。它让人着迷的另一个原因,也许是对上古精神的追慕。这从宋瓷釉色所追求的清白质感中可见一斑。
我国宋代“五大名窑”闻名中外,传世文物一向珍同拱壁。其中除“定窑”以外,其余名窑均属青瓷体系,可见宋人对于青色的情有独钟,乃至对后世均产生极大的影响。
青瓷的发展历史久远,肇始即从“原始青瓷”发展而来。青瓷制作十分困难,无论胎质、釉质、燃料,火度、窑型,乃至烧成气氛与釉层厚度的不同都会影响青晓的色调,因而烧成“官窑”那样青翠晶莹、温润如玉的程度绝非易事。
▲南宋 官窑小渣斗 观复博物馆藏
在传世宋瓷中,官窑瓷器代表了宋代瓷器的最高水平。官窑是宋徽宗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
官窑瓷器的水平和民窑瓷器的不同,在于它们注重瓷器的釉色美和造型典雅,不刻意追求刻花和划花装饰,因而开创了瓷器的釉色美与开片装饰的新途径。
官窑釉色青灰收敛,深度切合宋代文人的审美意趣,因而成为宫廷供器。然官窑器烧造极难,且以生活陈设器为主,千年间流转,存世星稀,极为珍罕。
▲ 南宋 官窑水丞 观复博物馆藏
观复博物馆藏多件南宋官窑器,观察其釉面色调由灰黄而到蓝绿,由于烧窑过程中釉中氧化铁还原程度不同,以及釉水的厚薄,使瓷器最终呈现色调差异很大。
就现存各地博物馆整器及窑址出土标本,专家学者们总结了官窑(南宋官窑)呈现的一般规律性特征:
01 厚釉
官窑为了达到“如玉”的效果,其施釉要较其他窑口厚得多,根据“郊坛下官窑”出土残片分析,釉一般是施了2~4层。
厚釉
因釉层深厚,使官窑釉面莹润深邃,天青微蓝,秀逸绝世,无需冗余缀饰,仅凭此项就助其成就极高的艺术地位。
02 釉面龟裂片纹(开片)
根据存世文物及公开考古资料显示,官窑呈现的开片较为稀疏,多呈现黑褐色(日久使浸入物氧化造成),而无所谓“金丝铁线”效果(哥窑所呈现黑红两种开片相互交织的特征)。
开片
但此特征不能一概而论,陶瓷由于胎釉的膨胀系数不同,常常会在釉内自动龟裂成无色开片,而且这个过程会持续很久,有时会间隔多年仍能听到釉裂的微弱声音。
03 紫口铁足
古人归纳的“紫口铁足”可作为官窑瓷器的特征之一。由于胎中氧化铁的含量较高,施釉高温煅烧后,胎呈深灰或灰黑色,口部釉垂而薄,隐约露出胎骨而呈紫色,底足露胎的部分呈现铁褐的颜色,釉厚则特征不显,但整体会更加润泽。
紫口
铁足
故就官窑而言,紫口铁足是一个非标准性的特征,物成不易,不必强究。
04 聚沫攒珠
所谓“聚沫攒珠”是指釉中大大小小密集的气泡。本来这也是陶瓷烧制工艺中的缺陷,因为官瓷釉的粘性过强,且釉面要厚,使釉内气泡不易释放,这便使得釉层中出现无数细密的气泡,其形态如沫如珠积攒在一起。
聚沫攒珠
官窑正因为这些气泡的存在,折射改变光线使釉面变得柔和不刺目,产生温雅如玉的质感。从而在陶瓷欣赏中提升了审美的意境。
觉性灵明自若,本心利欲食之。
大观如梦如幻,小视坐忘坐驰。
——宋 刘克庄《又和后九首》
大观,北宋年号,即有官窑时也。宋本称“官”字,唐隽公(即唐英)不书“官”,纪“观”,称“大观釉”,盖以镇陶有厂官器,民俗有“官古器”,故用“观”字以别之。其实大观即宋官釉,或疑“官”、“观”为二,皆讹。
▲清光绪十七年京都书业堂刊本
▲清 蓝浦著《景德镇陶录》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这句话使“青”这个代表色彩的文字带有了“超越”的意味。观复大观青宋杯之“青”,既是溯源于宋瓷之“青”,亦是涵泳超越之“青”。
▲观复大观青宋杯
观复大观青宋杯是凭借观复博物馆多年文创开发积累,联和制瓷匠人,从胎骨选料到釉水调制,再到高温成瓷,一次次试验,历多年方才烧出能与古器韵和的仿宋官窑成器。
现因该系目前仅成器两款,两杯略有殊异,于两首宋人诗词中各撷取两字,一位“澄空”,一为“涵露”,自此面世。
01
大观之澄空
轻云暮卷,望澄空如水,千里一碧。
——宋 李曾伯《喜迁莺·轻云暮卷》
也许冥冥中确有幸运的部分,帮助挣脱成功与失败之间的间隔。当窑温回落,打开窑门,看到这满眼清幽无可言表之色,忍不住把杯子握在手里,窑温的余热让指尖有隐隐的刺痛,但同时酥润的触感让你即使炙烫也不忍间离。
02
大观之涵露
错落星河天未明,太虚涵露气全清。
——宋 潘良贵《夏日四绝》
这种感觉不可描述,也许只有幸运拥有它的那个人可以和作为制作者的我们共同感受这份奇妙。
▲ 随器附赠仿洞石陶瓷底托一个。
至于名字,大观,只有“大观”。“大观”为宋,是“官窑”之“观”,亦是“观复”之“观”,“大观”两个字含有成器的喜悦,也有对幸得之人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