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战第二篇 隋唐时期的阿拉伯国家

​经济战第二篇 隋唐时期的阿拉伯国家 .txt

经济战第一篇:汉晋时期的世界

上文本人介绍了汉晋时期,南亚的孔雀帝国,中亚的贵霜帝国,以及西亚的安息帝国在经济上因为中原王朝内部的战乱导致贸易通道被打断,这样的结果也直接导致了国运的持久时间.到了隋唐时期,诸如以上的帝国都已经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从西亚阿拉伯半岛崛起的阿拉伯帝国.

7世纪:东亚的汉人迎来了处于华夏文明的顶峰:唐王朝,西亚的阿拉伯帝国也随之兴起,原本从偏据阿拉伯沙漠一隅的小国,扩张成为疆域东起印度河及葱岭,西抵大西洋沿岸,北达高加索山脉,里海以及法国南部,南至阿拉伯海与撒哈拉沙漠,国土面积达1340万平方公里的超级大帝国.是世界古代历史上东西方跨度最长的帝国之一,亦是继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之后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本文就将继续介绍隋唐时期这个在版图上足够比肩唐王朝的大帝国:阿拉伯帝国.也就是中国史书里的大食.

早期的阿拉伯半岛一直处于落后的状况.当地土著居民仍然沿袭着千百年来一成不变的游牧生活方式.这里是夹在两块古老文明发祥地:尼罗河文明和两河文明之间的文化沙漠.尽管文明程度很低,但却有个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的地方:西南濒临红海狭长地带的汉志.不幸的是数百年间,这里先后成为周围强大势力争夺角度的对象.罗马帝国,帕提亚,拜占庭,波斯诸强面对汉志地区的发达交通枢纽作用和丰富的物产.都垂涎欲滴,想方设法占领它.这些国家为了得到这个地区展开了无休无止的战争.

特别是到了公元6世纪初.埃萨俄比亚和波斯的战争给汉志当地的商道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阿拉伯地区的商人由于商道被战争所切断,再加上战争给该地区造成的巨大损失,为了安全.所以商人们开辟了经波斯湾北上两河流域,然后西进叙利亚和中亚西亚的商路.从而放弃了传统的汉志商路.这使得原本这地区的奴隶主高利贷者纷纷破产,普通平民的命运则更加悲惨.原统治中心:麦加城里几乎天天都有人饿死.而麦加的土著居民是古莱西部落,他们是传统的商业民族,但由于上述原因整个部落赖以生存的基础:过往的商队都消失的无影无踪.这使得该地区原有的经济体系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整个地区的财富只集中到了少数的贵族和各大国的代理人手里.

面对残酷的现实.原住民中终于有人站了出来同是也找到了一条新的道路.这个人就是穆罕默德,而这条路就是所谓的穆罕默德革命.这个穆罕默德他自幼失去了双亲.只能在伯父的商队里为伯父牧放牛羊,但也随商队到过许多的地方.公元622年他也被迫离开了麦加.但是他很快使用伊斯兰教的宗教口号,以及各地的各种矛盾组织起了一支强大的穆斯林武装.在"为安拉之道而战"的号召下,于公624--627年间,他领导穆斯林武装同麦加贵族进行了著名的白德尔之战,吾侯德之战和壕沟之战等三大战役,沉重打击了麦加少数贵族和各大国的代理人.到了公元630年,穆罕默德率领十万多人的穆斯林大军,进逼麦加城下,以艾布.苏富扬为首的麦加贵族被迫请降,接受伊斯兰教,并承认穆罕默德的先知地位,麦加全城居民宣布归信伊斯兰教.

虽然公元632年6月6日(伊斯兰教历11年3月12日)穆罕默德在麦地那病逝.而他在生前也没有指定继承人.但是伊斯兰教已形成在半岛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成为阿拉伯民族的精神支柱,由此,揭开了阿拉伯历史新篇章.在之后的四大哈里发(伊斯兰世界的皇帝)时期(632--661) 对周边地区进行了疯狂的扩张,分别在公元661年和公元747年,建立了倭马亚王朝和阿拔斯王朝.也就是中国史书记载的"白衣大食帝国"与"黑衣大食帝国".其中的"黑衣大食帝国"还在公元751年与唐王朝的怛逻斯会战中取得了胜利.可想其国力之强.

但是仅仅只是到了公元785年,偌大的帝国便开始四分五裂.现在我们先简单看下这个过程:

非洲地区:

公元785年什叶派伊玛目哈桑的曾孙伊德里斯.伊本.阿卜杜拉在因在麦地那参加阿里党暴动,遭阿拔斯王朝镇压,率部分追随者经埃及,巴尔卡,特莱姆森,逃到摩洛哥北部的瓦利利.788年创建伊德里斯王朝.

公元800年大将伊本.艾格莱卜在获得突尼斯封土之后,当年便建立艾格莱卜王朝(822年-875年).

公元868年,埃及总督阿哈默德.图伦宣布独立,建立图伦王朝(868年-905年).

公元909年,什叶派穆斯林在突尼斯建立法蒂玛王朝(或哥疾宁王朝),先后征服阿尔及利亚,叙利亚,埃及,撒丁岛,973年迁都开罗,由于服色尚绿,中国史书称为'绿衣大食'.

西亚地区:

公元890年,由阿布.阿杜拉创立的卡尔马特教派在哈马丹.卡尔马特领导下于伊拉克南部库法地区举行起义,势力迅速扩及波斯,中亚一带,并于899年在波斯湾西岸的巴林建立了卡尔马特王朝.

此外在现在的伊拉克摩苏尔和阿勒颇还建立了哈姆丹尼王朝.在中亚和小亚细亚等地还建立过白益王朝,伽色尼王朝,塞尔柱王朝.在埃及,叙利亚和也门也建立过阿尤布王朝.

中亚地区:

帝国东方版图内也相继出现了萨法尔王朝(867年-903年),萨曼王朝(874年-999年).

到了公元945年白益王朝的统治者艾哈迈德攻入巴格达,哈里发穆斯台克非便成为白益家族的傀儡.以后各地拥兵割据,独霸一方.1055年,另一支塞尔柱土克曼人攻陷巴格达,解除了哈里发的政治权力,仅保有宗教首领的地位.

也就是说从最早的公元785年开始,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就已经开始还逐渐变成了"周天子"那如此强盛的帝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现在就从地理位置与对应的贸易通道来解释下:

阿拉伯帝国所在的中西亚,以及北非板块,从地理角度来看并没有可以形成大统一国家的起码条件.通常而言,一个大统一国家的形成,都需要国家体制,地理条件,统治人口所产生的贸易条件:

1.国家有效行政体制:国家版图的绝大部分国土都处在中央政权的统一管理内,因为比如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名义上国家是周天子的,但是周天子对京城以外地区根本无法实行有效统治,不通往来的诸侯国所设立的关税也都不用上缴周天子,这样无法实行有效统治的地区不仅不会向中央政权交税,而且还会通过各种理由向周天子要钱.而且各个诸侯国之间不同的关税制度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全国的贸易制度与条件.

2.国家地理运输条件:国土面积内不能有大面积的山峦与海洋.因为大面积的山峦和海洋,会加长贸易货物的运输路线,这样就会从自然条件上加大贸易的成本.

3.国家中心城市人口:有一个人口众多的中心城市.比如汉唐的国都长安,洛阳.或者是别的大地区中心城市,比如山西的晋阳,江南的建康.因为中心城市人口越多,贸易市场也就越大,市场越大越能辐射周边商贸,产生贸易利润,利润越大中央政权税收也就越大,中央税收税收越大就越能巩固统治.

当然,完全符合这些标准的国家并不多.而古代中国的王朝也是在秦汉的大统一以后,才成为了这其中最经典的一个.所以还是拿古代中国的王朝举例.

从国家有效统治上来说:农耕时代的中原王朝从秦到到汉就基本实现了所能触及到的地理版块的有效统治.比如秦汉的郡县制(汉初虽然是郡国制,但以后也开始了实行郡县制),统一向中央政权交税.这些措施都对巩固国家有效统治起了促进的作用,历代王朝里基本都是到了后期才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从国家地理运输条件来说:中国古代可以利用长江黄河这样的天然贸易通道,隋唐年更是开启了大运河,进一步缩短了贸易运输距离,减少了贸易成本.满足了更多贸易的需求.

从国家中心城市人口说:以从长江到黄河流域为自己的统治中心,比如长安,洛阳,还有大型的地区中心城市:晋阳,建康等地.这里人口众多很好的不仅满足了贸易所需的市场.也提供了足够的兵源,而且又是不同地区所在的不同文明发源地,这样一来不管是经济上还是军事上,或者是文化上都能将代表中央政权的有效统治辐射到全国大江南北.所以古代中国王朝成为中央集权国家的经典代表.

而阿拉伯人所处的地理条件,跟中国古代却几乎正好相反.

先看下国家的有效统治:阿拉伯人在崛起前本是游牧民族,这就注定了阿拉伯人难以诞生出中央集权的思想家,比如商鞅,韩非子.事实上直到穆罕默德前建国前,整个阿拉伯半岛的确没有出现过真正大统一的国家.而既然没有大统一的思想,又怎么可能出现对国家的所有地区实行有效统治?无法实行有效统治的地区税收又从何而来?

再看下国家地理运输条件:前面提到的四大哈里发时期开始的军事扩张所带来的国土:中亚的图兰低地,西亚的新月沃地,伊朗高原,阿拉伯沙漠,北非的尼罗河流域,撒哈拉沙漠,甚至欧洲西南角的伊比利亚半岛,阿拉伯帝国囊括的地理板块非但数量众多,而且地理环境各不相同,而且分布范围太过宽泛零散,东西跨幅长达万里.这意味着阿拉伯人虽然占有非常广袤的土地,但是交通极为不便,无论沿海还是内陆,如此漫长的贸易通道给运输带来的成本就会几何倍增式的增长.

最后看下国家中心城市人口:阿拉伯帝国的本部核心区--两河流域(也就是今天的伊拉克),不管是体量还是质量,都远不能跟中国的长江黄河流域相比,单单依托两河流域,辐射中东都差强人意,想统御东及帕米尔高原,西达大西洋的上千万平方千米辽阔版图,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都不可能实现.而除了这个地区以外,别的国土都是以"诸侯国"的形式出现,这样的辐射效果只能起到一个相反的作用.

由此看来,阿拉伯完全不具备构成一个世界级大帝国的的起码的资本.即便能凭武力的强大煊赫一时,但用不了太长时间,就会像昔日的亚历山大帝国,以及后来的蒙古帝国那般,沦为转瞬即逝的流星.

不过阿拉伯帝国却成功的打破了各种条件的限制.虽然这个大一统帝国建国没多久,其已经内部分裂,名不副实,不过至少在起初的短时间内,帝国对本土内的有效统治还是可以实施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不过这里面,与古代中原王朝的贸易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为阿拉伯人通过商业利益形成了对国家版图内的各"诸侯国"进行了捆绑.

这是因为阿拉伯帝国崛起的地缘位置,正好位于亚欧大陆中央,占据了当时东西方交流的主要贸易通道.贸易需要流通,才能产生价值.而版图上的分裂,必然会对商业流通造成负面影响.古代中国如此,古代世界也是如此.如果整条贸易通道都处在一个政权统治下,那么政权的统一对商业的负面影响就会大大降低,流通效率自然会明显提升.基于这种逻辑,那些本来彼此独立的"诸侯国",为了更好的追逐商业利益,逐渐滋生出政治整合的利益诉求.

这种情况下,当时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在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政治上,也成为阿拉伯帝国的各"诸侯国"形成统一政治认同的重要纽带.鉴于丝绸之路蕴含着巨大的利益,各"诸侯国",为了维护商路畅通,更好的从中获利,故而对政治整合更加认同,希望借此来减少商业流通过程中的不必要各种多余成本.

当然,这种结构的维系,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贸易通道所蕴含的利润,必须要大到足以诱使各"诸侯国"愿意将部分统治权力上交,毕竟谁都不愿意自己头上多出个皇帝,除非你可以因此获得足够多的利益.而且阿拉伯帝国在地理位置上的的零散与破碎,决定了帝国中央权证对各"诸侯国"强制威慑能力相对有限,并没有足以威慑四方的绝对实力.

这是阿拉伯帝国跟古代中原王朝的一个根本区别.或者说因为各种局限性所造成的结果是阿拉伯人只是处在秦以前的分封制,还没有过度到大统一的郡县制.

只不过在阿拉伯帝国建成之初,丝绸之路也正好到其之黄金时代.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隋唐时代,国家繁荣富强.而且隋唐时,中国的本部核心区依旧在北方的黄河流域,地处西北部关中平原的长安,更是东方世界的精华所聚.凭着连接中国西北的陆上丝绸之路,贫瘠

的中西亚内陆地区,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商业收益,所以它们支持中央,认同大一统阿拉伯帝国的利益驱使更强,希望通过这种政治统一,来利于商路畅通,进而使自己能够从中受益.

但是到公元755年,唐王朝爆发了安史之乱,唐帝国由盛转衰.以安史之乱为界,中国发生了3大变化:

1,大规模的战乱,严重削弱了中国国力,大量社会财富化为乌有.

2,藩镇割据,四夷作乱,东方大陆的内部交流体系逐渐不畅.中唐以后,江南向长安的粮食转运量大幅缩减,最严重时甚至对京城长安居民的生存构成巨大威胁.

3,黄河流域经过长时间的战乱逐渐衰落,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朝长江以南,特别是东南沿海转移.

这对陆上丝绸之路构成了毁灭性打击.战乱降低了唐王朝精英阶层对西域珍宝的消费能力,而唐王朝后期的藩镇割据和内部的频繁乱战,也使得唐王朝出口商品的采购难度和出口商品的成本大幅抬升.而唐王朝后期经济重心的南移,更进一步抬升了得丝绸之路的运输成本,收益大幅下滑下降.不过,虽然陆上丝绸之路日趋衰落,早在汉王朝就开始的海上丝绸之路却反而日渐繁荣.这条取道北印度洋的海上航线,依然能够作为东西方交流的纽带,甚至,随着人类航海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唐王朝后期经济重心的南移,海上丝绸之路的含金量,甚至在之前的陆上丝绸之路之上.

但是,取道北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并不是一条可以把中西亚各地有机串联到一起的纽带.而且,由于海上运输无需向其它"诸侯国"借道,故而也就不需要各"诸侯国"的共同维护.相反,商业利润在一定时期内就只有这么大的话,谁抢得的更多,谁收获的利益就更大.这种情况下,东西方贸易,由昔日陆上丝绸之路时期的合作共赢模式,转变为海上丝绸之路时期的零和游戏.

这种由合作向冲突的转变,彻底摧毁了构筑阿拉伯帝国的共同利益基础.当各"诸侯国"因为商业利益导致彼此间发生冲突,而阿拉伯帝国的中央政权实力有限,难以有效压制,天长日久之下,帝国的土崩瓦解,也就不可避免了.

一切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都是利益格局的体现.阿拉伯帝国,甚至伊斯兰世界由统一到分裂的变迁,就是这个规律的又一次验证.而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土崩瓦解,伊斯兰教也出现了一个重大变化.简单的说,就是由以前的逊尼派一家独尊,逐渐转变为逊尼,什叶两大教派长期对抗.

另注:本文出现的阿拉伯帝国内建立的各种割据势力建立的时间表都是不完全统计,难免出错或者遗漏.哪位读者有兴趣,可自行查阅史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