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星廖启智患癌去世,医生叹息:“早癌筛查,喊破喉咙没人听”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在距天堂门口远一些的地方,就拦住那些人。”
3月28日,据港媒报道,曾两夺金像奖最佳男配角的TVB老戏骨廖启智因胃癌去世,享年66岁。
视频来源:中新视频
据悉,廖启智于去年12月被发现患有胃癌,从发现胃癌到病逝不到4个月的时间。
身为一位致力于早癌筛查科普的肿瘤科医生,张晓东也希望大家能够重视他所患的癌症——胃癌。
张晓东最近又碰到令她惋惜的胃癌晚期患者了,女性,34岁。“母亲也是30多岁胃癌去世,舅舅、姨都是年轻的癌症患者,怎么就不知道做早癌筛查呢?”
她在微博@东大夫 上写下一连串疑问,感到无名的愤怒,更觉无力,“扭转不了各种'养生’忽悠,扭转不了百姓对疾病的认知”。
她是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道肿瘤内科主任医师,与胃、肠、食管、胰腺等部位的消化道肿瘤斗争了20余年。年轻的时候,她的梦想是成为一个侠士,“练武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现在,她仍然会时时觉得不平,并在自己有62万粉丝的微博上疾呼。但那感觉不是豪横,而是无奈。
“早癌筛查,喊破喉咙没人听。”张晓东苦笑道。中国每年新发超过100万的消化道癌病例中,80%一经确诊就是中晚期,她每碰到一个,就叹惋一个。此外我国肺癌、肝癌死亡率多年来也是“世界领先”,在她看来,都和诊断晚脱不开干系,“医生十八般武艺用不上”。
从医多年,几乎每日与晚期癌症抗争,张晓东开始有一种感觉——自己就站在天堂门口,拼命想拉住要走向那边的人,但路途已近,她总拦不住。“我为什么不能站在距天堂门口远一些的地方,就拦住那些人?”这成了张晓东从事早癌筛查事业的初衷。
全球1/5的人躲不过“十五”,那为什么不争取在“初一”就发现?
一个58岁男性,晚期胃癌患者,从没有做过胃镜肠镜,说“我太冤了,不抽烟不喝酒,怎么就得了胃癌呢?”我心里也觉得他很“冤”,突然感觉有点不对,问“你有家族史吗?直系亲属中有人患癌吗?”答“我弟弟37岁死于胃癌。”
42岁胃癌患者,兄弟姐妹5个,叮嘱癌筛不做,1年后大哥肺癌晚期没救过来,再叮嘱还不做,2年后二哥肠癌肝转移,奋力救过来,警告他两个姐姐再患癌别找我……这回查了,大姐早期子宫内膜癌……自己的生命还是自己重视吧。
——@东大夫
癌是伴随人类的一种疾病,全球1/5的人在一生中都会罹患癌症。“上帝投骰子”,张晓东如此比喻,大部分癌是随机发病,随着年龄增长,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接到骰子”。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习惯,固然可以延迟发病,但并不能阻止癌症的到来。
一般来说,早癌阶段不会有任何症状,但并非没有预兆:若父母、兄弟姐妹、子女等亲属50岁前就患癌,说明家族可能带有某种患癌基因,应尽早做癌筛;如果家族中有明确的遗传性癌,应年满18岁起就开始做筛查——这在张晓东看来应成为常识,可现实却往往相反。
躲不过“十五”,那可不可以在“初一”就发现癌症?张晓东以为,这就是做癌症早筛的意义:在有临床症状发生前,就提早发现癌前病变、患癌风险因素和早期癌,并处理使之不再发展等,降低死亡率,科学“长寿”。
但她接诊的病人多数意识不到这一点,一些人甚至还在为家中老人“到70岁都没有去医院看过病”而自豪。一些数据表明,这种观念上的落后或许也发生在大部分国人身上:据《全球癌症统计2020年版》,中国男性的癌症年龄标准化死亡率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前者为163.9例/10万人,后者为120.8例/10万人。
以美国为对比,从2010年到2016年,美国的癌症5年相对生存率为67%,而在中国,这一数字仅为40.5%。再如,日本的胃癌发病率比我国高,但死亡率却略低——在日本,定期查体深入人心,早诊率较高,“我们的现在就是日本五六十年代的百姓认知。”张晓东说。
癌症目前是中国居民第一大死因,近年随着人口老龄化、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加快,我国癌症发病处于上升态势。2020年,我国新增癌症病例接近400万例、癌症死亡人数200多万例,发病者、死亡者都占全球的1/4,每年癌症所致的医疗花费超过2200亿元。
癌症筛查、早诊早治概念开始频繁见诸如《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等政府文件中。实际上,早癌筛查的概念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在我国出现,张晓东上大学的时候也听闻过。但多年来,癌筛的观念并未普及,在她看来民间的错误认知“责无旁贷”,“这么多年人们忙于养生了,早癌筛查没有茄子、绿豆深入人心。”
忌讳谈论死亡、不接受患癌的可能,寄希望于以养生产品“一劳永逸”,导致国人一旦患癌,往往就是中晚期,同时陷入焦虑、绝望的情绪。这让张晓东等肿瘤科医生,不得不同时担任起医务社工、心理医生的角色。
一次,一位父亲带着孩子前来看诊,确诊后“扑通跪下了”,张晓东赶紧将他扶起,并开始了历时30多分钟的心理安慰。“每天都遇到这样的问题——家属情感和医学科学的碰撞!只能安慰、安慰、再安慰!”
她不得不在微博上卖起“生命广告”:“早癌治愈率90%以上,中晚期治愈率大幅下降,治好了也是撞大运。不如您自己救赎自己,主动做早癌筛查。”
“那就等死吗?”她不想再听这句话
受不了他们的眼神,绝望、无助、痛苦和小心翼翼,视我为“救命稻草”的期待,我都快崩溃了。我只能“狠心”表现得轻松,一句体贴安慰的话就会导致他们泪流满面,表现得要恰到好处,既要让他们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又要给他们一线希望,我容易吗?退休后我只做早癌筛查,没癌欢喜,早癌有希望。
——@东大夫
“退休后只做早癌筛查”只是一句气话,但亲人患癌的痛楚,张晓东同样体会过。她的父亲年仅58岁就患胃癌,父母也都是医生,都很清楚在病情发展的最后阶段,守候、镇痛已是家属能做的全部。让父亲得以在安详中离去,成了张晓东在失去至亲后略感安慰的事情。
可许多家属不这么想。在亲人临终之时,他们往往还在折腾各种偏方,“似乎越邪乎越能尽孝心”。每当张晓东劝其收手,善待临终之人,他们总会回呛一句:“那就等死吗?”
张晓东总是不知如何回应。她想,“不等死”,总应该有更好的办法。
从预防医学的角度看,控制环境因素、降低发病率的一级预防是国家层面的事。张晓东在三级预防,即癌症临床治疗方面是权威专家,她想主动往二级预防的“早诊断早治疗”前进一步。
在大半年的磨合后,2019年1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国际部——北京新里程肿瘤医院(现京西肿瘤医院)早癌筛查中心成立了,包括各科专家、B超、影像、超声等30余人的团队由张晓东领衔组成,成员全部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中心定位是“高危个体筛查”,主张早诊早治,发现问题者及时给予规范化治疗。
用张晓东的话来说,只有筛出后能“改变命运”的癌,做筛查才有意义。因此,中心主要推行筛查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胃癌等高发癌种,女性还要筛查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男性50岁以上筛查前列腺癌,男女基本筛查前10个高发癌种即可。两个半天即可完成常见的肿瘤筛查项目检查,收费在2万左右。
而其他更少见的癌,如甲状腺癌这种恶性度低、患者可长期生存的癌,无需筛查;小肠癌、胰腺癌等癌种恶性度高、治愈率低,筛出后患者也很有可能在半年内死亡,筛查的意义也不大。
那么,什么样的人更应去做早癌筛查?张晓东的答案是,45岁以上,或45岁以下曾患癌症者,因为患过癌症,往往意味着比其他人更容易患上其他癌。近亲患癌者也要特别注意,而且并不是仅需筛查亲属患上的癌种,一旦某人有癌症家族史,几种人群高发癌都更有可能发生在此人身上。
对张晓东来说,组建早癌筛查中心,是离治愈更近、离死亡更远的一步,也是她同时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网红大夫”身份力所能及的一步——两年多来,来到中心做早筛的近千人中,超过半数是@东大夫 的粉丝,从全国各地而来。中心发现早癌并及时干预治疗20余例,诊出率是1%-2%,比起我国3‰-4‰的癌发率,已算不低。
在某种程度上,早癌筛查工作“治愈”了张晓东在进行癌症治疗时,因与病人及家属共情而受到的心理伤害。“每次看到较早期还有望治愈的患者,我比患者还高兴。”但也有令她忧心忡忡的时候:总有来做早筛者向她表示,癌筛不是钱的事,是怕被骗——体检市场鱼龙混杂,质量参差不齐,由肿瘤专科医院的专业医生组成的“早癌筛查正规军”,张晓东团队恐怕是全国第一个。
但她仍希望百姓们都能尽量到公立医院自费做早癌筛查,多少有几率能查出。“有钱者到'高级别医院’找专家,工薪阶层在当地查,都比不查强。”
还需再修炼十年
前辈曾经对我说“一个医生想在一个专业领域做一点事,没有10年的修炼是不行的”,从此我踏踏实实研究食管癌,真的用了10年才被同行们知道。现在做早癌筛查,同样需要10年的修炼。
——@东大夫
许多粉丝在早癌筛查中心见到张晓东后说她“人如其博”,真诚、直率、风趣。现实中,张晓东还有颇具魄力的一面:组建早癌筛查中心时,她坚持所有检查、报告都用北大肿瘤医院的专家,用最好的场地和设备,甚至对医院领导说“做不做?不好好做我走人!”
而在医院发展早癌筛查项目,难以复制的不仅是张晓东的个人特质而已。大城市的公立医院普遍存在医疗资源紧张的问题,不是每个医院都有能力如北大肿瘤医院这样,可以建设民营性质的国际部来缓解,并方便地对接可进行多学科会诊的专家资源,且在收费上取得自主权。
在张晓东看来,县级医院、基层医院更有空间发展早癌筛查,但人才又成了问题——早癌筛查工作,需要的是一批“肿瘤全科医生”,对各种肿瘤都有较高的认知。此外资金、设备的问题也需要解决。
这一切需要国家层面去推进。国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在2020年12月公开表示,为提升筛查服务能力,目前相关培训已纳入国家紧缺人才培训项目;天津、上海、浙江等地已将重点癌症筛查纳入地方公共卫生项目或政府民生项目,免费向居民提供,下一步将更多鼓励地方效仿。
其实,早在2012年,“中国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就已启动,为肺癌、大肠癌、上消化道癌、女性乳腺癌和肝癌提供筛查服务。赫捷团队今年2月发布的研究称,该项目现已覆盖20个省的42个城市。《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提到,到2030年,高发地区重点癌种早诊率达到55%及以上并持续提高;基本实现癌症高危人群定期参加防癌体检。
“大规模癌症早筛对于资金、技术、组织动员能力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浙江省肿瘤防治办公室主任陈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实施全国癌症筛查方案是不现实的。”赫捷团队的研究中写道,“在高风险地区提供全面覆盖的癌症筛查服务,并鼓励在非高风险地区进行机会性筛查,可能是未来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这意味着,对个体而言,等待国家全面铺开免费筛查项目并非明智之举。赫捷去年底称“大众主动参加防癌体检的意识还不够强”,是我国癌症5年生存率与发达国家产生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与张晓东的判断基本相符。目前,她组建的早癌筛查中心来者多是被子女“押”着来的,且多来自南方省份。她想,这和经济基础有关系,但最主要的是观念导致。
如今,张晓东还任北京抗癌协会早癌筛查专业委员会副主委等职务,她以提高社会对癌筛的认知为目标,打算用十年来达成。就在她定下这个目标的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发布,其中提到,到2030年,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不低于80%。
“已经改变很多。10年前对患者家属说你也需要做癌筛查时,很难被理解,甚至被认为不吉利;现在再说这事儿,家属会说谢谢医生提醒。”张晓东说,“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但毕竟起步了。”
参考资料:
[1]Sung H,Ferlay J,Siegel RL,Laversanne M,Soerjomataram I,Jemal A,Bray F.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CA Cancer J Clin.2021 Feb 4.DOI:10.3322/caac.21660.
[2]Zhang SW, Sun KX, Zheng RS, Zeng HM, Wang SM, Chen R, Wei WQ, He J.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 2015[J].JNCC, 2020. DOI: https://doi.org/10.1016/j.jncc.2020.1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