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伟:养在深闺人未识 —— 固城柳编漫话

阅读本文前,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我用心做,您免费看。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自古诗人多情,借柳抒发离愁别恨,留下了不少千古绝唱。翻开唐诗随处可见,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杜牧:“数树新开翠影齐,传风情态被春迷。”李商隐:“如线如丝正牵恨,王孙归路一何遥。”李中“群花岂无艳,柔质自多情。”每首诗都是一幅图画。当代新诗人也感叹:说杨柳“她是遥远的乡愁,摇曳着旷世的思念!”

翠柳柔枝让多情的文人抚摸成了诗篇,但到乡村工匠手里却打造成了一种独特的工艺制造出各种形态的艺术产品。固城乡单坝村的山柳织,填补了我国手编工艺的空白!

中国农村辽阔,南方的竹林,北方的麦秸满山遍野的藤草,腑首可拾的包谷皮……等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于是竹编、草编、棕编花样繁多,争奇斗艳。产品造型优美,妙趣横生。无论草帽、篮筐、提包、拖鞋、地毯睡席都坚实耐用、轻便舒适,富有朴素雅致的传统风格,深受消费者欢迎。然而,山柳编织却是天下独有世上再无第二家!

今年新春期间,陇南文学艺术界的朋友们扛着摄影机走进了固城乡单坝村,意外的发现让艺术家们惊奇的目瞪口呆,无异于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首次近距离的见识了窝在地窖里的“苗条淑女”,是那么的惊艳照人!

艺术家们欣喜若狂并发出呼吁:“一个不足六平方米的地窖里尽藏着柳编作坊,昏暗而拥挤,七八个男女村民,用一双双灵巧的手编织着形态各异的生活用品,他们聚精会神,巧用心思,把他们各自的追求与梦想都编织进了笸箩筐篮……地窖柳编作坊,较为完整的保存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原貌,演绎和承载着先秦文化的光辉和先民智惠!”

艺术家们齐声倡议,申报非遗保护,让柳编工艺这一古老工艺发扬光大!这一远见卓识得到了地方政府和全体乡民的响应和赞赏!

柳编工艺历史悠久,一直在民间传承。我幼小的时候还是旧时代,柳编产品就很风行,柳编的簸箕箩筐远销四面八方。百姓人家闺女出嫁,总要挑选一只针线花篮作为陪嫁。花篮儿配上篮盖,周边还织成彩色图案如鸳鸯戏水呀,牡丹梅花呀非常精美。篮底还编织着淡淡的莲花,以示吉祥如意。可惜这手艺没有传承下来!

固城单坝的柳编工艺因其独特没有同行业间的竞争,资源遍野对材质的选优提供了有利条件。只要在产品花色品种上不断创新,溶入现代科技元素,从地窖走出不再坐井观天放眼世界市场,闯出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前途似锦,大有作为!如果在申遗的同时,组建集团公司吸纳村民入股,扩大再生产,何愁不能带动乡亲们发家致富!何愁进入不了大国工匠行列在央视荣耀一回!

(注:文中插图照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张士伟,1939年生于甘肃陇南。60年代加入中国作协为会员,曾以鲁婴、峙巍、欣秋等笔名发表小说、散文、戏曲电影剧本,偶写文学评论。中年后专门从事文学艺术理论研究。现已退休在北京养老。

图片除署名外,其它均来源于网络

赐稿邮箱:jstjtx@163.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温馨微语”

转发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

 我与10W+之间只差您的一个转发

觉得不错,请点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