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双一流,郑州大学六大学院、八大重点学科齐发力!
郑州大学是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部省合建高校。占地5700余亩。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5.1万余人、各类在校研究生(含非全日制)1.9万余人,以及来自98个国家与地区的留学生2500余人。
郑州大学学科门类齐全,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2大学科门类;51个院(系),116个本科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14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21个,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18个;
有临床医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3个一流建设学科,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工程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等8个学科(领域)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学校位列ESI学术机构全球排名第636位,全国高校第41位。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化学工艺、有机化学、凝聚态物理、材料加工工程、中国古代史等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原郑州大学是“211工程”建设高校,是河南省高等教育的排头兵。郑州工业大学是化工部部属的重点高校。河南医科大学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的河南省属重点医科大学。三校强强合并,优势互补,办学规模、实力和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初具综合性大学雏形,当时有理、工、医、文、史、哲、法、经、管等9个学科门类,67个本科专业,88个硕士点,9个博士点,5个博士后流动站,以及一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等。当时合校之后有专任教师2200余人,其中教授268人,两院院士4人;全日制本、专科生35000人,研究生1870人,外国留学生200余人。2004年,郑州大学成为全国第一所实施省部共建的高校,标志着河南高等教育事业跨上了一个新台阶,已载入河南乃至全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史册。
合校20年来,学校建设发展上了快车道,继1996年被列入“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后,2004年成为省部共建高校,2012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2017年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序列,2018年又进入部省合建高校行列。
经过合校,郑大形成涵盖理、工、文、医等 12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学校有3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位列全国高校22位。郑大目前是全国在校生规模最大的大学,本科生超过了5万人,研究生超过了2万人,留学生目前是2500余人。郑大对河南作出了很大的贡献,46%的博士都是郑大培养的,三分之一的硕士是郑大培养的。郑州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序列以来,考入一流大学的河南学子中,有一半人到省外,一半人到郑大。郑大在近四届的院士评选中,有8位郑大校友和教师当选院士,其中有5位是本科毕业生。
郑州大学也成为河南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的高地,形成了较完备的研发平台。郑大的基金项目去年突破 300项,位列全国高校前30位。学校形成了较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十家直属和附属医院,开放床位近3万张,代表了河南的医学学科水平和医疗水平。郑大的工程服务体系以地下工程、民建为代表,资产公司年产值超6亿元。在学术指标和人才指标上进步明显,ESI目前1%学科是8个,学部委员、院士从4个增加到16个,博士学位的教师将近2500人。
郑州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94万校友遍布世界各地,成为民族复兴大业的建设者和各行各业的中坚骨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郑大品牌”。学校建立海内外校友组织47家;在近4届的两院院士评审中,有8位校友当选院士;十九大代表中,有15位郑大校友,其中4位当选“两委”委员;两位杰出校友:建业集团董事长胡葆森先生、正商集团创办人张敬国先生分别向学校捐赠1亿元人民币设立“本源教育发展基金”和“正商教育发展基金”,助力学校一流大学建设。
医学院
根据高等医学教育、医学学科发展的新趋势以及办学定位,用十年左右的时间跻身于国内一流医学院校行列,完成将医学院校区打造成科研型医学院的总体布局。着力重点支持省部共建食管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进一步优化凝练研究方向,组织优势团队,汇聚科研力量,拓展物理空间,构筑临床医学学科建设制高点。
农学院
2018年1月学校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签署了 《共建郑州大学农学院合作框架协议》,同年7月7日郑州大学农学院正式挂牌成立。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杰青3人、省特聘教授1人,青年拔尖人才6人,组建了一支高质量“研究型”师资队伍。
积极筹建郑州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和学院农场实验基地建设项目,大力推进与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和中国-乌兹别克斯坦棉花“一带一路”国际联合实验室建设。进一步深化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合作机制。
文学院
相继引进特聘教授6名;精准实施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先后培养出5名特聘教授。团队建设方面,学院精心打造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中国古代文学与文献学研究中心、中原文化资源与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原文化研究中心4个专业研究团队,其中李运富院长牵头组建的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规模超40人。学院2017年获得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博士学位的授权点,为学科建设和发展搭建了重要的支撑平台。同时,以国家“双一流”建设为契机,搭建了以李运富为首席专家参与的中原历史与文化学科建设平台,成功入选河南省优势特色一期建设学科以及学校一流学科建设布局名单。
近几年,学院先后获批包括4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在内的20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立项上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电气工程学院
在电气工程、控制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省一级重点学科基础上,进一步凝聚团队,推动8个学科方向的快速发展。认真做好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两个一级学科评估,先后引进海内外院士3人,学科首席、学科带头人2人,各类兼职PI7人;培养国家“优青”1人,培养省高端人才4人,培养与引进青年拔尖人才4人;引进优秀博士30余人。
化学学院
被列为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序列,2019年,以第一作者单位累计发表学术论文443篇,其中中科院一区论文159篇、二区论文98篇;累计获得国家级纵向经费2093万元等。截至2020年1月中旬,化学学科ESI排名为1.85‰。历届毕业生中,4人当选两院院士和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近40人入选国家“杰青”、“青年千人”等人才项目。本科生考研率连续5年达到50%以上。
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
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学院主动对标国内知名高校,本科生考研率逐年攀升,达到45%。每年约有20名教师到国外学习,有出国学习经历的专业教师比列达到65%,力争在5年内达到 95%以上。目前学院本科生出国学习比例已经达到40%,力争在5年内达到90%以上。同时加大招收国际留学生的力度,力争硕士和博士留学生规模达到50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