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系列报告之二——中国化学

我在前一篇文章中提到“碳中和时代的机会未必就只有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那些能够提升传统能源能效的企业也将蕴含着巨大的机会”。
其实碳中和时代、能源革命时代的投资机会还存在于碳捕集利用封存领域,以及将光伏风电与化工结合起来合成新能源领域。中国化学就属于此类机会,当然中国化学还存在估值修复、领域拓展带来的成长机会。

 1 

低估的中国化学

成立于2008年9月的中国化学,于2010年1月在上交所成功上市,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工程公司,也是世界范围内最大的工业工程公司之一,集中了我国石油化工、煤化工、天然气化工和化学工业以及其他工程建设领域的中坚力量,业务范围遍及世界60 多个国家和地区!

然而,估值却长期处于低位!

从上图可以看出,无论从市盈率还是市净率、市销率角度来平价中国化学的估值,都处于上市十年来的历史最低位!个位数的市盈率以及<1的市净率,从历史数据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化学处于极度低估状态。

然而,中国化学最近五年的各项财务数据都在不断向好发展:营业收入收、净利润、总资产都在稳步增长;

新增订单和在手订单更是出现爆发式增长。

二级市场股价的下跌,各项财务指标的持续向好发展,使得当前中国化学的估值处于极度低估的状态,具备较好的投资价值!

 2 

不断拓展边界的中国化学

中国化学目前正在逐步从化工基建向化工产业实业方向发展,这一发展战略将大大提升公司的发展潜力和想象空间,估值逻辑也将会发展根本性的转变。

·全资子公司华陆公司

中国化学掌握了氢能源液态储运和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电解水制氢、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一体化项目设计和建造!由其全资子公司华陆公司在兰州完成了光伏→CO2十H2→甲醇,即太阳能源转换甲醇储能技术落地实施,总投资约1.4亿元,仅用18个月,就实现了从实验室研究成果走向工业化示范!

这项业务在碳中和时代下,其市场价值和社会效应不言而喻。

同时,华陆公司投资40亿元年产5万立方的硅基气凝胶复合材料项目于2020年11月26在重庆长寿开工,气凝胶作为一种高分散固态三维纳米材料,是目前已知热导率最低的固体材料,在热学、光学、电学、力学、声学等领域显示出许多独特性能,被誉为“改变世界的神奇材料”,在航空航天等高技术领域及工业绝热、建筑节能等民用领域都具有极为广泛的应用。

·天辰耀隆

天辰耀隆一期投资约42亿元人民币,建设28万吨/年己内酰胺项目,是目前世界单线产能最大的己内酰胺项目生产线,是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公司的示范项目和福建省重点项目。目前装置运行稳定,满负荷生产,己内酰胺产品供不应求。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45亿元,利润6亿余元。

通过扩能改造,装置单线产能达到33万吨/年,成功奠定了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实业发展的第一块基石。

·天辰齐翔

中国化学控股子公司天辰齐翔打造的年产100万吨尼龙66新材料产业基地,其中包含50万吨己二胺、50万吨己二腈及丙烯腈和乙腈等产品,该项目采用中国化学自主研发“丁二烯法己二腈专有技术”,是国内首个己二腈工业化项目,其中一期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建设30万吨/年丙烯腈联产氢氰酸装置、5万吨/年氰化钠装置、9万吨/年氢氰酸装置、20万吨/年己二腈装置、20万吨/年加氢装置和20万吨/年尼龙66成盐及切片装置,以及配套公用工程和辅助生产设施,预计2022年投产!我国己二腈对外依存度 100%“己二腈-己二胺-尼龙 66”产业链错配严重。己二腈主要为尼龙66上游原料,2018年全球己二腈产能不足175万吨,仅4家公司生产,寡头高度垄断,技术封锁严重,我国完全依靠进口,2018年进口29.3万吨,尼龙66市场在中国2018年消费量52万吨,进口27万吨,对外依存度36%,产业链利润分配掌握在国外上游公司手中。

该项目的投产,将再造一个中国化学。

伴随着中国化学在化工实业板块收入的不断提升,市场对中国化学的估值逻辑将会按照化工实业的估值逻辑进行估值。

 3 

化工新机会:氨经济

气候变化及碳中和是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焦点,中国承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全球范围内一场新的能源革命呼之欲来。氨,分子式为NH3,燃烧时得到水和氮气,具备常用燃料所需的廉价、易得、易挥发、便储存、低污染、高热值等优点。作为化石燃料的潜在替代品,未来有可能与氢经济等形成氨经济。

氨被很多人认为是未来全球使用的一种重要燃料,它在重型运输、发电、分布式储能等领域得到了积极的发展。如果能够大规模生产的话,氨可以取代当今液体燃料消耗的很大一部分。以氨为基础的经济将通过几代的技术发展和规模扩大而出现。

尽管氨经济的实现还面临着种种挑战,还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但是它展现了可持续全球能源供应的可实现愿景。

如果未来氨经济能够得以实现,作为全球化工工程龙头的中国化学或许不会缺席这场盛宴。


最后的话

本文介绍了中国化学的长期低估,领域拓展带来的业绩增长,以及碳中和时代背景下化工产业带来的变革机会,中国化学的低估状态将会得到逆转,估值逻辑也将会彻底改变。

本人持有一成仓位的中国化学,不构成投资建议。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