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愤怒出诗人,发愤以抒情

导读

愤怒的情绪是什么样的,我们常常出于什么而愤怒?如果愤怒到了诗里呢?这一集会以穆旦的《祭》为例,与你讨论诗中与愤怒近似又有所不同的挑衅的诗意。

文稿

你好,我是廖伟棠。这一节我要讲讲诗意的挑衅。
挑衅这两个字,看起来好像跟诗格格不入,我们要用诗去挑衅什么呢?我们能怎样去挑衅?因为诗,很多时候是一种肯定,或者说是一种怜悯,或者说是给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提供另一个出口。但如果诗要硬碰硬,要直接跟现实发生冲突,它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是不是有别的东西可以替代诗去挑衅现实呢?比如说批评、专栏,或者说更剑拔弩张的艺术。
但是诗也可以挑衅,我们说挑衅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到,它并不是一种愤青的三棒子的一种,非要跟你对着干这样的一种精神,而是对时代的超敏感的人,才可能去挑衅这个时代,他不知己知彼,他不能挑衅,他挑衅是为了更深刻地去解剖他所身处的这个令他那么不舒服,令他觉得那么不对劲的那个时代。
讲挑衅之前,我又不妨先讲讲跟挑衅关系很大的一种东西,就是愤怒、愤懑这种心态,古人曾经有这么一句话说,诗言志,“发愤以抒情”。发愤不是说“发奋向上”的“发奋”,愤是愤怒的愤,发愤以抒情,用现在简单的话翻译一下,就是所谓的愤怒出诗人。
我们正正因为路见不平,或者说觉得受不了这个世界的那种很多很多的荒唐虚假,我们就开始感到愤懑,如果我们这种愤懑无法排遣,那就很危险,所以我们就用抒情的方式去发泄。这个抒情即便是你个人情怀的抒发,但不一定就是那种浪漫的、温柔的、柔情似水的抒情了。
其实整个中国新诗史里面,直面现实、挑战现实的诗人真的不多,是属于少数派,其中有一位非常优秀的就是穆旦,他的诗跟其他现实主义的诗人相比,他有更多的现代主义的时代精神在里面。
我们接下来听一首穆旦的,叫《祭》的短诗,非常短,这首诗在他的诗里边,不但是长度非常独特,整首诗的表述方式,里边那种愤懑的情感,也是非常独特的。
阿大在上海某家工厂里劳作了十年,
贫穷,枯槁。只因为还余下一点力量,
一九三八年他战死于台儿庄沙场。
在他瞑目的时候天空中涌起了彩霞,
染去他的血,等待一早复仇的太阳。
昨天我碰见了年轻的厂主,我的朋友,
而感叹着报上的伤亡。我们跳了一点钟
狐步,又喝些酒。忽然他觉得自己身上
长了刚毛,脚下濡着血,门外起了大风。
他惊问我这是什么,我不知道这是什么。
又名: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这首诗很明显是关于抗战的,而且是抗战最火热的时候,1938年的时候,中国所谓的后方出现的两种极端,两种极端就是,有的人去当兵了,为国捐躯,有的人躲在后方,享受着不容易享受得到的生活。穆旦写了这首诗去讽刺后者,但他又不完全止于讽刺,他不是单纯地去批判这种现象,他塑造了两个典型的人去进行对比。
第一个是一个典型的穷人,一个中国底层的人民,他原来是在一个工厂里工作的,并且被剥削得很惨,而到了打仗的时候,他就只能去当兵了,然后战死在沙场上,他的价值有多大呢?是非常大的,虽然他这个价值是用他余下的那一点力量去换取回来的,他的价值就是令中国没有那么快地灭亡。
他之前在上海,被自己的国人把他绝大部分的力量已经剥削去了,他剩下力量却换成一种巨大的价值,来阻挡这个国家不被另一个国家吞噬掉,所以当他死的时候,天空涌起了彩霞,人没有感受,但是天地却为之动容。彩霞是用来把他血擦干净的,但是很明显擦不干净,他的血把彩霞染得更红,而染得更红的彩霞就会孕育出明早复仇的太阳。
这首诗到此为止是非常壮烈的,一个完全不起眼的角色,虽然他叫阿大,但他却非常渺小。这样的一个角色,他的死亡是能够唤起太阳出来复仇的。但是在诗的下一段急转直下,“我”出现了,“我”的朋友也出现了,“我”的朋友是干什么的呢?
这个人恰好是阿大以前的老板,以前的工厂的厂主,他声称也关心祖国,关心抗战,但他感叹的是报上的伤亡。什么是报上的伤亡?就像我们现在看众多那种灾难讯息一样,在传媒或者说一种数据化的统计里面,这些伤亡只有数字,没有名字,更没有每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意味着什么。
这个年轻的工厂主,他也许压根不知道现实中有这么一个人——阿大,以前是给他打工的,现在又为了保护他,为了保卫他的国家而死去。甚至他的工人,还有很多像阿大这样的人,是真真实实地死亡了的,他并不在意,他在意的只是报纸上面那种煽情的也好,或者说麻木的、冷酷的也好,所抛出的一堆数据而已。
而且他感叹完了以后,他就跟他这个朋友,就是诗里边的“我”一起跳舞、喝酒。注意,这里边的我,应该不是诗人穆旦本身,而是他塑造出来的另一个形象,可能是一个小知识分子,也许是一个其他的有闲阶级。
但通过这样诉诸了形象,并且把他用我来命名,这首诗还带有了一种自我批判的意识。我们要批判某一个现象,如果把自己剔除在外的时候,我们的批判往往没有那么大的说服力,因为我们也是这个社会的组成部分,所以这个“我”也可以带有穆旦对他自己所处的阶层,他的诗人群体的一种反思。
当他们跳跳舞、喝喝酒的时候,这个诗人唤起了一种力量,这个力量也许是穆旦用诗歌变的魔术,也许是这个跳着跳着舞,发觉不对劲的这么一个诗人朋友,他的幻觉,诗的幻觉,很可怕的事情发生了。接下来非常像《聊斋志异》里面的情节,一个不关心民间疾苦的人,他的相由心生,他的心是非常贪婪、残酷、自私的,于是他就慢慢变成了一头狼。
他身上长出了狼的毛,他的脚上粘着的却是其他的牺牲者的血,比如说阿大的血,虽然这个牺牲者不是他所杀的,却是为了他的安全,为了他的幸福而牺牲的。
接着门外刮起的大风,非常戏剧性,就好像有一个鬼魂,一个莎士比亚戏剧里边的鬼魂过来敲门,向他索求一种公平一样。这个工厂主非常害怕,但诗人也表示无能为力,最后能做的只是讽刺了一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这个讽刺,因为不动声色,所以却变得非常的有力。因为它显示出来有钱出钱和有力出力的人,这两者之间是非常壁垒分明的,虽然整个中国在面对着一个敌人,但这个中国内部又是分裂成鸿沟的两半。当然在那个时代,有钱人永远只会出钱,他不会出力,也不会付出生命。
穆旦这首诗,如果你要把它写成一篇小说的话,那就要补充很多背景,城里的、乡里的,战场上的、 和平的后方的,很多细节他都没说。这个阿大是怎么说话的,阿大他家里是怎么样的呢?这个年轻的工厂主,他多大,他长得什么样,他做派如何,他跳舞的时候是怎样流露出他并不关心真正的伤亡的呢?
这些如果都补充出来,会是一个像果戈里那样的荒诞的短篇小说,但是如果一首诗呢?一首诗只需要把它最戏剧性的一个片段截取出来,那就是两个人跳着舞,突然鬼魂来了,这个人暴露了他真面目,变成了一头狼。
社会上很多人就是像狼一样的,当然我们都习惯这个比喻,但诗人却直接用一个像是电脑动画一样,或者说像是特技效果一样,直接把这个人变成了狼。这里面这首诗从对战争的控诉,转换成对某种人的控诉、某种人性的控诉,因此非常深刻。
而他挑衅的又是什么呢?他挑衅的就是这首诗最后一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这种战争时候口号的自欺欺人。自欺欺人是舆论语言,是权威语言,或者宣传语言的一个惯招,但诗的语言是容不下这样的,它是这个道貌岸然的社会维持它运作的谎言,但是诗人说,我为什么要帮助你去维持它运作呢?所以他写这首诗,来颠覆这个“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结束了,谢谢你的收听,我是廖伟棠,下次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