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十四)临证谈理中丸
我们上一节讲到了胃癌术后42天的这个病人,通过我们辩证,属中虚不运,治以健运脾胃为法,处方:生白术15克,党参9克,干姜6克,鸡内金15克,炙甘草3克,七剂水煎服。
我们从上方一看,白术,党参,干姜,炙甘草,只是把人参换成了党参,一看就是理中丸,理中丸加了一味鸡内金消食健脾。方子很简单,没什么特殊的,
吃了药以后,感觉还可以,连服一月,吃饭越来越有胃口,体重慢慢的开始增加,精神活力在慢慢地好转。看起来辩证也很简单,用方也很简单,没有什么特别的。
但是,在开处方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这个剂量的问题,在这个病人的身上,生白术用的是15克,用的是生白术而不是用炒白术,这是考虑他的大便少,不想让他的大便不通。党参用的是9克,而不是党参15克,白术9克,这是为什么?
这个病人很虚,既然这么虚,为什么党参的用量不是最大,而白术的用量是最大的呢?而且这里的最大仅仅是15克,这个药量的相对剂量,在方子里面显得很重要。如果把两剂药合成一剂药,一天喝下去,那这张方剂就变成了白术30克,党参18克,干姜12克,鸡内金30克,炙甘草6克,看起来,这个方子的剂量也不算太大。但是即便是这样,白术的剂量还是大于党参的剂量。
从这个方剂来看,那就是白术为君药,如果颠倒过来,有可能不合适,为什么?因为纳呆,心下痞满,大便少。如果我们以党参为君,会不会加重这个病人胃纳的负担,让他的更不想吃饭呢?会不会一补就不大便了呢?所以,没有以党参为君,而是以白术为君。
不但是以白术为君,还配了鸡内金,两味药各用了15克,在整个方子里面占比是最大的,而党参,干姜,炙甘草三味药加起来才18克。表面上看起来是理中丸加减,但是,是以白术为君的,并且,白术和鸡内金的剂量大。
我们想一想李东垣的学说,李东垣学说里有一个“枳术丸”,用一个“枳术法”,白术配枳实,在这个方剂里面,不用枳实,而是把枳实换成了鸡内金,实际上这张处方用的是枳术丸和理中丸的加减。
如果我们把“枳术法”倒回来梳理,消补兼施的,那么我们退回来看这张方剂:生白术15克,党参9克,干姜6克,鸡内金15克,炙甘草3克,也是消补兼施的,严格来讲,这张方剂已经不是“理术法”,而是“枳术法”。
“理术法”使用的对象,更多的是用于“痢”用于腹泻,用于痰泻,而“枳术法”使用的对象,是“痞”,大便不畅,而这个病人是心下痞满,大便少,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医生开方子首先想到的第一张方子应该是枳术丸(白术四两,枳实二两),而不是理中丸。从道理上上来讲应该是这样。
如果是腹胀,大便溏泻,想到的第一张方子应该是理中丸(白术,人参,干姜,炙甘草各等份),胃痞,大便少,想到的第一张方子就是枳术丸。这就是一个医生开处方的讲究,前面我们说过,理中丸有时候以干姜为君,有时候需要以人参为君,但是在这个病人的案例里面是以白术为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