劲力与技击的感悟
劲力,最初为能量、传递、作用三者的合成,进而加入感应。
孙剑云老师说:“劲儿练到家,动手时就不靠劲儿了,先父打人不用劲,是以神意气制人,在发出神威的一瞬间,对方就动不了窝儿了。”这是最上乘的劲。
孙存周先生打人如提笔插花,刹那间夺人神魂。
李玉琳先生说:“没劲先练劲,有劲不用劲。”
上乘的劲力是对劲力的超越或曰扬弃,使技击不依赖于发力,如孙氏拳前辈中的那些技击能力高超者。综合格斗能力越高,在格斗制胜中对劲力的依赖性就越低,综合格斗能力越低,在格斗制胜中对劲力的依赖性就越高。无论前人历史,还是现代竞技都已证明了这一点。
如不久前梅威瑟对帕奎奥,以及数日前梅威瑟对贝托都显示出协调性、速度、体能和步法在拳击中的作用比爆发力强大更重要。资料表明梅威瑟的重拳不如帕奎奥也不及贝托,但梅威瑟的协调性、步法和速度高于帕奎奥和贝托,因此梅威瑟在竞技中能游刃有余,控制着比赛节奏,最终毫无悬念的取胜。
实际上不仅拳击如此,越是综合性的格斗,高水平的选手更注重对综合格斗能力的培养,其中技术的全面性、协调性、感应、体能和速度更为重要。而不是仅仅强调对爆发力的追求。即使研求爆发力,要点是在爆发的强度与爆发的连续性上求得恰当的平衡。如菲多,其劲力特点是连续爆发的频率和速率相对突出,而不是一次性爆发的强度。此外他的技术全面而平均,协调性好,造成他的机会把握能力就强。
这样讲并不是要否定劲力在技击中的作用,而是不要把劲力放在一个不恰当的地位来追求。
但是作为初学技击者,劲力是必须要练的,这是技击的基础,孙氏拳讲究练什么扔什么,但扔的东西,必须是练到家的,没有练到家的东西,是不敢扔的。所以孙氏拳的最高境界是虚无,如孙禄堂先生,这时的虚无蕴含着无限的功能,扔掉的是各种功能的形式,形式已无,而功能已化为本能。
这里谈到劲力,那么如何使劲力最大化、最优化?要点有五:
输出能量最大化——相关肌肉结构与肌群的优化,并与养气融合,形成气膜,所谓换劲。
能量传递过程消耗最小——内外三合,协同运动,所谓和顺。
能量作用集中——加速的时间短,加速的空间过程长,产生最大破坏力。所谓筋长力大。
感应——神气形的同一,所谓感而遂通。
变化气质、改良生理,神气形与太虚同体。
培育以上五大要素以孙氏形意拳为最优之基础,以孙氏三拳来尽善之。劲力的形成不仅取决于桩架,也取决于拳架以及行拳的练法。相关论证参见《孙氏武学研究》第22章至第26章和《中国武学之道》第8章、第9章中相关内容。
桩架是形成劲力的基础之一,而不是唯一。上乘的桩架,其身形架构能形成浑圆一气之意,直中有横,横中有直,方圆互寓,内开外合,内外合一,使劲力的浑厚雄浑与锐利深透相得益彰。其架构必须具有增强和变化下肢力量的作用,曲腿角是关键要素之一,最佳的曲腿角是135度,曲腿角过大或过小,对于劲力的形成都不能产生最佳的效果。古今各家桩式中,以孙氏三体式对此体现的最为充分。
以上这些都是老生常谈,多年来我已讲论过多次,之所以再谈,是因为有朋友要求。
整劲的最高境界就是孙禄堂先生依据其自身经验所言其劲与太虚同体,其劲不仅源于自身,同时还能借自天地万物,所谓宇宙力,乃天地人合一之整劲也。近代以来在可考据的拳家中达到这个境界者唯孙禄堂先生一人而已。对于整劲,一般人只要能做到六合,就已经非常不错了。
有人要我对比三体式与浑圆桩在培养劲力中的优劣,对于他派的三体式,我不便评价。仅就孙氏三体式而言,其培养出来的劲力优于浑圆桩。孙氏三体式的结构决定了孙氏三体式所培育劲力的特点:无边之球劲——浑圆一气、浑厚无比,所谓其大无外,同时又深透神髓、锐利无比,所谓其小无内。这是浑圆桩培养的劲力远不能及的。此并非是门派之见,如有愿意体验对比者,一试即知。
发力在综合格斗中很重要,但不是核心,核心是感而遂通,尤其是感应与协调性的水平。四十年来,全国尤其是京津沪等地各个门派在发力方面有名者,我几乎都见识过,在整体爆发上未有及刘子明先生者,在劲力从容如水,劲透如电上未有及支一峰先生者。但刘、支两先生都不以发力为能事。当年孙存周先生被认为是中国实战格斗第一人,同样不以发力为能事。高水平的实战家其动如流水,在格斗中并无格外发力的表征,如我辈中的牟八、何回子、支一峰等先生,仅于一点一搭之中,对手就不行了。反之,在技击中过度依赖发力,在训练上过度突出发力者,在实战中均无良好的表现,如北京某拳派一向以发力和实战自我标榜,号称是什么高层次复古的实战拳学,崇尚什么周身无处不弹簧吧、什么搭手人飞吧,结果他们在与专业拳击队和散打队的几次对抗交流中,无不一败涂地。其代表人物被散打教官KO是圈内人所共知的事。如今某人把他们认作为高手,再次说明他的眼界一向有问题。
前文讲了,发力训练的关键有三,一是在发力的强度与发力的连续性、流畅性上找到恰当的平衡点。二是发力打击要害,包括踢打摔拿,而不仅仅是踢打。三是发力要能发出巧劲,所谓打合力,自己发出的劲能合上对方的劲。练习发力要着重练习这些东西,发力的强度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提高的。如果初学者上来就过度追求发力的强度,容易习惯性地养成在技击时把注意力放在发力上,很容易把发力练僵、练死、练笨,尽管也是放松发力,但其发力就那一下子而已,甚至容易养成抱着架子发力的恶习。他们这种发力只对愣冲上来的不知者有效,对付有实战经验者就难派用场了。
某人总是讽刺当今专练孙氏拳者未见技击高手,其实问题是当今没有下功夫专练孙氏拳的人,甚至能够把孙氏拳的架子基本练对(规矩上不出大谬)的人都极为罕见。这么多年来我参加过多次孙氏拳的活动,事实是当今几乎没有几个人能练对孙氏拳,谈何专练孙氏拳只有健身者而没有技击高手呢?!某人屡屡质疑孙氏拳的技击效能,可是他自己演示的孙氏拳就没有一手是对的,某人虽然跟过两位孙氏拳第三代传人,但他自己根本不懂也不会孙氏拳,对当今孙氏拳的发展现实也不了解,只是从表面上看问题,就得出孙氏拳只能健身不能技击的伪论,其见识何其浅薄,良可慨也!
当年八十多岁的刘子明先生演示的劈拳发力,使屋子的窗户震动有声,令人惊骇。他对我说:“这是表演而已,如果孙存周看我这么练,一定会骂我的。表演的发力类似于跳远,就是一下子,打人的发力类似于跑百米,连续不停,不能让对方喘气,至少要一连三击,把把爆发。”只有连续打击,才便于抓到对方的要害,也才便于抓住机会打合力。所以要在发力强度与发力的连续性、流畅性上找到恰当的平衡点。
如何练?不仅孙氏形意拳、孙氏八卦拳里有这个东西,孙氏太极拳里也有这个东西,只是形式隐蔽,不深入研究拳架,你就找不出来。对于今人而言,还是要从拳架子里找东西。
谈拳总要两面说,说了一面,就要说另一面,否则容易产生误解。前面强调爆发力不是技击修为的核心,但同时爆发力又是技击中不可缺失的一项能力,是必须要练有成就,而且必须要不断提高的,是拳学修为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孙氏拳也是非常重视对爆发力的修为,而且在整体爆发力的修为上其效果超胜卓绝,有独到之处,即行以极还虚之道,将桩架、拳架的临界态与先天真一之气融合为一,故培育的整体爆发力能登峰造极。所以,练习孙氏拳不知其临界态,不知在临界态下如何在虚无中行拳,就摸不到孙氏拳的边。所以孙氏拳的架子是入道之径。对此在我的书和短文中多次强调过。这里不赘述。
市面上练习爆发力的方法很多,如负重深蹲、站桩抖力、抖杆子、抖绳子、甩鞭子、拉条子、抛石锁、打扳子、按树等,不一而足,难以尽数。在学拳之前,练练这些玩艺是可以的,可以提高身体发力的一些基本素质,要点有三:其一是力量素质,其二是找到放松发力的感觉,其三是找到发力时整体协同的感觉。开始阶段是一个人练,练到一定程度就要找人来试,否则自己觉着发出的爆发力挺整,但放到人身上未必就整。所以,发力一定要有人来做靶子。开始是求劲整,如何把人打出去脆,这时拿靶子的人站着不动让你打。进而是求劲灵,做靶子的人刚刚触及你,你就要即刻把力发出去,让他躲不开。练的是半步发力,即让对手逃不出半步之外。所谓半步崩拳指的是一触即发的本事,让对手逃不到半步之外就被打上了,而不是故意走半步发力。
练这个可以先从双手双扑练起,以后练单手的冲、抖、弹等。
当然无论是练双把,还是单把,都需要有老师指导其要领。在正式学拳之前先练发力,在能发出即整又灵(俗劲层次)的爆发力后,转入无极式、三体式、五行拳的练习,从而使劲力的整与灵进一步充实和提升,不转入无极式、三体式、五行拳等拳式的练习,劲力的品质无法提升,不能脱离俗劲的层次进入道艺。这样练,容易使练习者产生练拳的兴趣。
传统的练拳程序适合于修身养性,拳中的道理、功夫是伴随着修身养性的程度一同深化,但这种练法对于今天大多数人很难提高他们的练拳兴趣,很容易就把学拳的人都练跑了,当今学习孙氏拳的人非常少与这不无关系,所以,先从发力入手,从练俗劲入手,从打人入手,以后再逐步提升其劲性,对于大多数练习者而言,能提高其练拳的兴趣。
但是任何事物都是有一利必有一弊,先从练习俗劲发力入手,很容易使人陷在俗劲里走不出来,我认识的这类人就有不少。他们一旦从俗劲练法中尝到点甜头,在他们意识深处已经养成急功近利的心理诉求,进而影响到他们的价值判断,使他们无法深入到拳式中去找东西,无法完成内在劲力的转变和提升。
所以,练拳若从练习俗劲发力入手,老师一开始就要讲清楚,这个阶段练出来东西不是拳劲的究竟,只是一个学习拳术的引渡之法。一开始就要在习者头脑中建立这种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