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针治疗踝关节扭伤19例
踝关节是一个复合关节,由距腓下端内外踝之间的关节面与距骨之滑车及其两侧关节面构成,其稳定性主要依赖于关节囊的包绕和韧带的固定,由于其内侧的三角韧带十分坚实,而外侧的距腓前韧带、跟腓后韧带的结构松弛且内侧肌肉较外侧肌肉发达,故牵拉力和韧性内侧明显强于外侧。由于踝关节的特殊解剖学结构,所以踝关节扭伤是临床中的常见病。
急性踝关节扭伤又叫伤筋,是由于剧烈运动或负重不当或外力拉伤韧带或软组织致使踝关节活动受限或肿胀。一般无骨折、脱臼及皮肉损伤,称“新伤”;若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转变为慢性伤筋,称“老伤”,虽按痛较轻,但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且老伤反复发作,尤其在季节气候变化时发作,久治不愈,形成顽疾。
学习手针后半年多来,笔者采用手针治疗踝关节扭伤19例,效果极佳,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9例患者中:急性踝关节扭伤17例,慢性踝关节扭伤2例;男12例,女7例;年龄17~23岁,平均19岁;病程1~7天(急性)、1~3年(慢性);内翻扭伤18例,外翻扭伤1例;就诊时间最短2天,最长3周。
2治疗方法
2.1取穴手背腕横纹,无名指中线处(止血点),一般采用交叉取穴,即左踝扭伤在右手上取穴,右踝扭伤在左手上取穴,重者可以两手同时进针。
2.2针刺方法对皮肤有破损伴有外出血的急性患者或局部内出血并继续肿胀者应做相应止血包扎等处理措施,然后再予以施针:让患者自然放松,找到止血点,进行常规性皮肤消毒后,取28号1寸毫针于止血点垂直进针3~5分许(进针前令患者吸气,采用补法针治),行捻转提插手法,至局部出现酸、麻、胀、痛的感觉,此乃得针感之标志。每2min捻转提插1次,反复刺激,留针20min(重者可以延长留针时间),行针期间嘱患者尽量行走或活动踝关节,以促进针感传至患处,每日1针,重者可2~3针/d[1]。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订。治愈:踝关节肿痛消失,关节稳定,踝关节活动功能正常;显效:踝关节肿痛基本消失,关节稳定,踝关节活动功能正常,但偶有酸痛不适感;有效:踝关节肿痛明显减轻,轻度肿胀,关节欠稳,步行乏力、酸痛;无效:踝关节肿胀、疼痛无改善,关节不稳定,活动受限。
3.2治疗效果17例急性患者中:治愈12例(70.6%),显效4例(23.5%),有效1例(5.9%),有效率100%;2例慢性患者中:治愈1例(50%),无效1例(50%),有效率50%。19例患者的总治疗有效率94.7%。
4典型病例
患者,男,19岁,医药学院学生,2007年4月21日傍晚就诊。患者2h前打篮球在起跳投篮下落时踩在他人脚上导致右踝关节扭伤,当场不能站立、行走,由同学背回寝室。傍晚时分,患者踝关节明显肿胀且不能活动,由同学背到我处要求针治,经检查无明显骨折,于是对患者施针:取穴止血点,进针后患者即有强烈反应,感觉麻、胀,并有一股热流直达患处,行捻转提插针。5min后,患者踝关节便能活动,行针40min后起针,患者感觉有明显好转;22日,患者能慢慢行走,继续针治;23日,患者能自理生活,正常学习,继续针治;24日,患者感觉已无大碍,可以轻度运动;数日后,患者恢复往日正常的运动。
5讨论
踝关节扭伤大多数发生在运动时,因各种原因导致足突然向内或向外翻转,使内外侧韧带和软组织部分或全部撕裂。临床以疼痛、肿胀、瘀斑、跛行为主要症状。如果治疗不当或不彻底,可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慢性疼痛,季节、气候性疼痛,活动后肿胀或习惯性扭伤。笔者采用手针治疗踝关节扭伤,由于其治疗方便、无痛苦、治愈快、治愈率高,所以深受广大患者欢迎。手针,取历代名医的宝贵经验,即某些穴位对某些症状有特殊疗效,如能精妙运用能达到针到病除的效果。
通过针治后,虽然患者症状消失,但是其损伤的软组织和韧带的修复还需要一段时间,故患者应注意休息,忌超剧烈运动。现提出以下两条建议:(1)理论上患者在1~3周能恢复昔日正常的运动,但由于不同患者的体质不同,恢复情况不能一概而论,所以运动幅度应该由患者自己把握,而不能盲从;(2)运动前应做好充分准备活动,忌无准备急性超剧烈运动。
【参考文献】
1朱振华.手针新疗法.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