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的脂溶性与水溶性,有什么区别?使用时有什么不同
有朋友给华子留言,问华子,在他汀类药物中,听说有脂溶性与水溶性的区别,这种差异性对药效有什么影响吗?华子说,所有他汀类药物的主体结构相似,但是与主体结构相连的取代基团性质不同,从而导致了不同的他汀类药物在脂溶性与水溶性上有差别。
他汀类药物在“脂溶”与“水溶”上的差异性,对药物在人体中分布方式会产生影响,但是对药效影响不大,主要是在药物的副作用方面有所区别。

一、药物脂溶性与水溶性的区别
人体胆固醇主要在肝细胞内合成,他汀类药物主要进入到肝细胞内发挥作用。而人体的细胞膜都由脂质构成,所以肝细胞膜更容易被脂溶性高的药物穿透。也就是说,脂溶性高的他汀类药物更容易进入到肝细胞内发挥作用。但脂溶性高,也意味着容易进入其他细胞中,对肝脏的选择性低。
而水溶性的他汀类药物不容易穿透肝细胞膜,主要是依靠肝细胞膜上的特殊转运蛋白主动摄取,才能进入到肝细胞内部发挥作用。相对来说,水溶性的他汀类药物对肝脏的选择更高。

二、脂溶性他汀与水溶性他汀
在他汀类药物中,辛伐他汀、洛伐他汀、匹伐他汀为脂溶性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为水脂双溶性他汀;普伐他汀、瑞舒伐他汀为水溶性他汀。
如果按脂溶性的大小进行排序,就是辛伐他汀>洛伐他汀>匹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普伐他汀。
脂溶性强的他汀类药物除了容易进入肝细胞,也容易穿透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系统,对中枢神经造成影响,容易导致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等副作用。脂溶性强的他汀类药物也容易进入肌肉细胞,导致肌肉乏力、酸痛的副作用。

相对来说,水溶性强的他汀,只在肝细胞内产生作用,对中枢和肌肉的影响要小一些。不过副作用的产生,与他汀类药物本身的降脂强度也密切相关,比如说瑞舒伐他汀虽然是水溶性他汀,但其也是强效他汀,根据研究统计,其引起的肌肉损伤发生率,要高于同为强效他汀的阿托伐他汀。
脂溶性强的他汀类药物,对肝功能的影响也大一些,但也与药物本身性质相关,比如说匹伐他汀是脂溶性他汀,但是其不在肝脏代谢,所以对肝功能影响反而更小。

三、“脂溶”、“水溶”不是衡量副作用的唯一标准
虽然脂溶性的他汀类药物,更容易进入肝脏,对肝功能造成影响。但水溶性他汀类药物的“工作地点”也是在肝细胞内,所以同样会对肝功能造成影响。所以不论使用“脂溶”或是“水溶”的他汀类药物,肝功能都是需要注意的指标,在转氨酶(AST、ALT)升高超过3倍后需要停药。
同样的道理,所有的他汀类药物都有可能造成肌肉损伤,在用药期间需要注意监测肌酸激酶(CK),如果超过正常上限5倍时,需要停药。所有的他汀类药物对肾功能没有不良影响,但是当肾功能不全的时候,会影响水溶性他汀的排泄,要注意剂量调整,但脂溶性他汀的代谢不受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