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俩儿子为什么不能共同对敌

袁绍虽然在官渡之战中败给了曹操,但河北之地仍然掌握在袁氏手中,实力依然强大。如果河北之地交由袁绍一个儿子手中,曹操想占有河北之地怕是要更费一番周折。可是,袁绍一死,他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却相互打了起来。那么,这两兄弟为什么就不能相容共同对敌呢?

在袁绍的几个儿子当中,有可能继承袁绍之位的有两个:袁谭和袁尚。袁谭为长,袁尚小,却长得好。袁绍的妻子刘氏喜欢这个袁尚,经常在袁绍面前说这个小儿子有才,袁绍也喜欢这个小儿子长得好,想把他立为继承人,只是还没有明确,他自己却一命呜呼了。按照惯例,大家想立袁谭,不过,这时候的袁谭不在邺城,有权势的大臣审配等人根据袁绍生前的意愿(很可能得到了刘氏的支持)立了袁尚。等袁谭赶回来,这事情已经定了下来,袁谭不能继承袁绍之位,就自己号称车骑将军。从这个时候开始,兄弟俩有矛盾,河北实际上也分裂为两个体系。这时候曹操要征讨河北,由于大敌当前,兄弟俩暂时还算一家,共同对敌曹操。袁谭驻军黎阳,袁尚给了他很少的兵,派了一个逢纪跟随他。逢纪是袁绍的高层谋士,很有一点话语权,但他是袁尚的人,和袁谭不对付。袁谭请求增加兵力,审配等人商量不给,袁谭就把怒火撒到了和审配一派的逢纪身上,于是把逢纪杀了。曹操渡过河攻击袁谭,袁谭向袁尚告急。袁尚想分一部分兵力给袁谭,又害怕袁谭把这些兵力夺为己有,就让大臣审配守卫邺城,自己带着兵增援袁谭,驻守在黎阳,和曹操对阵。从建安七年九月至次年二月,两军大战黎阳城下,河北军不敌,退回到城中。还没有等到曹操形成合围,两人就逃回到邺城。曹操因为粮食问题,暂时放弃了进攻河北回到许都,想向南进攻荆州的刘表。这本来是两兄弟重整旗鼓的好时机,却不想,他们相互之间却打了起来,袁谭败走,到了平原。袁尚乘胜追击,加紧进攻,袁谭有点儿招架不住,就派遣辛毗到曹操这儿求救。曹操已经来到荆州交界,不想现在介入河北之事,无奈辛毗能说,郭嘉等谋士也劝曹操,说这是一个好机会,曹操于这年十月来到黎阳。袁尚听说曹操北上,就放弃了平原回到邺城。原本袁谭只是想利用曹操,所以有袁尚手下将军叫做吕旷、吕翔的投降曹操,袁谭就偷偷地刻了大印给了他们。曹操知道袁谭不是真心投降,就以婚姻关系暂时稳住他,自己则率大军回去了。这边曹操刚走,袁尚留下审配守卫邺城,自己率领大军又去攻打平原的袁谭。曹操这次没有去救平原,而是直接攻打邺城。袁尚听说邺城危急,又放下平原回来救援。袁尚和审配的意思是城里城外同时出兵,来一个对冲将袁尚接进邺城,结果是双双失败,袁尚逃走。曹操追上他,还没有形成合围之势时,袁尚派人联系投降,被曹操拒绝。袁尚再逃,有将领临阵投降,军队士兵逃散,袁尚逃入中山。曹操得到了袁尚的印绶、节钺,拿过来向邺城人展示,邺城军士气崩溃,有将军开城门,邺城破,守将审配被擒。原来袁绍所属的并州刺史高幹投降,并州也归曹操所有。这时候两兄弟应该安静一会儿吧?不是,趁着曹操攻打邺城的机会,袁谭除了趁机攻城略地之外,还不忘了攻打住在中山的袁尚。袁尚再走,逃到哥哥幽州刺史袁熙那儿,留下的兵士被袁谭收编。因为袁谭本来就不是真心投降,曹操在建安十年将其打败斩杀,河北全部归曹操所有。再后来,袁尚、袁熙被部下所攻击,先后逃到辽西乌丸,再逃到辽东,终被辽东太守公孙康所杀。

袁绍死后,两个儿子除了有那么短暂的一段合作之后,剩下大部分时间都在打,并且是那种你死我活的打。如果河北在一个人手里掌握,其势力还真不比曹操弱,但兄弟俩就是不能团结一心。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大致两个原因吧。一个是都为了自己的那个利益。袁谭不得立,不惜依附曹操也不愿相让兄弟。除了自己成为主子可以拥有河北号令权之外,手下大臣们都在寻求自己的未来利益,即便是袁谭想让,下面的人也一定不会同意。反过来袁尚也一样,因为他的上位本身就是属下争权夺利的结果。沮授、田丰之后,河北还有手握实权的几位大臣,即审配、逢纪和辛评、郭图等等。当年官渡之战,袁绍想留下人守邺城,心目中的人选是审配,有人在袁绍跟前谏言,就说审配家族在邺城势力太大。后来曹操杀了审配,查抄他的家产果然巨大。审配积极拥立袁尚,除了说袁绍一直有这个意思,以拥立之功维护和扩大自己的利益也是不争的事实。辛评等人和审配一直不和,依靠袁谭来抗衡审配也是他们的目的。

二是袁绍留下的祸根。还是在打败公孙瓒之时,袁绍就让大儿子袁谭到青州去,遭到了大臣沮授的反对。沮授说:“有一个兔子跑到大街上,一万个人追逐,一旦一个人得到了,想得到的人都会停止追逐,是因为有了归属的缘故。况且年龄都可以就选择贤良的,德行都可以就用占卜决定,这是古代的规制。愿您根据先代成败的教训,考虑眼下追逐兔子分定的含义。”劝谏他早定下继承人,不要让兄弟们有其他的想法。袁绍却说:“让四个儿子各人都据有一个州,以便观察他们的才能。”沮授出来后叹息说:“祸患就是从这儿开始啦!”袁绍让次子袁熙任幽州刺史,让外甥高幹任并州刺史,让袁谭到青州去,没有任命为刺史,只是让他当都督。这种任命本身就让人看不懂,都督是比刺史还大吗?还是随时可以回来当冀州老大?说是每个儿子都任职一个州,小儿子袁尚却没有任命,可能这就是他一直以来的想法(素意),让小儿子继承他的位置吧。在这儿并不是说立袁谭河北就不会出问题,出问题是因为立了袁尚,而是说袁绍的这种犹豫不决造成了手下大臣的分裂从而导致了河北集团的分裂。沮授的建议当中也没有说倾向于谁,而是让他早定下来,这样相互之间就有了名分。从后来的表现来看,袁绍的这两个儿子都不是像孙权一样特别的优秀,也不是像阿斗一样特别的扶不起,只要早定下来内部不相互争斗就好。封建社会还有一个规矩是嫡长制,如果没有明确,嫡长子实际上掌握着权力也是可以的,但恰恰是袁绍给人传递的信息是他要立小儿子。这样就会让人造成一种错觉,我看好的人就是未来的主公,于是都要争当那个拥立者。本来袁绍在世时袁氏集团的大臣们就相互攻讦,袁绍一去,原有的平衡打破,河北的局面立刻就变得更加不可收拾。

总起来说,表面上看是袁绍的两个儿子在争,实则是不同的利益集团不能相让。只不过,这些人只争不让的结果,到头来都是方便了曹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