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几岁与舅奶奶||朱爱民
作者:朱爱民
在苏北,对父亲的姐妹称呼为姑姑,这与北方语言区,也可以说是中国普通话的标准说法是一致的。但到南方就变了,到了镇江地区,那里的人便称为“娘娘”,且是平声。细想起来,就是姑娘二字的分拆用法。北方取“姑”字,南方用“娘”字。这就是方言的区别。
当然像这样一个词分为两个用法的还有,例如“道路”二字指大道,大路。但在关内,人们多用“路”字,如路边,路口,路牙子。而东三省的人就习惯用“道”。如道边、道口,道里道外是指道路里道路外的地方。哈尔滨市就有行政区划“道里区”“道外区”。由于“道”与 “路”的不同使用习惯,就闹了笑话。一位大连的司机倒车倒到了“道牙子”上,向保险公司报险,因为保险员不是大连人,因而不知道“倒鸭子”是什么?于是急忙问:“道鸭子是什么物体?”“道鸭子伤了吗?”“对方不要你赔吗?”弄得驾驶员哭笑不得,说:哎呀,你来看看就知道了。这一段新闻笑话被评为2011年10大笑话新闻之一。
这样的词语拆分,按照习惯的用法还有,比如“玩耍”是一个词,但四川人不说湾,欢喜说“耍”,玩牌是“耍牌”,到公园去耍一耍。
其实,就在苏北一带也有不按“常规”的叫法,如对女儿,有地方叫“闺女”,也有地方叫“姑娘”,苏北来了个二合一:“闺娘”。你仔细区体会,就常听到这句话,很有味儿。
再如有些词,如果不懂含义,机械地,生硬的理解就让人很别扭。如姑娘,不管教姑姑,还是叫娘娘,姑姑、娘娘的丈夫叫“姑爷”,也叫姑父,但也有地方叫“姑丈”, 听来就有一点不顺。因为“父” “爷”都是称呼上一辈的用语,而“姑丈”二字拆开讲,字义就是姑姑的丈夫,叫起来好像有点对人不恭了!
每有家族、亲友聚会,总有辈分区别称呼。于是乎,面对长辈,你就要恭敬自谦、彬彬有礼。每到此时,辈分低的如何自称?这是个看似不经意但却值得玩味的问题。市区有不少年轻人都自称“小辈”来对应“长辈”。意思是表达了,但总让人觉得别扭。
中国古代遵循“长幼有序”,因而“长辈”的对称语应是“晚辈”,“前辈”的对称语是“后代”。在旧社会,尊卑有别,官是尊者,因此部下自称为“卑职”;官者称“大人”,属下谦称“小的”;“小姐”对“奴婢”,当然,这其中是有阶级性的。
“小辈”的称呼在淮阴城中有人讲,但范围不大,在北乡已没了这样说法,皆称之为“晚辈”。因此,有人说“小辈”的说法是南边人的说法,仅是一个语言习惯而已。但语言习惯也应有一个美学和语言规范的标准,说的不好,会让人难堪。如南方人问别人年龄时,总会问“几岁啦?”。一位成年人被问后,心里会不舒服:你怎么说话的?没看出是大人啊?还几岁呢?因为这种说法,还出现过恶语相向的误会。因此在北方语言中,“几”只指十以下的数字,那么几十、十几岁的概念用什么词去概括呢?用“多大”,“多少岁”。“大爷,你今年多大了?”“五十六”;“大侄儿今年多少岁?”“十五了”。而南方人总喜欢用“几”来代替“多少”,就发生了误解,北方人让人听了不舒服,这就是语言的美学魅力。
在北方语言区,到了山东向北,喊妈妈的妈妈叫“姥姥”;在南方地区,叫“外婆”,可能是由把奶奶叫婆婆引申而来。但在苏北却叫“舅奶奶”,其意是“舅舅家的奶奶”,这个叫法好像比“姥姥”更贴近生活,更能让孩子理清亲戚之间的关系。姥姥与舅奶奶仅叫发不同,无关紧要。可是近几年因为“姥姥”、“你姥姥的”等一些语汇不雅的用法随小品、电视剧的传播,在非“姥姥”语言区普及起来。人们不解它的原意,却大量使用它的引伸意,这就让语音本身很无奈。前一时间看淮阴的一小品,内中就有过年是去奶奶家,还是去姥姥家的争执?事后我说应该称“舅奶奶”,才更接近苏北的地域文化。但友人说就是考虑有一句粗口台词“姥姥”,才改成“姥姥”称呼的。听后我笑了笑,之后我想起这个话题又摇了摇头,仅靠这个 “舶来品”姥姥能引起笑料?我们的地域文化就差这一点鲜亮点?其实,如果从粗口文化讲,奶奶二字早被用上了派场:“你奶奶的”、“奶奶的!”不但苏北人在用,许多文学著作、电视剧中都有这个词。那么,我们为什么漠视自己地方文化的魅力呢?还是功力不够!
淮阴人还是说淮阴话,表现淮阴的社会与生活。
作者简介
朱爱民,男,1958年生,少年时曾住水门桥南,在人民小学,淮阴中学读书。后迁居王营,曾下放,当兵。后在淮阴区工作。研究地方党史、军史、文化史。
▼▼▼
护短、滚蛋与急逗
韵味悠长的淮阴话
你会说淮阴话中的这几个字吗?
淮阴县与清江市及清江浦
我在海南参加过“南繁”
我的小学和老师
运河文韵
采春的希望
撷秋的欢喜
捡运河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