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梦乡?

这是邬健敏师姐的第 41 期分享

作者 | 邬健敏

开白,请后台留言“转载”

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

据调查显示,中国成年人的失眠发生率高达38.2%,这意味着“超过3亿中国人存在睡眠障碍”,象什么晚睡、失眠、睡眠不足、睡眠质量低等等。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家的居家时间变多,但整体入睡时间却延迟了2~3个小时,睡眠问题的搜索量增长了43%。

可怕的是,现在是越年轻,越有睡眠问题。为啥呢?找找原因,无非是“压力太大”和“现实生活的苦楚”。

一到半夜,脑子里自动就会停不下来地想各种各样的问题,象人生选项、感情挫折、工作跳槽、同事关系、矮矬穷等等,那都是巨操心的事。

想着想着,交感神经极度活跃,这还怎么好好睡觉?

1. 睡眠障碍的罪魁祸首?

可不是吓唬人。

长期睡眠障碍不仅会造成心理上的伤害,它还会诱发多种生理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癌症等。

更严重的是,长期失眠甚至可能引发抑郁症和焦虑症。

还有,老年痴呆症。

从医学界分析,出现睡眠障碍则主要有四类原因。

一是年龄的原因,随着年纪的增加,出现失眠等睡眠障碍的机会可能越多;

二是性别的原因。一般来说,女性相对比男性而言,出现失眠的机会高一些;

三是遗传的原因,如果家族有人有失眠症病史,那么后辈患上失眠的机会就会增多;

四是心理压力的原因。就是俗称的“想得多”,影响了睡眠质量。

前三种好像是自然原因,人体就是这么神奇,基因的力量也极其强大,似乎无法治本,只能“有药可救”。

不过,这最后一种,心理压力原因确实很有探讨的社会学意义。

姐姐我倒不属于那3亿睡眠障碍人士,几十年如一日的贪睡。有事就早起,没事就睡到自然醒,雷打不动。

人生中有限的几次生物钟紊乱、睡眠出现问题,都是在特定情景下,可以说是遇上大事才无好梦。

当年上大学,因为说话快,善于“找茬”,有2年的时间在参加各种辩论赛,从学校比赛一路打到国际大赛,全拿了冠军。

悲催的是,在最重要的95年国际大专辩论赛阶段,因为心理压力过大,我们南大队几个队员都出现不能入睡的状况,在北京比赛期间,全靠每晚领队老师一人喂一颗安眠药才能休息几个小时。

赛后,后遗症就出来了。

大概有小半年的时间,我是属于生物钟紊乱的那种,白天睡觉,晚上贼精神,后来出现血压升高、耳鸣等症状。去医院查了个底朝天,什么病症也没找出来。最后灵机一动去挂了个中医科,吃了1个月中药,恢复了正常。

应该是承受巨大压力,生物钟紊乱后的人体极度气虚血虚导致。

这段睡眠障碍经历让我印象深刻,那可是人生中的历练啊,同时也培养了我对中医深深的信任感。

还有一次是因为父亲患病,那段时间感觉自己就像在梦游中的状态,睡眠自然也不好,体重也掉了快10斤。也是事后,才慢慢恢复正常。

所以,纯粹从个人经验,睡眠障碍和心理压力过大、焦虑感有直接关系。

我的作息习惯是晚睡晚起。很多朋友批评过,都这把年纪了,你还熬夜啊?

其实,熬夜并非你我印象中的“睡得晚”,主要是指“睡得少”和“不规律”。每个人的睡眠习惯是不一样的,22:00~6:00的睡眠时间和2:00~10:00的睡眠时间并没有区别。

只要作息规律、睡眠时间充足,适应你的就是最好的。

现在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人人都怕自己OUT,所以产生无所不在的恐惧感和焦虑感,到一定程度,最直接体现的,就是睡眠质量的降低。
职场考场、社交和社会阶压力导致的身份焦虑和群体孤独,让失眠已经成为社会常态。
看组数据。
2013年的睡眠指数报告中,中国人均睡眠时间长度为8.8个小时;
而进入2020年,国民平均睡眠时长仅为6.92小时,相比2013年减少了1.58小时。
入睡时间通常在凌晨左右,相比2013年晚睡了2小时;
同时,拥有深度睡眠的比例不到1/3。
年轻人情况更甚。有数据显示,69.3%的年轻人表示23:00之后才会睡觉;34.8%的年轻人入睡需要很长时间,半小时之内很难进入梦乡。
越是被看作“八九点钟太阳”的年轻人,失眠情况却越严重,主要表现就是睡得晚、睡不好、起不来。
 
甚至,升学的巨大压力,让中小学生也有普遍的睡眠障碍。据调查,超八成中小学生睡眠时长未达标,缺觉成了常态。
真是一群可怜娃,小小年纪,真的承受了这个年纪不该有的压力啊。
背后是焦虑的父母一代和传统严苛的教育体系。
于是,能好好睡觉,简直成了稀罕奢侈品,人生至高的境界了。
如果很长一段时间睡眠质量极差,换上抑郁症或者焦虑症的几率会明显加大,严重的甚至需要药物治疗。因为睡眠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生理过程,除了影响身体机能,睡眠障碍还常常与精神疾病互为因果。

2.谁能还给我一夜好梦?

为了有个好梦,大家也是蛮拼的:
夜间拼命运动;
喝牛奶助眠,或者吃保健品,褪黑素、安神药;
“找神仙”,请大师在开光过的纸上,写下“睡眠”两个字,然后烧成灰泡水喝……
然鹅,还是睡不着,数绵羊数到天亮......
要知道,睡前2小时剧烈运动,反而会使交感神经兴奋,影响睡眠。
而喝奶/泡脚,主要可以让人放松,有轻微的助眠作用,但对于存在慢性失眠障碍的患者,效果往往很有限。
吃褪黑素,在专业人士看来也是瞎胡闹。曾经风靡一时的脑白金主要成分就是褪黑素。褪黑素是人体自身分泌的一种激素,尤其在夜间是其分泌的高峰期,它可以帮助我们调整睡眠节律,改善入眠。
所以,褪黑素对老年人的失眠问题有一定的疗效,或者适合倒时差的人,可以帮助调整睡眠节律。

但褪黑素是激素类药物,普通人如果长期服用,副作用很大。
至于求神拜佛的,咱不懂这套,没啥说的,纯属封建迷信而已。
除此以外,年轻人相当比例还会选择音乐、香氛来助眠。
到底怎样才会重获一夜好眠呢?
有网友说这都是“累的轻,去工地搬砖一天8小时,保证所有睡眠障碍不再失眠,还不会抑郁……”
其实不无道理。身体太累了,脑子晚上就不转了,赶紧睡觉休息恢复体力了呀。
不过,这是一种不太能适用到每个人的理论有效方法,但要注意,背后的根本诱因还是,心思太重,压力过大导致。
所以,要重拾好梦,除了前文所说的年龄基因性别或者是病变原因,根本还在于心理疏导。
心大,怎么会睡不香?
因人而异,以下5个方法可以改善睡眠障碍:
1.心理治疗

首选的失眠症治疗方法,比如催眠疗法。通过催眠疗法可以增加患者放松的深度,并通过放松和想象的方法,减少与焦虑的先占观念有关的过度担忧以及交感神经兴奋。
包括时兴的正念冥想,也属于这类心理调整方法。通过练习包括呼吸、行走、伸展、与困难情绪共处,可以提高睡眠质量和提升专注力的作用。
说白了,就是让你放松和关注当下,不要在睡觉时操心别的事。
2.药物治疗

可以治疗失眠症,但是药物治疗只能进行一个短期的间断性的治疗。安眠药褪黑素具有一定的副作用,所以不建议长期服用。
3.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作为一种失眠治疗的补充技术,不良反应小,临床应用的可接受性强。如重复经颅磁刺激,低频(≤1HZ)rTMS能够抑制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对健康人的研究发现其能够增加慢波睡眠的波幅,加深睡眠深度,增强记忆,有助于机体恢复,而国内已经有较多rTMS治疗失眠症的报道,认为该技术是治疗慢性失眠症的有效手段。
4.适睡环境

睡前需要营造一个适宜的睡眠环境,减少噪音等。睡前半小时不再看电子产品,电子产品屏幕发射的蓝光,会使我们的大脑误以为还在白天,使大脑兴奋,影响睡眠。包括香薰香氛以及助眠音乐,都可以帮助入睡。
有一类助眠音比较特别,叫AMSR,指的是人体可以通过视、听、触、嗅等感知上的影响,在颅内、头皮、背部或身体其他部位产生的令人愉悦的独特感觉。
提供这些声音服务的网络主播,模拟或记录剪头发、掏耳朵、敲击键盘等等各种声音,让听众更快进入睡眠世界。
AMSR也曾一度因为“软色情擦边球”被一些网站封禁。
5.锻炼和饮食

白天可以多进行一些体育锻炼,帮助提高夜晚的睡眠质量。下午4点后不宜再喝咖啡或者浓茶,睡前2小时不可以再进食任何食物。

3.睡眠经济的市场机遇

据统计,近2/3的90后买过褪黑素软糖、蒸汽眼罩、助眠枕头、香氛之类这些产品,是不是有效果,那也是因人而异的。但改善睡眠的需求,确实已经催生出巨大的商业市场。
有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睡眠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预计2030年将突破万亿元,妥妥地万亿赛道。

比如,天猫数据显示,去年“双11”期间,购买进口助眠类商品的人数同比增长174%。其中,00后增长达434%。
麦肯锡咨询公司的一项调查也显示,美国的睡眠健康产业规模已达300亿—400亿美元,并以每年8%的速度在增长。
另一方面,睡不好,可不只是个人小事,自个儿承受痛苦,它还事关一国!你想啊,睡眠障碍直接影响其工作效率,整体社会看就是影响社会效率,整体产出自然就低了不少。
澳大利亚研究发现,通过改善睡眠质量,每年可以减少0.86%的GDP损失;美国的数据则显示,该国每年因为睡眠障碍导致的经济损失超过GDP的2%。
那中国呢?
政府工作报告刚刚新鲜出炉,2021年GDP增长目标6%以上。估计解决全民睡眠障碍的话,我国GDP增长至少能超过8%!
要不,为啥2020年,国家将改善睡眠问题列入了“十四五”规划和健康中国行动?为啥国家这么重视,2021年5月,世界睡眠大会也将在中国召开?
因为它既是民生,又是国计。你说重不重要?
所以,睡眠这等大事,既可以左右一国GDP增长力;还能催生出万亿级别睡眠经济市场。感觉这里面,机会那是大大的。
不过,现实是,睡眠经济作为大类,市场极其庞大,但里面的细分方向太多太杂,并非每一个细分都能有百亿千亿规模。
或者是,理论上有百亿千亿市场,但你拿不到。大家都是小萝卜疙瘩,在你一口我一口分食市场机会。
小而散将是常态。
通过天眼查查询得知,全国经营范围包括“睡眠”“失眠”“助眠”等关键词的“睡眠经济”相关企业近1200家,大多集中在广东和北京,主要是批发和零售业(61.10%),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22.62%)。其中超过一半(近700家)都是在近5年内注册的,60%都是小微企业。
这和睡眠经济被国人重视的时间表基本一致,所以会有大量的初创企业和项目。
很多传统企业也在积极挖掘睡眠经济带来的新机遇。比如床具、睡眠纺织品、睡眠医疗服务及保健品为主的传统助眠品在市场持续走热,褪黑素、睡眠枕、智能床、助眠香薰等销量都在不断增长。
其中,以床具企业推出睡眠体验馆,既向大众普及了睡眠知识,也是企业转型营销的好方法。比如穗宝睡眠体验馆、富柔健康睡眠生活馆、慕思健康睡眠体验店等在一线城市的扎根。
属于智能家居的智能家纺,这几年也曾一度很火热。
比如喜临门,一家拥有35年行业经验的本土品牌,中国“床垫第一股”,研发推出了拥有睡姿传感带、压电传感带、气囊三大结构的智能床垫,还推出私人定制服务。有点从生产型企业向生产服务型企业转变的意思。
不过,这类智能家纺项目,大大小小很多,现在活下来的却不多,印象中没啥特别做大的企业。技术和市场是阻碍它们普及的两大因素。

此外,互联网技术催生出来的黑科技手环、助眠APP等这几年也很热闹。什么蜗牛睡眠、白噪音、潮汐、小睡眠、萤火虫睡眠等,下载量数千万甚至上亿。在大部分助眠APP上,会记录用户的入睡时间、深睡时长、浅睡时长、翻身次数等,以此来综合统计用户的睡眠质量。
还有各类助眠音乐软件,什么催眠歌曲、浅睡唤醒等服务。
不过这类软件的问题是,它能帮助我们发现睡眠问题,却无法解决问题。

脑波技术也在近几年兴起。借助脑波发生仪器,发出电场或磁场或声光刺激,通过慢慢刺激大脑,可以让脑电波模式转换,使人兴奋程度逐渐降低,调节患者睡眠节律,让人的大脑从清醒状态向深睡眠状态转变,从而达到非药物治疗失眠的目的。
姐姐我前两年在北京也参观过一个此类企业,同去的同事戴上脑波测试仪,对着屏幕5分钟坐在那里就睡着了……还以为睡眠很好,结果拿到测试报告一看,脑压力几乎满负荷……很有意思。
不过,这类设备只能线下检测、做放松疗程,所以只能定位场馆式运作项目,投入比较大。未来,如果能设立国家标准,允许这类合格产品进入医疗体系或者大范围普及使用,市场前景才能大爆发。
目前,只能小范围推广使用。其中骗子也不少,借着脑波技术悬乎其道,也降低了民众信任度。
所以,对此类项目,如何验证技术和模式的先进和可靠,比较关键,也需要熬过市场的教育期。
总之不容易活下来。
至于前面提到很有效的心理疏导方法,则是属于心理咨询方向,以线下工作室和咨询师的一对一咨询方式比较常见。这个领域,成功的创业项目也寥寥无几。
有效的,未必适合做大。
总之,研究了一圈,纯粹从天使投资角度,睡眠经济方向很难投出超高回报的项目来;它也许更适合行业里的实业家,扎扎实实做出一些好的产品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