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问|“这个动作为什么做不了?”
阿姨说他发脾气了。
我问怎么了。
原来是做康复训练的时候不愿意做。
我让阿姨演示一遍需要做的动作。
他开始不愿意做,我们就鼓励他做。
前面的动作都可以做下来,最后一个动作做不了。
我把这个动作分解了。
先是让他平躺着曲腿,他没有问题。
再让他俯卧姿势曲腿,他也没有问题。
然后让他俯卧姿势,曲腿,用脚抵住另一条腿的膝关节,他也没有问题。
问题出现在他的脚不能立起来。
“所以他不做,不是他不愿意做,而是他做不了。”对于自闭症儿童拒绝的事情,我们不能从这件事情的大小来看,而应该从“拒绝”的态度来看。什么意思?当他们拒绝的时候,拒绝不是这个事情,而是全部,所以他们会用全部的力量来拒绝。这个时候我们的劝导会让他们焦虑,我们的抵抗会让他们用更大的力量抵抗。所以,我很理解他们对于自己不能接受的事情的态度和他们的行为。
但这件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通过和阿姨的沟通,一点点询问当时的情况,我们发现了更多的东西。
所有的疑问都是从我的好奇开始。
“去了四五次,这次是第一次发脾气吗?之前没有发脾气吗?”
阿姨说这是第一次发脾气,之前之所以没有发脾气是因为他没有在训练室里练过,每次去都是老师教阿姨怎么做,阿姨回到家之后给他做。
“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就是他发脾气之前的环境是什么样子的?”
阿姨说他们那天进到训练室,让他做的时候他的情绪就不太好,但是阿姨在身边,辅助他完成,他还是可以的。但最后一个动作需要他自己完成,他完成不了,所以不愿意做。而这个时候,那位老师靠近他了,给他换一个厚垫子,要亲自带着他做,他就又哭又闹的。
“平时在家练的时候没有情绪吗?”
阿姨说每天晚上固定的时间练习,阿姨在旁边辅助,全程辅助,不需要他自己费力气做,他也不愿意,但是不会出现哭闹的抗拒行为。
通过阿姨的描述,以及平日里对他的理解,我想他之所以不愿意做这个动作,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完成这个活动的能力没有达到。他的脚不能立起来保持脚尖触地,也就不能做后面的动作。这个时候强烈要求他做,他是不愿意做,但是表达不出来,就只能发脾气了。
其次,没有安全感。他到一个新的环境,无论是去做训练,还是去接受治疗,当人多的时候他都会出现紧张的情绪,他紧张的时候会打头。他那天是第一次在训练室里做训练,之前虽然接触过这个环境,但是在这个环境里并没有做任何训练,只是看阿姨做训练,突然让他躺在那里做,他对这个环境不熟悉,会紧张。
再次,思维的刻板导致的行为刻板。平时我们总说自闭症儿童的行为刻板,总是出现重复性的行为。其实他们刻板行为的背后反映的是他们思维的刻板。对于他来说,在康复训练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到他对时间的刻板和对环境的刻板。平时都是晚上的时候练习,那天是白天做训练,和他平时训练的时间对不上,他不愿意做。之所以这么说,也是那天阿姨展示给我做的时候,他就有些不愿意,好说歹说才做这些活动。他习惯在家里做,突然换了环境,他不习惯,不知道接下来发生什么事情,害怕、担忧的情绪困扰着他。之所以这么说,是我对他行为的看法所致。他在妈妈面前和在阿姨面前不同的表现,大家觉得他是故意的,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是环境中的刺激激发了他的行为,当阿姨在的时候,我应该是这样的行为;当妈妈在的时候,我应该是这样的行为。同样,那天在训练室的时候,他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之前都是不做,那天让他做,他的信号系统里无法提取这个信号。
我和阿姨说,可以和训练的老师沟通,看看在做这个动作之前,是否可以增加一些让他的脚尖立起来的训练,当他这个能力达到了,我想他应该可以做接下来的动作。
而关于安全感和刻板的问题,我想等他能做到这个之后,是否会有所改变。这也是我对于自闭症儿童安全感不足和刻板行为的看法,希望在他这里可以得到实践上的证明。
“他的能力达到了可以完成整个动作的能力,他还是不做怎么办?”
如果那个时候他还是不做,那我们可以考虑是他的动机的问题,那我们的策略是如何增强他做这件事情的动机。
其实想想,我们为什么去做一件事情?一定是这件事情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好处,这个好处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同样,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是一样的,要让他们知道这件事情做了和不做是有区别的。如果没有区别,换了我我也不太愿意做。
孩子们是在体验中获得这个联系的,而不是在语言的说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