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鹏论:万物皆流,一切皆变
在宇宙面前同样也是渺小如粒子般的人类,同样也只遵循着概率法则,概率向我们揭示的最大道理也是:变!
——坤鹏论
黑格尔说:“这个勇敢的精神第一次说出了这样深刻的话:'有不比无多’,它是同样的少;或者,'有与无是同样的’,本质是变。真理只有被认作对立物的统一……绝对是有与无的统一。”
坤鹏论提醒大家,请记住上面这段话,它非常准确地道出了赫拉克利特伟大思想的精髓。
当然,如果你没怎么接触过赫拉克利特或爱利亚学派的思想,可能会像觉得它是在玩文字游戏,或是一般的否定,毫无思想性。
但是,我相信,只要一起静下心来、全身心地去学习、体会、思考,你必然会对它拍案叫绝。
古希腊最早的那些自然哲学家们一直努力地试图解开我们周围世界的终极构成元素。
坤鹏论也曾和许多人一样认为,在这方面,赫拉克利特与泰勒斯等前人没有区别,他们的不同只不过是本质元素的不同,别人说是水、是土、是气,而赫拉克利特则说是火。
但是,经过一番学习与思考后,坤鹏论才发现自己对赫拉克利特的理解肤浅到了羞愧难当。
其实,火在赫拉克利特那里,并不是重点,甚至它都不是我们所认为的、日常生活中的那个火。
他与其他人完全不同的是,将注意力转向了一个新的问题——变化。
赫拉克利特的思想可以总结两个字:“变”和“一”。
围绕着“变”和“一”,也就架构出了对其思想介绍的主题架构:
为什么是“变”?
“变”的过程如何?
“一”是什么?
用什么“变”?
依照什么样的原理“变”?
今天,坤鹏论先来分享第一个主题——为什么是“变”。
有人说,赫拉克利特有句名言:“没有什么是不变的,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前面半句虽然不算是原话,但也算是赫拉克利特的意思。
可是,后半句则属于典型的悖论,且没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它出自赫拉克利特之口。
当然,对于我们普遍大众来说,偏偏会觉得后半句更加经典,智慧满满,用它理解赫拉克利特的流变思想,简直是心有灵犀一点通,马上就打心底里地认同。
这充分证明了,很多时候,好的修辞比好的逻辑更具说服力。
还记得文章开头的“有不比无多”吗?
可能你对它并没有什么太深的感触,因为它完全属于哲学家之间的对话。
大多数时候、大多数哲学话语,在普通人的耳中,根本就是一句句的废话。
还是让我们请出赫拉克利特另一句传承了2500多年的名言:
“万物皆流转,无物常在,亦无物永为同一之物。”
柏拉图对此在他的《泰阿泰德篇》解说道:“他把事物和一条河中的水流相比——人不能两次涉入同一水流。”
因为水不断地在流,而人触到的是别的水了——“当踏入同一条河流时,河流的水已不是之前的水了。”
后世,对赫拉克利特这句话还另外一些著名的解说,比如: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河流不断变化着,因为“新的水流不断地从你面前流过。”
“当人们踏入同一条河流时,河流已经在不同的情况下流入了不同的水。”
柏拉图则将其精炼为“万物皆流”。
什么休息、什么静止,皆浮云。
换言之,所谓存在的“实体”,其实只不过是感官的一种幻觉而已。
正如向同一水流中伸足两次是不可能的。
亚里士多德甚至说:“人一次也不能涉入”,因为水流时刻在变异着,它是什么,而马上就不是什么了。
也就是说,要伸足一次也都是不可能的。
因为,从我们想要伸足到真正伸足到水中,两个水流已经完全不同了,我们在这水流中,却又不在这水流中。
赫拉克利特认为,这种流变的概念不仅适用于河流,而且适用于一切事物。
它才是宇宙最基本的事实,所有事物都在变化着,所以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多样性。
而体现他流变思想的另一句名言就是: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
坤鹏论认为,流变=流动→变化。
一切皆流动,一切皆因流动而变化。
所以,我们会说,人生长河、时间如流、现金流、物流、信息流、人潮人海……
这些词其实都是人们在下意识中对流变的认知体现。
人类祖先正因为不断地流动迁徙,才从非洲大陆走出来,到了欧洲、亚洲,从原始人变成了现代人,开创了人类文明。
这样的流动还包括:
人类的流动创造了社会;
大气的流动带来了天气变化;
产品的流动带来了商业;
金钱的流动带来了金融;
思想的流动带来了文明;
血液的流动维系了生命;
……
从马车到火车、汽车、飞机、高铁……每一次流动工具的变革,都意味着一场科技革命。
人类是语言的动物、人类是修辞的动物,人类是信息的动物,人类社会是关系的产物,而关系靠信息(本质是修辞)架构,所以,直接提高信息流动效率的互联网信息革命,给人类带来的变革是翻天覆地的,并且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的每个毛孔。
其实,信息革命从人类应用电力就开始了,从那时候,人类开始用电复制自己的大脑、自己的神经网络,从粗糙到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精密。
想想看,如今的互联网,不就像人类社会的神经网络吗!而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个节点。
同样道理,思考是思想在大脑中的流动,变的是认知。
而人与人在肉体上的区别并不大,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认知,所以,思考是认知不停流变,让你与众不同的唯一法门。
从这样的角度,投资的本质也就显而易见了,就是让你手中的金钱流变。
另外,中国古人也观察到河流的不停奔流,比如:
孔子曾站在河边感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南朝的《千字文》中则有:“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不过,正如中国传统哲学一直紧紧围绕着人学,时刻关照人,以伦理哲学为主,即使是探究万物规律的格物,也是为了从中悟到修齐治平、明德于天下。
因此,这两句话都被用来传递做人的道理,前者劝诫要珍惜时光,后者联系其前后文的意思是,自己建立起来的德行应该像江河水一样川流不止,流传到子孙后代永远不会停息。
赫拉克利特经过观察与思考得到了他的第一个真理——“变”(即生成),一切皆变。
黑格尔这样总结道:“赫拉克利特让人们明白了,有与无都只是没有真理的抽象物,第一个真理只是变。这是人类在认识方面所得到的一个伟大洞见。”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变”面前,所谓的有与无不值一提,它们都是表面的现象,而不是内在的本质。
还记得在《晦涩难懂的赫拉克利特》讲过的理性和理智的区别吗?
请带着对它们的理解读一读黑格尔下面这段评论:
“理智把二者(有与无)孤立起来,认为单是一方即是真的和有效准的;与此相反,理性在他物中认识到此物,认识到在此物中包含着此物的对方——所以全、绝对应该规定为变。”
它所传递的信息是,有些哲学家用理智将有和无分别对待,认为有(或无)是真理,比如爱利亚学派,他们坚持认为只有“有”是存在的,是真实的,但是,像赫拉克利特这样理性的哲学家,则深入到了所有事物的本质,看到了有,也看到了无,甚至有和无本身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因此,代表着全与绝对的真理、本质并不是有,而应该规定为“变”。
在理解了上面这段话后,坤鹏论请大家一起思考下面这两句话:
有不比无多;
有不存在,无亦不存在=无不存在,有亦不存在。
其实,我们自己也在时刻变着,从小到大,从生到死,不仅是肉体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我们的思想也一样。
即使我们认为坚不可摧的那些东西,比如:石头、钢铁、钻石……
就拿被认为“恒久远”的钻石来说,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在强光照射下,它也会蒸发。
不过,钻石蒸发消失的速度极慢,正常情况下无法被观察到。
即使是暴露在强紫外线条件下,比如:强烈阳光照射或者放在紫外日光浴灯下,需要大约100亿年之后,钻石质量损失才能达到可观察的程度。
因此,这个世界上万物皆变,只是站在人的角度来看,因为变化的速度不同,事物才会被认为有的变,有的不变。
而赫拉克利特所讲的“流变”二字,相当神奇地被当今物质波理论、量子力学验证了。
跟着坤鹏论一直学习过复杂性科学、熵等知识的朋友一定知道,从物理的角度讲,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而物质又是由极小的粒子组成,粒子是离散的。
在物质波理论、量子力学那里,粒子通过波构成我们眼前物质,就像水面的涟漪,那就是一种波。
水波由水分子这种物质组成,但水波却又不是水分子。
比如:我们说100人组成了一个方阵,但方阵并不是100人,只是100个人的排列方式。
法国理论物理学家、物质波理论的创立者、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路易·维克多·德布罗意认为,物质其实也是波,只是波长特别短,所以你看不到它。
比如:你眼前的桌子看起来是物质,好像没有扰动,其实它是波,它在扰动,只是波长太短以至于你没法看见。
再看柏拉图对赫拉克利特流变思想“万物皆流”这句总结,堪称精妙。
它既表明了万物是流变的,也可以理解为万物由流变生成的。
德布罗意这个观点挑战了“世界是由物质组成”这个主张,因为波不是物质,波是场的扰动。
场又是什么?
还没有人知道。
如果深入了解物理学后,你就会发现,正如难懂且需要时刻拧着想的信息熵一般,物理学所描述的世界和我们常识中的世界真的非常不一样。
在物理的世界中,很多概念都没有意义了。
这位德布罗意与爱因斯坦同属一个时代,也是超级牛人一枚。
爱因斯坦认为他关于波和量子论文堪称“这是天才的一笔,揭开了伟大帷幕的一角!”而且,还在他自己的论文中专门介绍了德布罗意的工作成果。
后来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在发表其波动力学论文时也明确表示:“这些考虑的灵感,主要归因于路易·维克多·德布罗意先生的独创性的论文。”
在得到电子衍射实验的证实后,1929年,德布罗意因提出物质波理论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后来,德国物理学家玻恩又提出物质波是概率波的见解:
波函数的绝对值的平方,就是微观粒子在某一时刻出现在某处的概率。
看,又到概率了!
微观世界里我们只能用概率描述事件,这就是量子力学描述微观世界的物理语言。
而在宇宙面前同样也是渺小如粒子般的人类,同样也只遵循着概率法则,概率向我们揭示的最大道理也是:流变!
只要坚持不懈地流(行)动,除了死亡这样没有概率的结果外,其他一切皆会因流动而变。
所以,流变,流变,“流”字恰恰精准地指明了“变”的唯一原因——运动!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