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木牍之记忆
下面的照片均来源于同学的相册,感谢***同学!
在同学上传的照片中,发现了一张他2006年回青川时拍到的郝家坪遗址。
这个位置应该就是我少年读书时每天要经过的地方,在子弟校小学部旁边。发现墓群时,我刚上初中,每天上学放学地都要经过发掘现场。可惜没有人告诉我们这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情,老师也不曾有意识地提醒少年的我们要学会观察眼前的一切,如果是那样的话,也许会通过现场了解到一些有关青川的历史知识,接触到一些考古常识。可惜!也许大人也没有意识到,说不定大人还很陈腐地用老观念解读它的出现是晦气的事。
印象中是农民修房子时挖出了一些很是厚实的棺木。青川地薄,常有些老坟被无意中见了天,里面的丝绸衣物虽说碳化发黑,但花纹依旧可见,算来应该是明清时候下葬的,所以并不以为意,那块地该干嘛依旧继续干嘛。但这回不同,建房子的事停了下来,陆续来了考古学家,每天指挥当地的农民往山体里继续挖,倒出来许多的白垩土。放学后我有时会守在一旁看,指望出现跟当时的电影《新闻简报》里演的那样,一会儿工夫就从泥巴里刨一个精巧的物件出来。但很失望,农民们被那位女考古工作人员要求慢慢地挖,到她以为重要的地方时,只许拿把小铲子细细地往下拨泥,半天也不见啥东西出来,我们这帮小孩子很快失了兴趣。
当时是冬季,很冷,挖过的墓坑里会看到一些褐色的水渗出来,胆子大的男娃儿吓唬我们说那就是尸水。
除了几绺头发,我们并没见到有任何吓人的东西被挖出来。后来天气慢慢暖和了,开始下雨,冲下来的白垩土把我们乔庄学生上学的必经之路涂得又黏又滑。还是农民就地弄来一些破裂的厚的棺椁板铺在路上,好让我们这些小娃儿顺利通过。
查阅资料,这次发掘的时间是1979年底,跟我的记忆基本吻合。考古结论是此处为战国墓,有青川木牍出土。应该没有公开展览过,我也是很多年以后才在网上睹其真容。
青川常见的坟茔
地震后,从网名“看山”转载的一篇博文中,提到一位爱好书法的网友了解到青川县文管所办公用房和文物库房全部倒塌,心急如焚的他后来联系到广元文管所,得知青川木牍存放在保险柜中,完好无损。现已运至广元市文物管理仓库进行妥善保存了。其实,青川的文物往远了说还有国宝吕不韦戟,但我在青川时从未有机会见过。好像那时候没有人意识到,应该提供一个场所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了解它过往的历史。
乔庄789号楼的后山
789厂1966年在青川建立,几千人在此地工作,繁衍,后全部迁移。几十年的光阴过去,人是走光了,留下来大大小小的厂房,办公楼和家属楼。地震后,因为灾后重建,青川保留的789厂的痕迹已非常少了,旧的总要给新的让路,这个我知道。只是希望能为这过去的生活刻意留存下一点儿什么,不要把一切都抹干净了。那是念想,也是历史。人总是念旧的,一个城市也得学会念旧不是? 这张宝莲寺的照片也是我的同学拍的,他是个有心人。不过对于这张照片,他解释了很久也没让我们明白这寺庙建在何处,因为我们生活在青川时,它是不存在的。你看,一座不存在的寺庙都可以凭空而起,那些已存在过的,为何没有人想到要稍微地保留呢?
青川县城关镇百货商店
2014年3月11日
以下为青川木牍的通释,资料来源于百度。
(秦武王)二年十一月初一,王命左丞相甘茂、内史匽,取譬(秦律),更修为(蜀地)田律。律令如下:畛道的标准,定为长八步,宽一步,一亩有两条畛道和一条陌道。百亩合一顷,一条阡道,道宽三步。封,高四尺,为最高者。埒,高一尺,下厚二尺。于三年秋八月始行,修封、埒,端正疆畔等界域,并刈杀阡陌上的荒草。九月,修路及水道;十月,造桥,修陂堰筑堤坝,以利疏通河道。纵使没修道路时杂草较少,然路有毁坏坎坷不平而不可行,遂相机而修道。
二年十一月初一日己酉,王命令丞相甘茂和内史匽,百姓邪僻不守法,现对《为田律》加以改订:农田宽一步,长八步,就要造畛。每亩两条畛,一条陌道;一百亩为一顷,一条阡道,道宽三步。封高四尺,大小与高度相当;埒高一尺,基部厚二尺。在秋季八月,修筑封埒,划定田界,并除去阡陌上生长的草;九月,大规模修治道路和难行的地方;十月,造桥,修筑池塘水堤,使渡口和桥梁畅通,消除杂草。不在规定修治道路的时节,如道路破坏不能通行,也应立即修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