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年要刘汝明留兵守宿县,刘汝明说:我也是徐州剿总副司令

在淞沪会战中出尽风头的孙元良和黄维一样,到抗战结束前就已经离开了前线部队,在后方担任有名无实的虚职去了,解放战争他也基本上都是后排观众,在后方吃喝玩乐,并没有参与。

一直到1948年,由于国军在战场上连续失败,机动兵力不足,国军统帅部决定将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孙震调离,将他指挥的两个川军组成的军合编为一个兵团,而且不让孙震指挥。为了保住自己的军队,孙震推荐他的侄儿孙元良接替他的职务,孙元良就这样从后方被调上来,当了十六兵团司令官。

孙元良当上兵团司令后,国军统帅部已经决心放弃郑州,开封等地,收缩防线,孙元良兵团当时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去华中战区白崇禧麾下,一个是调往华东战场参加徐蚌会战。孙元良本人是比较倾向于去华中的,因为这样一旦战局不利,他可以迅速退回四川,保住军队。但是国防部一纸调令,还是把他调到了华东战场,因为他毕竟是黄埔学生,统帅部觉得还是值得信任的。

孙元良原本被调往蚌埠,担任整个徐蚌会战的后方保障,后来被调往宿县驻守,仍然是保障徐州到蚌埠的铁路交通,并不是直接到徐州参战。但因为徐州会战刚一开始,原本驻防徐州的冯治安下属的七十七军在何基沣,张克侠的率领下起义了,李弥兵团和邱清泉兵团奉命东进增援黄百韬兵团,徐州城防空虚,统帅部和刘峙商量后,别无兵力可调,只能把孙元良兵团调往徐州驻防。

这样一来,李延年兵团和刘汝明兵团都已经撤退到蚌埠去了,蚌埠到徐州的铁路上的两个主要的节点,也就是固镇和宿县,都没有部队,驻守了。而当时国军的作战严重依赖于铁路线来进行补给,铁路线一旦被切断,就会陷入孤立状态。国军此时将四十万军队集中到了徐州附近,准备与华野进行战略决战,但却没有确保徐州到蚌埠的铁路。最后留在这里守备的,仍然是二十五军的一四八师,就这一个师的兵力。

当然,这不是说国军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没有做出安排,安排当然是有的。李延年在撤退路过徐州时,刘峙特别交代,要他交代刘汝明兵团留一支部队驻防宿县和固镇,确保徐蚌铁路畅通,保障徐州决战。李延年确实也跟刘汝明说了,但刘汝明压根没有理会李延年,就直接率部撤退到蚌埠去了。刘汝明也理直气壮,你李延年是徐州剿总副司令,我也是,你凭什么指挥我?这样,宿县留守部队很少,中野很快到达战场,就攻占了宿县,切断了徐蚌铁路。

这样,之后在杜聿明决心撤离徐州的时候,手里虽然有三个兵团,但是因为徐蚌铁路被切断了,无法通过徐蚌铁路直接后撤,只能绕道萧县,永城,蒙城,阜阳,然后再到蚌埠,结果离开徐州没有多久,就因为部队乱了,不得不停下来整顿和从而被解放军追上包围了。历经四十天的围攻之后,整个杜聿明集团的三十万大军灰飞烟灭。这个过程中,宿县的空虚不能不说是一个昏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