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投降清军,是被多尔衮“耍了”,还是早有想法?
作为明清之际的风云人物,吴三桂一生充满了矛盾,同时也疑点重重。在吴三桂众多未解之谜中,为什么降清,无疑是其中最大的一个焦点。那么,吴三桂降清,究竟是突然的决定,是被多尔衮耍了,还是早有预谋,早有想法?
其实,在崇祯殉国前后,如果粗略捋一遍时间点,可以看到很多疑点。
1644年3月5日(阴历,下同),崇祯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坐镇宁远的吴三桂,火速领兵勤王。3月18日,北京城陷。3月19日,吴三桂率军到达山海关,继而率兵西进北京。3月22日,吴三桂获悉北京城陷,崇祯殉国,于是吴三桂退回山海关。
此后,吴三桂答应投降李自成,但听闻李自成抓住了家人,接着又反水。4月4日(山海关到沈阳有近400公里,估计是4月1日发出信件),多尔衮接到吴三桂的求援信。4月13日,李自成率6万大军讨伐吴三桂。4月22日,决定中国命运的一片石之战爆发。
(1)从3月22日到4月1日,短短8天左右时间,吴三桂就先投降李自成,再叛变李自成?显然不符合逻辑。从山海关到北京有310多公里,一来一回的沟通,至少需要4天左右。
(2)李自成进京3天后,才拷打官员(最快3月22日开始),开始没有动吴三桂家人,后来才囚禁他家人,原因肯定不是看上陈圆圆。因此,吴三桂获悉消息,最快估计是3月26日左右。
(3)作为手握重兵的将军,政治筹码很大,难道没有向李自成“抗议”,让李自成让步,换取他家人的安全,换取其他政治权益?
从另一方面来说,从4月4日,多尔衮接到书信之后,到吴三桂投降清军,只用了短短10余天。从山海关到沈阳,有400余公里,也就够一来一回两次书信,根本不足以形成政治互信。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吴三桂就“盲目”投降了清军,把5万关宁军和几十万家人性命,全部交给了多尔衮?
显然,从这一历史来看,吴三桂投降清军,应该不是突然的决定,而是早有预谋。或者,至少说在内心深处,早就把投降清军,作为了一个重要选项或退路。所以,事到临头时,吴三桂做出降清这一选择,就不难理解了。
关于吴三桂不顾父亲家人性命(吴三桂曾深入敌军救父,至少说明当时是孝顺的),而偏偏选择降清,其实也有历史渊源的。
第一,1643年,祖大寿等明朝降将,多次给吴三桂写信,其中吴三桂至少回了一封给祖大寿。信中有一句意思是:我和清军对战多年,清军军民对他痛恨至极。话外之音,就是若是投降,也没好下场。这一句话,明显是有一定的投降想法。
第二,对于吴三桂的书信,皇太极回了一封,“尔遣使遗尔舅祖总兵书,朕已洞悉。将军之心,犹豫未决。朕恐将军失次机会,殊可惜耳。”虽说皇太极的信中,没有承诺什么,但也让吴三桂有了一定的退路。所以,后来多尔衮给吴三桂“平西王”时,吴三桂顺势投降了。
第三,在清军系统中,吴三桂有很强的关系网,舅舅祖大寿,哥哥吴三凤,姨夫裴国珍,表兄胡弘宪,辽东军阀中有不少人都成了汉奸,吴三桂的关系网在满清一边。然而,在李自成这一边,吴三桂几乎没什么关系,以后也不太好混。
第四,如今有一种观点,就是辽东明军,反而对清军更亲切。其实,这是错觉,主要是清军中的汉奸较多,很多人都沾亲带故,所以吴三桂也要“服从”这一点。其实,明末之际,辽东明军已经“军阀化”了,甚至都不听崇祯的命令,表现的极为自私自利。
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说,吴三桂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其实这是在美化吴三桂。从真实历史来看,吴三桂投降清军,和陈圆圆没什么关系,而是早有预谋,或早有考虑的退路。
有人说,吴三桂和多尔衮协商时,相当于是“借兵除寇”,把黄河以北割让给满清,只是多尔衮手段更高明,把32岁的吴三桂玩的团团转,最终被“耍了”了的吴三桂,无奈之下才投降。其实,这一种看法不太靠谱,只是吴三桂掩饰自己的失节而已,后来吴三桂的行动说明了一切。总的而言,吴三桂和关宁军的自私自利,给中国造成了巨大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