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大智慧:守本分、懂进退、知轻重
来源:国学文化(gxwh001)
拥有智慧的思路,才能走出人生的困局。
看透世事,处处都有学问;通晓人情,遍地都是文章。
行走于世间,对人情世故的通达,会影响人生的走向,是左右人命运的大智慧。
而最重要的智慧,莫过于:守本分、懂进退、知轻重。
01
《中庸》有言:“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安心待在自己所处的位置,做好分内的事情,便是守本分。
北宋名臣范仲淹,赴泰州西溪担任盐仓监时,发现海堤年久失修,多处溃堤,致使盐灶被毁,百姓苦不堪言。于是,他便上书泰州知州张纶,建议尽快修复海堤。
有人知道后,指责范仲淹多管闲事,范仲淹回敬道:“我是盐监,百姓都逃荒去了,如何收盐?筑堤挡潮,正是我分内之事。”
后来,范仲淹带领兵夫修筑海堤,因隆冬天气恶劣,兵夫淹死二百余人。有人趁机上书朝廷,反对修堤。所幸的是,经朝廷调查,准许他继续修筑。
经此一事,范仲淹在家乡为母守孝期间,多次上书张纶,肯请他尽力修复海堤,并表示若有事故,他愿一人承担。
范仲淹始终心系百姓,不忘本分,前后历时四年,终将海堤修复。百姓为感激范仲淹,将此堤称作“范公堤”。
孔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意思是说:无论身处何种环境,从事何种工作,都不能懈怠,这是本分,也是一个人最珍贵的品质。
生活中,有些人为了身外之物,而忘了自己的本分。殊不知,本分不是外来的约束,而是万物应有的样子。
一个人守住了本分,有了原则和底线,才能沉下心,定住神,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从而安心立世,自得自在。
02
汉高祖刘邦曾说:“懂进退,明得失。”
做人,要学会审时度势,明白何时该进,何时该退。
秦朝末年,匈奴政权动荡,局势不稳。邻近民族东胡,借机向匈奴发难。
东胡要匈奴献上国宝千里马,匈奴的将领们认为东胡欺人太甚,拒绝将国宝送给他们,首领冒顿却说:“退一步吧,不能因为一匹马与邻国失和。”
东胡见匈奴软弱可欺,又要冒顿献上一名美女。将领们义愤填膺,指责东胡得寸进尺,冒顿却说:“退一步吧,不能因为一个女子与邻国失和。”
不久,东胡看中匈奴的一片荒原,要匈奴割地相赠。这回,将领们担心冒顿会再次退让,冒顿却坚定地说:“千里荒原,沓无人烟,却是我匈奴的领地,怎可随便让人?”
随后,冒顿下令集结军队进攻东胡,东胡王葬身于乱军之中。
冒顿的一退一进,既积蓄了实力,又击退了强敌,可谓张弛有道。
正如《三国志》中所言:“能屈以为伸,让以为得,弱以为强,鲜不遂矣。”
能将示弱当作刚强,委屈当作顺意,谦让当作得到,事情很少有不成功的。
示弱、委屈、谦让,都是懂进退的表现。换句话说,懂进退,是种难能可贵的大智慧。
生活中,经常会遇见需要抉择的时候,有时退一步,海阔天空;有时进一步,所向披靡。
古往今来,凡有大成就的人,都懂得适时进退。在需要展现实力时,勇往直前;在需要深隐蓄力时,激流勇退。
03
《淮南子》里说:“欲知轻重而无以,予之以权衡。”
它意在告诉世人,做人做事,需先权衡轻重,再做决定。
知轻重,才能有分寸,在面对是非宠辱时,方能不失偏颇。
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蔺相如出使秦国,保全赵国不受屈辱,立下大功。赵王拜他为上卿,地位在大将廉颇之上。
廉颇不服,三番五次扬言,要让蔺相如难堪。蔺相如得知后,便处处回避廉颇。
一天,蔺相如带着门客坐车出门,远远地看见廉颇的车马迎面驶来,他连忙让车夫退到小巷,好让廉颇的车马先过。门客见状,责问蔺相如为何如此胆小怕事。
蔺相如说道:“我连秦王都不怕,怎会怕他呢?秦国不敢举兵,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在。若我二人不和,被秦王知道了,定会趁机侵犯。我身为大臣,孰轻孰重,得心中有数。”
廉颇听说后,羞愧不已,于是背上荆条,亲自登门谢罪。
《三国演义》里有一句话:“处世不分轻重,非丈夫也。”
说的是:不分轻重的人,往往没有担当。他们习惯于从自身出发,只关心眼前的得失,不顾及将来的结果。
殊不知,人生的境遇如连绵群山,首尾相系。一时的意气用事,只会换来满地狼藉。
而知轻重的人,多是顾念大局的人,有远见,有气度,有格局,在岁月的更迭中,变得愈加成熟、睿智。
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
拥有智慧的思路,才能走出人生的困局。
在人情世故中摸爬半生,才发现,守本分,方能安之若素;懂进退,才能悲喜自渡;知轻重,才可适时应务。
愿余生,你我都能成为智慧之人,不受世俗困扰,享受人生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