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后塘:大明直臣宋良翰
董家镇各村的村名很有意思,带“塘”字的村庄特别多,如满塘、塘下、大塘、湘塘、塘头、汉塘、金塘、密塘、连塘、茫塘、季塘、兰塘、城塘、福塘、后塘等,粗算一下有十数个之多。大约董家地处丘陵山区,容易在低洼地区形成积水,先民们迁徙至此地后,因地制宜,将积水围囤起来,便形成一座座供村民生活用水的水塘。
而在后塘村,早前曾有四五口水塘,分别位于村前、村中和村后。村庄地势相对较高,没有水系进入,村民们便就地取材,挖塘储水,将后山上的雨水积蓄起来,水塘中间各有水圳相连。在满足村民的生活用水之后,才流入地势较低的农田,浇灌庄稼。这算得上是最原始也最基本的水利设施了。后塘村的村名也因为在村后修有两座较大的水塘而得名。
后塘村大约建村于明代中早期。其开基祖宋梦庚,祖上居云堆,父亲宋汝贤从云堆迁到圪头,宋梦庚“就业而居于后塘”,就是说为了方便管理田地,干脆就住在这里,成为后塘村东房的开基祖。一同迁来的还有他的侄子宋济可,是西房的开基祖。两房之间以水塘为界,既相互照应又相对独立。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两房宋姓房屋相互融合,渐渐成为一个村庄。但村中间的水塘还在,让后人睹今思昔,体会先辈们开疆拓土的不易。
村庄外围,修通了简易的环村公路,连接村级公路后一直通往集镇,使这个偏远的山村与外界的接触更为紧密。村中楼房林立,村后还建造了数幢别墅,给这个古老的村庄增添了现代气息。但村中的情形,也和多数古老的村庄一样,经历了上百年或数百年的老旧房屋风雨飘摇,阴暗而破败,随着岁月的侵蚀,这些旧宅已无法承载更多的历史重荷,濒临弃置、坍塌或拆除的命运。好在村中还有一处令宋氏后人感到荣耀的地方,这就是位于后塘村前的进士牌坊。
这座进士牌坊为一座六柱三门青石质牌坊,坊正面为四柱、三间,成“八”字形排列。两侧后又各立一柱,构成三角状支架,三向翼门。中门立夹柱石,前置双青石狮,后置抱鼓石各一对。上层立一飞凤,凤下立石雕人物;中间竖立“恩荣”石牌坊一块,两旁石雕龙凤。中枋额上篆“万历丁未科进士宋良翰”,为正楷书。整个建筑结合部均采用榫卯结构,看上去既精巧又坚固,体现了先辈们的智慧和匠心。石牌坊经历四百多年风雨沧桑,仍巍然屹立,栩栩如生。只可惜上面一层“恩荣”石枋被毁不见,许多人物雕刻也被凿去头脸,让人徒唤奈何。
进士牌坊的主人宋良翰(1552-1622),字直夫,号清宇,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曾任湖广祁阳、邵武两县县令,因为政绩突出,很快就调往京城,任工部都水司主事,万历四十四年(1616)升工部屯田员外郎。据清代同治、道光等朝《丰城县志》记载:“时宫殿灾,中使四出括木商,运至潞河,久不予值。会水溢木,荡析漂散,逋累十三万,械责偿。良翰榷木武林,因条其弊于司空,大约以恤民隐重国体为要,言词激切,朝论善之。上命督诸逋商,良翰悉从宽政,劳来抚恤。诸商投款子来逋材,尅期集。任讫,奔告诸上台,乞留不得,乃肖像专祠西湖上。”也就是说,当时皇宫建筑被焚,中使(太监)四出搜刮木材,木商将木材运到潞河,却很长都不付给木商钱款。时逢大雨涨水,木材被冲散,损失共计十三万,官府将木商们都关押起来责令赔偿,木商们不仅财货两空,还会因完不成皇差而难免牢狱之灾。时逢宋良翰在武林(杭州)负责采购事宜,便将来龙去脉向上面作了汇报,其中以体恤民隐、节约资金、减少不必要的铺张浪费为请。言词颇为激烈,朝中大臣们都深有同感。明神宗根本听不进去,责令宋良翰将逃散木商逮捕归案,但宋良翰都一一宽大处理。木商们感激他的正直仁义,都自动缴来木材经费,很快就筹集到了木料。宋良翰办完差后辞官回家,木商们对他感恩戴德,便在西湖边为他建造塑像作为纪念。
从这一段史料中可知,宋良翰乃是当时的一位忠直之臣,为了体恤百姓疾苦而不惜得罪皇帝身边的太监,甚至连皇帝的旨意也敢不听。最后不仅得到了木商们的尊敬,也得到了朝中大臣们的好评。宋良翰遗留下来的史料不多,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后塘村,有一位叫宋汉明的退休老师,为了保护这座历经数百年的进士牌坊,唤醒人们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意识,曾多处考证宋良翰的进士身份,以及宋良翰从政的经历,希望引起人们的重视。该牌坊于1998年被列入丰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与宋良翰同时代的明朝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高安荷岭镇人陈邦瞻(1557-1623),比宋良翰早九年考中进士,出道也比宋良翰早,政绩显赫,也算是一名能吏。二人家乡相距不远,年龄相仿,志趣相投,相交甚笃。宋良翰在京城时,二人经常在一起小聚,谈论时局,互作唱和。陈邦瞻曾写有多首诗歌赠给宋良翰,其《友人宋直夫言金陵诗以为赠》云:
春来归客倍思家,况是河梁别恨赊。
细草侵烟孤岸远,轻帆带雨暮江斜。
故人湖海衣犹白,傲吏风尘鬓欲华。
此去定知相忆处,寒更短烛话天涯。
诗中以“傲吏”形容宋良翰,可见宋氏性格耿直,风骨清朗。又有《除夜示直夫兼以言别》诗云:
一年惟此夕,斗酒重逡巡。
故里关心切,残灯细语亲。
我无同病侣,君亦独归人。
多恐分携处,莺花负好春。
诗中说二人经常过年的时候聚在一起,说起一些家乡的事,感觉十分亲切。现在宋良翰要辞官回家,再也找不到能够一起喝酒聊天拉家常的知己了。读来既真挚又伤感,可见二人关系非同一般。宋良翰去世后一年,陈邦瞻也病逝于任上,被谥赠“尚书”。而二人的友情,也和他们的为人一样,为后世所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