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大连老字号---群英楼

群英楼

从旅顺口“王春记”起家

具有120年历史的老字号群英楼是大连市店龄最长的一家饭店。

1892年,创始人王春宝在旅顺口开设王春记饭店,十年后迁至市内修竹街,1911年成为全市“十二大名楼饭店”之一。

从创始之日起,迄今已经走过120年的岁月,从一家小馆起家,到现在坐拥天津街老字号一条街的名店位置,群英楼的招牌,120年的时间铸就,120年的传承使然,120年的追随如故。

创始人叫王春宝

群英楼的创业和发展历程是非常艰难曲折的。创始人王春宝,山东福山县人,1874年出生,家境贫寒,读了几年私塾就辍了学,到一家饭店当学徒工。这家饭店的掌灶厨师是他的堂叔,在当地很有名气。王春宝很聪明、悟性高,他勤学苦练,学会了做风味小吃和各种面食的技艺。后来,他被堂叔调到后厨学做炒菜,到18岁时,他已能做堂叔的助手了。

那一年,王春宝的堂叔突然旧病复发,回家养病。堂叔向店主推荐王春宝代理厨师职务,而店主认为王春宝年龄太轻不能担此重任,要到外边另请厨师来掌灶。心高气傲的王春宝认为这是对他的侮辱,一怒之下回了老家。

王春宝的老家有很多人在旅顺口做买卖。有人劝他,也去旅顺口闯一下,说不定有发展的机会呢。于是在1892年,王春宝来到了旅顺口。

当时,旅顺口在李鸿章的经营下,已经成为北洋海军的重要军港。王春宝在朋友的资助下,开了一家小饭馆,名叫“王春记饭店”,炒菜、饺子、面条什么都卖,虽然档次不高,可他做的菜和风味小吃十分可口,吸引了很多人光顾,因而买卖挺顺利,也赚了一笔钱。

王春宝结识了一位朋友,是当地老铁山王家村的教书先生,也姓王,家中是地主。他到旅顺口街里,必到“王春记”吃午餐,喜欢吃该店的“两吃海参”和虾肉水饺。这位王先生经常给王春宝讲一些时局变化和文化知识。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很多山东老乡逃返山东,王春宝则避居老铁山王先生家,躲过一场浩劫。

战后,“王春记”重新营业。1898年,俄国强租大连。大连建港开市后,工商业发展超过了旅顺口。1902年,王春宝看准机遇,在当时沙俄所称的达里尼市欧罗巴区的一条商业街(今中山区天津街、修竹街一带)开设了一家“王春记”。从此他在天津街站稳脚跟,一步一个脚印,由小店发展到大店。1911年,“王春记”更名为群英楼大饭店,成为大连名店,是全市餐饮业老字号中第一个在天津街创响名号的,也是唯一一个从天津街起步时就存在,到天津街改造时才撤离的老店,它见证了天津街百年历史沧桑。

群英楼原址

从“王春记”到群英楼

今天,有许多人认为大连餐饮业的老字号原来都在天津街,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大连餐饮业的老字号绝大部分是在小岗子(今西岗区)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有“一阁”、“二天”、“二庄”、“十二楼”之称。当它们在小岗子成名后,才一个接一个地向青泥洼桥和“浪速町”(在日本殖民统治大连时期对今天津街的称呼)迁址营业或设分号,其中群英楼是唯一在天津街成名的。

从“王春记”改名为群英楼大饭店,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

王春记饭店所在的“浪速町”、“东乡町”(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对今大连修竹街的称呼)一带中日商号汇集,占有地理优势。王春宝雄心勃勃,决心向名店进军。他经常到小岗子各大名店串门,寻找有名的厨师暗中学艺,相互交流,提高烹饪技艺。经过几番周折,他联系上了当时大连餐饮业的领军人物——“二天”之一杏乐天饭店的经理兼掌灶迟元亨。迟元亨和王春宝是山东福山县桃源村的老乡,厨艺高超,在他的经营下,当时小岗子各大知名饭店中,杏乐天的营业收入是居于首位的。由小岗子发展到其他几区的饭店掌灶师傅大多在杏乐天学过厨艺,大连地区的鲁菜风味大部分是由此店传出。王春宝经过迟元亨亦师亦友的点拨开导,一手鲁菜烹饪技艺日趋精湛。

1908年,“王春记”把邻近的房屋逐步收购下来,把小店扩充为大店,并适时推出了自己的新产品。“王春记”的名菜有“四喜丸子”、“九转大肠”、“糖醋鱼”、“樱桃肉”等。对原有风味小吃也加以改进,如虾肉水饺也成了有名的招牌小吃。中国人喜欢“王春记”的“两吃海参”,日本商人喜欢这里的饺子,还以“春之店”的称呼在日文报纸上宣传。

经此一番革新,“王春记”不仅在天津街上创出名号,在全市也出了名。王春宝胆子也大了,在经营方法上、在鲁菜制作上敢于和各大饭店叫板。

当时的社会名流孙耀庭经常来“王春记”吃饭,对王春宝的敬业精神非常佩服,时间长了,他俩也成了知心朋友。有一天临走时,孙先生向王春宝说:“我看到近来店中的发展很高兴,听说商会会长刘肇亿、郭精义和朋友招待客人都来你的店,这是大好事。但我有一个想法,照目前情况来看,你这个店应该进'楼’了。”王春宝不明白,问:“是不是要盖新大楼啊?”孙先生说:“你误会了,不是盖楼,我的意思是原来的店名'王春记’已不适应今天的新局面,应该用'楼’字命名,如'泰华楼’,向它们看齐,给店起一个新名字。”王春宝一听很感兴趣,说他也有这个想法,只是苦于个人文化所限,想不出一个好楼名。

孙先生说:“评书中听过《群英会》,不妨就叫'群英楼’。因为原来的店名太俗,我们起新名要提高档次。为什么叫群英楼?因为新店的顾客都是有地位的人。他们来此就餐,群集在店中,边吃饭,边畅谈天下事,这是极大的乐趣,再说你的这个店也是各大饭店以楼命名的群楼中的精英,有资格起这个店名。”听到这里,王春宝乐了,大声说:“我没文化,精英大概和英雄差不多吧。我就羡慕评书中的英雄好汉,一直做着英雄之梦。你说咱店是群楼中的精英,那我这个老板算不算个英雄?”

孙先生说:“精英和英雄是有差别的,不过你从农村来到大连,勇敢拼搏、虚心学艺,能有今天的成就,够得上精英。我不管别人对你怎样看,我个人承认你是英雄人物。不过有一点要求,做英雄要有英雄的行为,你除了做老板外,在社会上,在同行中要有正义感,要为群众献身,要见义勇为,为老百姓做好事,这才算真正的英雄。”

这一席话,深深打动了王春宝,他当即决定把店名改为群英楼。1911年,群英楼出现在了天津街上。

发家后不忘接济穷人

王春宝一身正气,心系公益事业,这在当时的饮食行业中是罕见的。

王春宝以前忙于生意,没有考虑过赚了钱要干什么。孙耀庭的一席话触动了王春宝的心弦,此后,王春宝开始关注社会上的贫苦群众,接济饭店周边的穷人。在行业公会中,王春宝也乐于承担责任,还被选为市商会董事。

过去店中是赚钱第一,现在是为社会做好事第一,捐款救济难民;过去教育儿孙辈以传承技艺为第一,现在以做人应做好人为首要。从此,不仅群英楼成为有名的大饭店,王春宝在社会上也成了名人。

上世纪30年代后,日本财阀在大连“浪速町”开了一家大百货商店,店名“几久屋”(即后来的天百),中国人叫它“几久屋洋行”。这家商店很会做买卖,小商品如针线纽扣都设专柜出售,一时间店中顾客如云。原在小岗子的餐饮业老字号和风味小吃店,也先后进驻“浪速町”,如山水楼、四云楼、糯米香、王麻子锅贴、杨家吊炉饼、狗不理包子铺以及各种名号的饺子馆,都集中在几久屋周边地段,与群英楼距离不远。

人去楼不空,老店后继有人

在群英楼进入黄金时代不久,王春宝因年老体弱,积劳成疾,离开了人世。但群英楼并没有人去楼空,由他一手培养的继承人王杰臣,把群英楼带上了更高的层次,并开设了分店亚东楼。至今大连地区的鲁菜样式,大都出自王杰臣之手。

上世纪40年代后,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大连地区经济恶化,物资严重匮乏,各饭店使用的原料都实行配给制,华商各大饭店的营业额大幅度滑坡。为了应对困境,许多饭店也顾不上什么名菜和风味了,把一些高档酒席的“六大件”、“四小件”,改为用一般原料混搭的“十大件”充数,质量大打折扣。

据1943年统计,大连市饮食行业共有814户,其中华商406户、日商405户,华商大部分集中在西岗。1944年,华商饭店都处于奄奄一息半停业状态,仅有一些勉强维持,大连老字号的发展与名菜的传承受到严重影响。

1945年大连解放后,因受国民党军的封锁,粮食和日用物品严重短缺,各大饭店无法开业。直到东北全境解放后,经济开始恢复,饭店才陆续恢复营业。但因长期停业,厨师很多已经散失。群英楼尚能留下主要厨师,因而营业没有受到太多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风气大变,新气象、新风尚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很少有人再去酒楼饭店吃什么名菜和风味,各大饭店也以人们的家常菜来应市。1956年全行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各大饭店都进行公私合营,统归市饮食公司管理,各饭店原有人员也作了局部的调整。

群英楼饭店当时是大连餐饮业的一个招牌,除保留原有厨师外,还调入有发展前途的年轻人作为后备力量。当时辽东饭庄更名大连饭店,由以餐饮业为主改为以旅馆业为主,青年厨师牟传仁调入群英楼工作。牟传仁当时20多岁,进入群英楼后,用心钻研,以在原辽东饭庄学到的鲁菜厨艺为基础,再把群英楼看家名菜全部继承下来,并有所创新,因而很快成长起来。

改革开放后,牟传仁升任群英楼经理。他对群英楼的风味饺子制作工艺进行改革,向日本出口饺子,获得“天下第一饺”的荣誉,也将群英楼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后来,又有“秀芝头”、“大波浪”、“幸子头”、“小鹿纯子头”、“爆炸头”等各领风骚,风靡全城而又无声消失……

本世纪初,天津街经过大规模的改造,一些老字号相继搬出了天津街繁华地带,但群英楼的名字一直是大连老百姓心中的一块金字招牌,群英楼的馒头、水饺一直是老百姓过节时的首选。2012年,天津街将一批老字号重聚在一起,群英楼的招牌在10年后又一次竖起在天津街,比起100多年前,王春宝第一次把群英楼的招牌在这里挂起来时,气势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本栏目由搜狐大连站与大连出版社联合推出,在此,对大连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刘明辉博士表示诚挚的谢意!对协助本栏目完成的出版社相关人员表示感谢!

2013年07月25日
(0)

相关推荐

  • 七绝·醉倒山河11:大连游——旅顺口

    七绝·醉倒山河11:大连游--旅顺口旅顺口潮推大海,炮台封锁百年哀.而今航母逆风去,何惧波涛浪涌来. 

  • 大连盘锦旅游影集

    我们跟随旅游团来到盘锦游览了那里的红海滩,红海滩的景色怡人,景色奇特,吸引了我们.海滩上生长着一种草,叫"碱蓬草".这种草每年四月份长出地面就是红色的. 到大连旅游游览著名景点:旅 ...

  • 【每天老照片】-1万-5184-1920年代旅顺老照片 百年前的旅顺口影像

    分享一组民国时期旅顺口老照片,让我们一览百年前的旅顺口(今大连旅顺口区)城市风貌,此时的旅顺为日本占领.旅顺自古和大连是两个独立的城市,1955年,旅顺市和大连县合并,并称为旅大市,旅顺市属于旅大市. ...

  • 品读大连老字号---糯米香——甜了大连人的嘴

    甜密的小情侣逛街累了,来份炸元宵:冬日寒冷时,来碗红豆粥:喜庆的节日,点份年糕,取个好意头--这些甜甜蜜蜜的黏食,早已融合了寻常百姓的人生百味. "糯米香"是大连有名的黏食店,已有 ...

  • 品读大连老字号---大菜市——大连人的菜篮子

    大菜市--大连人的菜篮子 大菜市的兴起和发展,影响了许多人,也成就了许多人.那些从深夜就在这里开始一天辛勤劳作的人们,也成就了这个大连有名的老牌市场. 提起大菜市,大连人很少有不知道的,很多市民的日常 ...

  • 品读大连老街---风雨百年——胜利街

    风雨百年--胜利街 东省铁路公司护路事务所旧址 那条横贯在团结街前的老街便是胜利街,是1946年6月由乃木町改的新名称.因为俄罗斯风情街实在太有名,很多地图上的标记都被人们简单化,把它们连在一起统称做 ...

  • 品读大连老街---团结街:大连的城市起点

    团结街:大连的城市起点 北平城.上海滩.天津卫,这些是老北京.老上海.老天津的称谓:印象里,老大连人一般称呼老大连为"大连街".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起点,大连最早的一条街是哪里? ...

  • 品读大连老地儿---寺儿沟

    寺儿沟--"老码头"扛起大连港 地理范围 寺儿沟地处大连市区最东端,东.北两边濒临黄海,西边与荣民街和春和街道为邻,南边连接转山街道,面积5.2平方公里,以寺儿沟有轨电车站为中心. ...

  • 品读大连方言---浪

    浪 浪,是最经典.最具魅力的大连话之一,是大连话中最有韵味的一个.大连人的浪是一种讲究,是外表上的一种讲究,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讲究. 1 浪,是爱美.爱打扮的意思."苞米面肚子,料子裤子&qu ...

  • 品读大连古城---卑沙城

    卑沙城--镇守辽东第一关 落日恋碧草,古刹留残阳.高树迎晚鸦,低谷驱归羊.城堞入画里,暮烟进崖帐,霞光渐入海,游人尚徜徉. ──<题卑沙古城> 隋唐时代的大连地区古城,以战略地位和历史影响 ...

  • 品读大连古城---沓 氏

    沓 氏--披荆斩棘 先人足迹 从燕到秦汉的辽东郡 <史记?匈奴列传>:"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 ...

  • 北京老字号东兴楼名菜 酱爆鸡丁 鸡丁酱红色美 口感鲜嫩

    热播剧<觉醒时代>里有一段经典的请客吃饭剧情,蔡元培建议邀请辜鸿铭加入解聘外籍教授克德莱的北大谈判团,为了把辜鸿铭请进谈判团,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选择在辜鸿铭的课堂上请他吃饭,无论是邀约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