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术数基础知识浅出
道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
阴阳、八卦、五行是道家文化的核心
《周易》的三大作者:伏羲、周文王、孔子。'易更三圣',是说我们的祖先伏羲氏开始画八卦,周文王演绎八卦,孔子发挥易学的精义。建议主要读《易传》,易传是易经的解释,又称十翼,是给易经装的十支翅膀,毕竟易经是上古人士作的,大多数人看不懂,也不必看懂,只要理解易传的含义,把握其中的精华所在,然后和自己的体悟融会贯通,但一定要熟记六十四卦的挂名就可以了,易经一定有它简易的一面,我们就从简单的入手就好。
无极生太极 太极生两仪
两仪生三才 三才生四象
四象化五行 五行化六合
六合化七星 七星化八卦
八卦演九宫 九宫归十方
无极
意为无边际、无穷尽,派生万物的本体,以其无味、无臭、无声、无色、无始、无终,无可指名,故曰无极。
太极
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在道家是指宇宙最原始的秩序状态,出现于阴阳未分的混沌时期(无极)之后,而后形成万物(宇宙)的本源。
两仪(阳阳)
两仪是阴气与阳气的合称,指事物普遍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种属性,阴阳相反相成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根源。阴鱼用黑色,阳鱼用白色,这是白天与黑夜的表示法。阳鱼的头部有个阴眼,阴鱼的头部有个阳眼,表示万物都在相互转化,互相渗透,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合,相生相克。
三才
三才,即天、地、人。这三类物质皆包含两种相互对立的因素,而卦,是《周易》中象征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的一系列符号,以阳爻、阴爻相配合而成,三个爻组成一个卦。“兼三才而两之”成卦,即这个意思。
四象
四象为太阳、少阴、少阳、太阴。四象表述空间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东西南北,时间的春夏秋冬。
五行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自古以来道学的一种系统观,广泛地用于中医学、堪舆、命理、相术和占卜等方面,包涵借着阴阳演变过程的五种基本动态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
六合
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即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古代用于记时、记月的十二地支,选择吉日良时,考虑“冲(不利)”或“合(有利)”,“合”指子与丑合、寅与亥合、卯与戌合、辰与酉合、巳与申合、午与未合,称十二地支六合。
七星
七星,指二十八宿中的天罡,即北斗星。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就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以观察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来确定四季和节气的方法,是由来已久而且也是很精确的,这在《伤寒论》中称之为“斗历”。
八卦
八卦图最早出自伏羲所创的先天八卦,其用阴爻和阳爻的组合来阐述天地中八种最原始的物质。就中国道家文化的深奥概念,其深邃的哲理解释自然、社会现象。后天八卦出自周文王,其后天八卦只是和伏羲的先天八卦位置不同,其含义不变。直至孔子创立儒家,将周文王的易经收录为儒家经典(也就是儒家教科书)。汉朝时道家更由易经中的阴阳、八卦、五行等创出了无数的术数。
八卦代表八种基本物象: 乾为天, 坤为地, 震为雷, 巽为风, 艮为山, 兑为泽, 坎为水, 离为火, 总称为经卦, 由八个经卦中的两个为一组的排列, 则构成六十四卦。
八卦的最基本的单位是爻,爻有阴阳两类,阳爻表示阳光,,阴爻表示月光。每卦又有三爻,代表天地人三才。每卦的次序是自下而上的,最下一横叫初爻,中间一横叫二爻,上面一横叫三爻。八卦有伏羲八卦,也叫先天八卦;文王八卦,又称后天八卦。
九宫将天宫以井字划分乾宫、坎宫、艮宫、震宫、中宫、巽宫、离宫、坤宫、兑宫九个等份,其中,乾、坎、艮、震属四阳宫,巽、离、坤、兑属四阴宫,加上中宫共为九宫。九宫在奇门遁甲中代表地,指大地,为奇门遁甲之基,是不动的,奇门遁甲分为天、地、人、神四盘,四盘之中唯有地盘不动,为坐山。在晚间从地上观天空的七曜与星宿移动,可知方向及季节等资讯。
“九宫”之法用之多端。汉代时有“九宫占”、“九宫术”、“九宫算”、“九宫八风”、“太一下行九宫”、“太一坛”等,是于占、术、算、医、纬、建等方面的应用。
后天八卦九宫排列:(歌诀“一数坎来二数坤,三震四巽是中分,五数中宫六乾是,七兑八艮九离门。”)
乾六、坎一、艮八;
兑七、宫五、震三;
坤二、离九、巽四。
以上后天八卦九宫排列数,横竖相加、对角相加之和,均等于十五。
“十方”表示为:“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上方、下方”。“十”是一种极端、极限的象征。十方,即全天下。
道教里,有十方天尊的说法。《太上洞玄灵宝救苦妙经》曰:“道言:十方诸天尊,数如沙尘,化形十方界,普济度天人,委气聚功德,同声救罪魂。”为此,道教科仪中,常为祈福免灾依次向十方礼仟祝祷。《太上洞玄灵宝救苦妙经》所载十方救苦天尊名号曰:“东方玉宝皇上天尊、南方玄真万福天尊、西方太妙至极天尊、北方玄上玉晨天尊、东北方度仙上圣天尊、东南方好生度命天尊、西南方太灵虚皇天尊、西北方无量太华天尊、上方玉虚明皇天尊、下方真皇洞神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