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时间和地点:2020年9月6日 大理喜洲喜林苑(宝成府)在白马雪山的主峰下,有条河流叫珠巴洛河。我很喜欢在那个地方走一走,会感觉到人和水和山之间是有一个能量的交换。水那么活泼泼的从山峰冰川流下去,然后一路蜿蜒到金沙江里,很通畅的,流动感很强。刚才说到天地交气。前两天我在塔城的时候,见到一个草药医生67岁,他没有读过书,跟他的父亲学了一些草药,他就跟我在讲一个事情。他说你知道吗?风从哪里来?风从土地里来,雨从哪里来,雨也是从土地里来的。风和雨从土地中升起来,因为寒热的变化,水分的蒸发,到空中变成云、变成气流,然后再降下来。天地之气要这样交流,然后这个地球才活了起来。这也是流动的力量,人其实也是这样的。土气对人非常重要。我们看看植物,它主要的吸收营养的器官是它的根,在黑暗里面把根扎下去、深深地扎下去,吸收各种营养。它的根在土地里吸收了足够的土气,上面就长的很好。人现在几乎没有土气了。我们都穿鞋,还穿着袜子。我们遇到有泥的地方,要在石头上踮着脚跳过去,然后我们把地球上所有人在的地方都盖起来了,用水泥、用瓷砖。人和土地失去了交流,失去了这种流动的力量。所以我想问问李辛老师,我们生活的这个环境,包括我们的食物,从大的方向、从中医这个角度来讲,你有一些什么样的分享?李辛:刚才听乔阳讲的,突然就回忆起我三十几岁的时候,在北京的一个叫平心堂的中医诊所工作。认识了一个美国的中医师,他叫詹姆斯。我们第一次见面挺有意思的,从散步开始。从自然博物馆,一直走到北京的太庙。这也是第一次有人告诉我建筑的重要性。他说中国的四合院,瓦是有一个回旋的感觉。他问我,知道这是干什么的?我说不知道,他说这个是天上的气下来的时候,它不是直接掉下来的,他有一个承接,然后再回到院子里。他告诉我,有一位同学,是非常有名的建筑师。学完中医之后,就改变了他的建筑方式。他说,像现在流行的的几个城市地标大厦,你看是什么样子的?很多像个火箭一样,尖尖的。这种其实就是什么?这就是阳气上亢,因为它的格局就是把气引上去了,人待在里面就容易气血上头。我们今天题目是叫健康、教育和生活。这个题目其实很大,我们不是来告诉大家什么是美好的标准答案。我们不知道。但是有一些感受,而且觉得这个事情很重要,然后我们一起来交流。有两种学习的方式。第一种学习就是找到标准答案,然后把它背下来。第二种是,一个人他自己去观察、去思考。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是他自己的思考消化的过程。实际上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当我们面临真正重大问题的时候,比如说谈恋爱的问题、结婚的问题,这些人生重要的问题。其实是要带着这个问题生活的。对不对?所以在任何时候,我们会主动的想他,会思考他,或者说他会自己跳出来。这件重要的事情,会跟此刻、眼前的事物,我内心的感受,潜意识,身体的感觉,它好像不定期会重新交互一下。有时突然能产生一些新的灵感。或者即使没有灵感,没有答案,但是对于这件事情,我们好像离它好像就更近了一点了。这个过程,这个发生在我们身上的真实的感受,是需要去留意的。一点一点去感受,去思考的过程。哪怕最后是错了,也没有关系。因为这里面重要的是一个人发展了自己内在的能力。这个过程其实就像刚才乔阳老师说的,就是树的根,自自然然在长。它没有说我要长成一个人形,或者长成一个特殊的形状。一棵树的根,其实不知道要去哪里,或者它知道要去哪里,但是它并不知道一下子怎么到哪里,它就是慢慢过去的,这个过程当中,跟它上面的叶子,跟周围的东西,包括这棵树和那棵树,那棵树和其它的树,它们之间是都有联系的,其实整个世界都是如此。一个人的生活如果也能如此,那么他的营养会成分会丰富一些,得到的不光是他自己的力量,不光是家庭的推动力或者社会的暗示,或者驯化力,还有其他的力量。当这些力量都存在的时候,这就有点像政治上的均衡原则。乔阳:讲到各种力量与信息,最近我在思考,大数据时代对于我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我是74年的,在我们少年时期,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是有一套严格的标准,你怎么样是一个好的学生,你应该学什么样的专业,女孩子你可能学财务、管理这种会更好,将来结婚生孩子,有很多的概念和标签跟随着你的成长。在那样的一个年代,信息没有那么丰富,标准也很单一,我们会有一个当时觉得这个正确的方向,我们就按这个去走。但是后来从90年代开始,整个信息越来越丰富,我们看到的世界越来越大,得到的知识和经验越来越多的时候,觉得终于没有统一的标准了,我终于可以做我自己了,但是又会发现其实做自己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信息太多了,然后我们在各种各样的信息当中左顾右盼、四处张望,不知道哪一个信息才是真正对的,或者说与我而言是对的一个信息。所以刚才李老师在说,其实我们可能要更开放一些。但是在更开放的过程当中,我想反过来说一点,就是有一些东西是确实存在、真实不虚的。比如说一个人的生命应当是很活泼的生活着,应该跟自然有更多的交流,应该有更多的运动。在我看来,今天中医也好、哲学也好、艺术、文学、音乐或者说西医或者说大数据的到来,都是人类在探索自身生命和探索外在世界的一个又一个不同的途径。在这个东西当中,在所有的信息扑面而来的时候,我们怎么样能让自己在这样一个时代稳稳的站在那,让这个生命真是不虚的站在那,保存自己并且发展自己。前段时间看到一篇文章,在去反思马克思所讲的无产阶级。作者说,无产阶级其实不是我们概念中去理解的,没有资产的这样的无产阶级,而是第一代的无产阶级是被技术革命夺去了生产能力的人。就是你原来的手工、你原来的技术、原来的经验被夺取之后,你成了无产阶级。那未来无产阶级会是什么样?是大数据时代可能将要夺取你的情感、你的生活、你的经验,以及你作为人存在的活生生的特质。因为我们可能会在其中,不知不觉的被影响。如果是真的未来有这种脑机接口,人机接口,或者说超基因人类。再一步发展的话,大问题就是人类未来要何去何从,以及说在今天现实的情况下,我们应当怎样应对?分享一个我自己遇到的事情。上个月我回四川乐山。正好遇上洪水。小区停电、停水、停气4天,水到腰这里,很多的井盖被翻出来了。我们家有两个病人,一个我爸爸就是高血压、脑梗中风这种,他也是每周需要吃药,我妈妈癌症晚期,每周需要去拿几瓶药。自然灾害,新冠疫情,家人出现身体状况。面临这样的一个变化,可能不是我们小时候所感觉的只要我好好的学习、好好的工作,就一生无虞的活下去。我们再学习中医或者说我们再去回看生命的时候,这个大的方向该怎么样子去把握?以及在大的方向下、在个人的生活、学习下应该有哪一些的调整,所以我又把这个问题还给李辛老师。
李辛:下雨了,大家要不要挪一下座位?我们挪来挪去,其实很像是应对未来重要的一个原则,叫做保持灵活性。我们现在这个技术、时代,包括人的思想和记忆,正在快速的被覆盖和统一。你们看过有个美剧叫《西部世界》吗? 它讲的是机器人,每个机器人都有设定的角色和故事线以及跟它过去的历史,其实这些历史没有真实发生过,只是在机器人生产出来的时候它就被灌入的记忆和程序。比如现在我是一个中医,这是我自己的记忆,我还喜欢旅行,我还喜欢很多别人眼里或好或坏的事情。这些记忆构成了关于“我”的意识。假设有一天,全世界开始进行优秀人类选拔大赛,大家拼命的努力的表演才艺,表达热情、投入度,终于有一批人成为优胜者,他们就能优先装上最好的A1型的人机接口。像我们这种比较不努力、非主流的人,可能只能装个D12型或者x5型的。但是只要装上这一类接口,也许就有可能会把我自己的记忆和认知更新换代——在某种新的文化潮流和科技进步推动下。对于我们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来说,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自己,是因为我们有自己的记忆。现在很多书会说,因为你有独特的经历、或者你有很多闪亮点、或者你悟到了什么东西,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
怎么能够在这样越来越快的过程中保持健康?这个其实本身就是生存的一部分,也是发展的一部分。
我做了很多年医生,发现一个问题,大家的体质确实是越来越下降了。大约2000年的时候,我发现很多三十几岁的男女,身体不如五六十岁的。我给那些五六十岁的人把脉,问他们:你是不是年轻时候做过很好的运动?她就笑“我当年是三八红旗手,我们在冬天雨天当中还在挖沟”。那个年代的人受过很多苦,物质上的、肉体上的、精神上的,但是他们在某个方面,比如跟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相处,使得精神和肉体经历了不同程度的磨练。
中国进入互联网大概是1995年。我差不多是第一批网民,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感觉变化很大。在这样一种不可改变的过程中,我们能做什么?如果我们回顾自己这一天,或者这一周,有多少时间,是用来对待自己的,跟别人没有关系的。不管是天塌下来,股票升了又降了,房子涨了又跌了,或者老板又怎样了……,在所有的一些社会性的外接口的这类东西涌过来,我们必须留意自己的精气神在出去应对的过程中,有没有留一部分精神和时间给自己?哪怕10分钟的自己节奏。这个过程当中,我跟我自己在一起。只有我跟自己在一起的时候,这个天和地,以及周围的一切,是围绕着我的。我们称之为原点。一个人,即使是一个部长、一个亿万富翁,或者一个学术带头人,如果他没有自己的原点,只不过还是是一个全球一体化这样一个巨大机器里面的重要一点的齿轮或螺丝钉,但它只是机器的一部分。齿轮和螺丝钉是没有自己节奏的。锻炼,很重要。早上在等乔阳过来之前,我做了100个俯卧撑,也就是大约25分钟。在锻炼的间隙中,我把乔阳写的讲座提纲认真地复习了一遍,看完之后再去做一组,把昨天晚上和今天早上的碗洗掉,然后再做一组,再把今天要背过来的包和衣服准备一下,然后再做一组。一组20个左右,做5组就完成了。利用空余时间锻炼很重要。比如我们在早上,如果有可能你去打个太极拳、去散步,这个跟谁都没有关系,你不用管谁跑了多少多少公里,不用去跟别人比,这就是我们自己的事情,我自己安排自己的精力和时间,这个特别重要。或者你有一本喜欢的书,把它买过来,哪怕最忙的时候,一天就看一页,睡觉前看一页,看了三行就睡着了,受不了了困死了,但是在这三行的时间里,你是活在自己的时间和节奏里。如果我们要写一个科幻片的本子,我觉得最后这个世界会分成几类人,一种是完全没有自己节奏的,被这个世界带着走的;第二种他有自己的节奏,但是节奏很弱,随时会被带走;第三种,在社会的节奏之下,尽可能地争取有自己的节奏,这个才是健康的基础。比如打太极拳这件事。我经常见到我周围的朋友,会碍于面子,碍于师父高不高兴,碍于师兄师妹对我那么好,我不去不可以。如果你学习背后的驱动力是这个,那还是不要打了。要去做自己内心喜爱的,可以决定的事。做自己每天都可以做的,这个是至关重要的东西。我们先不谈天地之气、顺应自然的大道理,其实当一个人没有和自己呆一起的时候,天地之气跟他也没有太多关系。围绕他的只是家里的WiFi、隔壁的WiFi、楼下的WiFi……说到Wifi,它其实对我们是有影响的。我们有个朋友,是太极拳老师,他太太很敏感,能听见WiFi的声音。我们每个人都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有些人的某一根能力特别强。我自己呢,一般到任何一个地方暂住,都是先把WiFi关掉,但有时候会忘了关,如果没有关,那天晚上我就会做很多新鲜剧情的梦,而且我还能知道这个梦不是我自己或者跟我有关的信息,是 WiFi带来的那些信息,很有意思的。有时候我去住酒店,比如下午2点上课,我吃完午饭睡一会儿,能感觉到,我做的梦是上一个人留下的信息。实际上我们现在只是用科技达到了看得见的信息的无线连通。但是在这之前,人类和万事万物一直都是联通的,而且联通的丰富度,根本不是目前的5G或者光缆能够达到的。那是无限的东西。这是我要讲的第一个问题,重点是我们要思考一下一天中有多少时间是自己的,有没有自己的节奏,如果我们陷入外界的节奏无法自拔,一定要有意识的打断,出来。当我们被现代的通讯方式、互联网发展、AI等比较重大事件的进程推动裹挟的时候,要有意识的停下来,出去走一走,看看电影、跳个舞也行,重点是节奏。我上个月参加一个儿童夏令营,我们带着一帮家长和小孩在爬山,爬到了山顶,我是第一批上去的,我手里拿了一瓶可乐,那帮小孩子看到我说:妈妈,李辛老师也在喝可乐!于是所有的小朋友都喝到了雪碧可乐。我每天跟小朋友在一起,有一天早上走了8公里,下午又走了8公里,晚上吃烤肉,刚开始大概半个小时,烤肉一出来就被抢光,小朋友自言自语:有好久没有吃烤肉了。我就跟他们说,我给你保证,只要你们能每天走路、锻炼身体,我就跟你们的爸爸妈妈说,锻炼完身体就可以喝可乐,可以吃冰淇淋,也可以吃烤肉。锻炼才是重要的东西。而不是你学了一点养生知识,什么都不敢吃,不敢动。
喜林苑内景
第二点是什么?最近10年,我一直在鼓励我周围的人,有没有可能自己作为一个自雇佣者,自己雇佣自己。比如自己做一个公众号,传播有益于大家的文章,会有人打赏,流量够大之后,广告就会来,现在很多年轻人在做这件事。我认识一个年轻人,他自己做香,用料纯正精良,气味配得非常怡人,大家都很喜欢。我还有一个原来的同事,在北京的一家外资诊所,做了好多年的高管,4年前辞了职。然后在山里面,自己去收那些没有人管的野茶,量也不多,没有农药、没有化肥。第一年收入只卖了2000块钱,慢慢的一点点增加,因为茶气特别好,会有很多人想跟她合作,扩大生产规模和销量之类,她就不接,还是自己慢慢做。我认识的一位药师也是。他做一些药食同源的食品,他去找最好的原料,有多少就做多少,没有好的原料他就不做。这些对工作和事业选择和发展的态度,是我们可以参考的。就是去做一些自己能够做到,而且可以自己来掌握节奏以及品质,又不需要大资本投入,又不需要搞各种多余的设计,然后还要各种招商推广,不需要这些。这是因为互联网的好处。我们刚才说了互联网很多坏话,但是互联网的好处是,只要你的东西足够好,或者你的文字,你的思想,你的照片、漫画等等足够个体化,有原创力,可以直接传播出去。我们过去所受的教育,或者说近代整个世界的教育体系,是一种优胜劣汰的方式,其实是为了给世界全球化这样一个大机器提供不同水平的人力资源的支持。假如这个方式可以成功复制到自然界,那么最后自然界可能不会有千百万亿种不同的生命现象同时存在了,绝大部分被认为“不够好的”,都被淘汰了,事实真是这样,生物大灭绝的速度在加速。我以前在公司做过,我们公司有十几个分部,我也是满世界跑来跑去的,觉得自己很有用,很有能力。但后来我意识到,一个人,如果能够过一种相对自给自足的、自己能掌握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从长远来说,对我们个体肯定是有好处的,而且未必会很艰难。乔阳:昨天晚上跟我们一边喝茶,一边喝酒。我们有时候开玩笑说,觉得人就唱自己的歌,死也要死在自己手上。这段时间我在看《乐队的夏天》,然后也在看街舞的节目。我比较不愿意看那种太像模像样的中医,或者过于佛里佛气的人,我有点受不了。因为我觉得生活被拘起来之后,缺乏活泼的生气。我跟一个小朋友,大概十几岁的孩子在聊天的时候,我们会聊一个关于节奏的事情。在 b站上有很多up主,会把一些录好的街舞,配上其他的音乐,踩点很准确。我就觉得好奇怪。为什么可以这样?街舞的节奏感非常强,可是他有的时候他就配上国风的一个音乐,好像一点都不违和。各种配乐都觉得踩点好准、特别好。然后这位学音乐的小朋友就笑话我说:不是配的好,是跳舞的人自己的节奏好,他的身体节奏非常的精准。配乐的人看到这个节奏,感受到,就可以做出一个新作品来。人的一生当中,自己的生命像一首歌一样的,我们有自己的key。我的定调在哪里,我的节奏如何?我如何去唱这首歌?其实生活也是这样子的,你有自己的歌。符合一个自然的,生命的大规律,大节奏。然后怎么样去活着,找自己的跟自己生命相关的小节奏。我们可能真的很喜欢喝可乐真的很喜欢吃烧烤、火锅、麻辣烫,然后我还抽烟、喝酒。有时候让自己开心,甚至发泄一下很重要,但是我也知道,在这点上有一点失常了,我会运动、我会用其他的方式慢慢的去调整。在这其中,“知道”很重要。就像李老师说的,如果你一直运动的话,你可以多吃一点。为了美食,多运动一下也是可以的。但是最重要的是,你不要被拘在那里了,我是学中医的,我就一定要如何如何。然后到最后你大节奏也掌握不了,小节奏也掌握不了,是没有办法唱出你自己生命的歌来。好,我也就先说到这,大家先休息一下,好不好?然后回来之后大家有什么问题要提的,我们就进行下一场的交流,好吧?听众:李辛老师好!最近我在做一个中医读书会,带大家读《心灵治疗与宇宙传统》这本书。有一位年纪比较小的成员,他可能刚接触中医,参加完第一期的活动后,说他看了这本书以后觉得很空,突然心神不宁。他建议,是不是大家不要读这本书了。我想听听老师的建议。李辛:他觉得很空,精神不宁?他有没有详细说原因呢?是因为书太繁复还是太学究化了?听众:他只有16岁,可能刚刚接触中医,他觉得读了以后,有被压住的感觉,把他的神压住了,觉得有点不舒服。李辛:这些反应是很正常的。每个人都会有喜欢和不喜欢的,能看得懂和看不懂的。《心灵治疗与宇宙传统》我刚开始也看不太懂,但是我知道那是个好东西。我感兴趣的是,小朋友的反应,为何会动摇你是否做这件事情?这里面,有没有你的真正思考:为什么去做一件事情。像我们前面说的,不一定能找到原因,但是思考很重要,我问几个具体的问题,你是第一次做读书会吗?李辛:这还不是运动,这是功法,是练功。我说说我的感觉,提供一些思路。这个小朋友提出了他个人的观点,可能对于乔阳或另外一个人来说,根本就不是事。所以,对你而言,重点是你自己的状态,比如能量是否充足,肉体运动是否够,精神的敏感度是否过高,稳定度是否不足。根据我的观察,你很敏感,身体的运动不足。当身体和能量不是很足的话,继续练打坐这类静功,它会使得你更敏感。所以,睡眠肯定不会太好,而且对环境以及外在会很敏感,会出现一种受影响就容易动摇的状态。不光是身体,精神、情感都容易受到动摇。如果能够多一些力量锻炼,比如下蹲、俯卧撑一类的肌肉锻炼,会帮助你更稳定一些。听众:我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做coaching(教练),就是关于人的信念这个部分。我看到北京有一所医院,对癌症病人通过信念的调整来治愈,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所以,我想要做一个关于医教融合的探索。我非常渴望去探索医教融合,但是目前国内这方面好像只针对一些特殊儿童,我不知道该怎么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请求,我有一位特别重要的朋友,他是北师大的教授,去年还很健康,现在因为甲亢特别消瘦。他一直致力于推动国内教师的心灵成长和教育的改革,影响了非常多的教师。他身体现在的情况,我很想帮助他,却不知道怎么办?他住在离昆明不远的地方养病,听了一位朋友的建议,采用某种食疗的方式,只能吃非常有限的几种食物,盐也不能吃。这样真的可以吗?我跟他说,你采用的食疗方式我不懂,但可能信念是会回应我们的,我们有多相信这个东西,就决定了它的效果。请老师给我一些建议。第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对医教融合感兴趣,最重要的不是去读所有的书,而是去实践。就像一个人,如果对商业感兴趣,最重要的不是马上去学经济学、学财务、学金融,再去读MBA,不是这样的。他可能应该像我大学那会儿,从贵州买5块钱一公斤黑木耳,拿到北京卖10块钱一公斤。这个实践很重要。在实践的过程当中,你就会变成那个熟悉商业或医教融合的人。要去做出来。用古代或者东西方传统的观点来说,即使你获得了某种真理或者信仰,那只是开始,还处于头脑和理论概念的阶段,但最终不能只停留在这里,最终是你要在每天的生活、工作中验证实践,变成那样一个活在其中的人。我在初中的时候,特别喜欢看中国体操运动员的比赛,那会儿的李宁,每次都拿金牌,放国歌,多解气。我看着电视,有9个评委打分,9.1分、9.2分、8.9分、9.5分。有一天我突然想,这些评委他们大部分看起来都挺胖的,不一定都会做单杠和自由体操吧,为什么他们在那里打分?我那会儿还小,觉得这是一个很奇怪的事情。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这类问题,现在很多“打分”的人,他在教一些东西的时候,虽然学习过,但不一定深入实践过。这是第一个问题。你要去实践,因为你看上去思考太多。第二个问题,对于这位老师也是这样。他按照某套方式去实践,肯定身心上会有变化。如果他觉得没有变化或者更糟了,就应该保持灵活性,及时调整。而不是固守在你说的“信念”里,那还不是一个人真正的信念。就像我们刚才选择坐在天井里听课,下雨了,那就不能等在那里淋雨,得赶紧换个地方。其实,问题往往在于,我们不敢相信自己的尝试、也不熟悉自己的身心感受给予的信息回馈。我们依赖外来的成功经验,而不能一步一步发展自己的生活体验,也许是因为非常害怕犯错,好像错了就完蛋了。一个人的一生,是需要自己慢慢去体会经历的,其中的每一次所谓的“错”,正是学习和建构内在的基础。只要路是你自己走的,从头到尾你很清楚,不盲目、不自欺,你就能获得比一个专家告诉你的要多得多的东西。因为那是只有自己明白的“内在的体验”,对生活的“确定性认识”和对自己的熟悉感就是这样一步步建立起来的。由此,你获得了真正的、经过内心和生活双重检验的信念或者信心。这是属于你个人的、是扎实的。只有这样形成的信念,才是对个人有意义的信念。如果没有这个过程,恕我直言,可能每天我们在不同的心身状态、不同的机缘下,会接到各种看起来很有道理的教练的观点,如果不经思考、不加实践,拿来就作为“信念”,会不会有些轻率、盲目?盲目的信念是没有用的,它或是来自空中流过的信息为我们抓取、或是因别人的暗示、恐吓植入程序,或只是个人思绪里编织幻想出来的东西。要小心,它会使得我们失去跟真实世界以及跟自己的真实内在生活的联系,会使得我们的肉体和精神软弱,会使得我们害怕。因为如果只靠幻念支持,但是跟真实的世界没有联系的生活和努力,会让我们越来越不接地气。
这位提问的朋友,刚才你在讲话的时候,我忽然心跳加快。我虽然不是医生,但是能感觉到你内里是虚的而且乱的。但是靠你强烈的意志把你自己拢在一起。我其实眼睛有点近视,但是我感觉到你心里有种想哭的冲动,对不对?其实当你提到那位老师,我觉得你们两个都像两位教导主任。特别想教好学生,特别想把好的东西带给人家,然后为了要把好的东西带给人家,可以兢兢业业的工作,可以不知疲劳,可以不断要求自己学习,然后完全的去奉献自己。我在这10多年来,认识非常多的中医名医,但是我真正钦佩的医生少之又少,因为我希望看到一个人是好好活着的,我不管你是医生、是建筑师,或者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得是好好活着的。这个世界声音太多了,每个人都在讲理论,每个人都在讲拯救自己和拯救世界,把自己感动得一塌糊涂,把自己的命不知道放到哪里去了。我相信今天在座的各位,你们肯定上过很多课,讲课的大咖也有,大神也有,牛鬼蛇神都有,大家可能陆陆续续听过不少课,看过不少理论。可是你们先看一看这个人,给你们讲课的人,他有没有身体力行的去完成他自己的生命,他有没有能够去保存自己,然后才能去发展自己。如果没有,这个课不要上了。再多的感动都没有用。一个人如果不能够简单的活着,不能够把自己的生命照顾好,你哪来的经验和感受,就靠嘴巴说吗?靠看的书多吗?我一天晚上可以看500页,我可以背很多。这个是容易的。我可能说话有一点点激动,但是我很揪心,你知道吧?因为我看到好多这样学医的人,还有这样的医生就觉得很揪心。如果你今年35岁,能不能走10公里?能不能跑10公里?游泳能不能游1000米?李老师这个10年的变化,从开始走楼梯都要喘,到可以跑五公里。我们有没有每天运动,每天保持自己的一种真实生活的状态,我们的身体有没有在一个它应该在的阶段?我们每个人都会衰老、会有疾病,可是你有没有去加速折旧?为了要养生,你学了很多东西,结果加速了折旧。你把你的精气神耗得这么厉害。为了感动自己和感动他人,你把你耗的更厉害。我想问的是,我们到底要用什么样的榜样和什么样的信念去传递给学生?一定是能够把自己先做好的人,然后用自己的生命状态去带动他人。 不管这是哪个名医跟我说的,李辛说的,罗大伦说的,还是谁说的,只是一个建议。我感觉不对就要停下。要灵活。相信你自己身体的感受,这个非常重要。李辛:确实是这样。我们现在有一个问题,我在二三十岁也是这样。当我们学传统文化、中医,或者学习跟精神能量信息有关的东西,为什么会有一种膜拜感?这种状态,它真的会有助于我们深入的、清晰的去学习吗?比如一个小朋友,我们见过那种很安静的小孩子,在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的时候,很沉静,很自然的在里面学习。他就是喜欢。就像我们小时候搭积木的时候,在抓东西给蚂蚁吃的时候……这个状态才是学的状态。而且使得我们在面临具体问题的时候,不能实事求是,而总是在想“我可能机缘不到,或者我的悟性不够吧”?这两年我一直在建议大家,要熟悉自己的身体的感觉,熟悉自己的吃喝拉撒睡。比如你提到的那位老师,他如果能够熟悉自己身体的情况,在用食疗的过程里,可以观察自己的形气神状态的变化,来决定是否继续。比如说大便顺不顺畅,小便是不是很频,嘴巴会不会很干?会不会有臭味?早上起来舌苔有没有很厚很脏,精神是好了还是弱了,身体是放松了还是更拘紧了?如果经常站桩、打坐、跑步,会知道自己的身体是不是均衡,今天是头上气多还是脚上气多。这就是熟悉。当我们熟悉自己之后,就有了原点参考坐标,然后,不管是用食疗或者功法,或者任何方法,就会马上知道身体的变化,知道这个方法对自己的影响。再高妙的理论,再有名的老师、药方和治法,也只是这个世界的某一个象限的内容。也许正好就是跟你不相应,就得换。要不然你可能还在想,可能是我心不诚,可能是机缘没到,我再忍一忍,也许是老天在考验我。但是这种思维方式,会不会弱化我们个人的判断力和思考力呢?它会使得我们不能真正的“实事求是”,这个不仅仅是在学习传统文化中,在我们生活中,在所有的问题上,就会慢慢失去就事论事的思考和讨论的可能性。一个人要真正的能够深入学习,至少要有一点点勇气,敢于去放弃一些东西、敢于去质疑一些东西。或者在别人已经觉得没有意义的时候,敢于去坚持下去。但这个不是靠一个盲目的信念。是我心里有数、我肚子里有感觉、我脚上有感觉,我的全身心都有感觉,是这些让我决定要留还是走,是继续还是换,至于周围的人怎么样,跟我没有关系。老师有多伟大,跟我也没有关系。当所有这些信息流过来的时候,我是中央处理器。否则,我只是一个节点。这是非常危险的。在信息化时代,如果你个人不是处理器,就是一个节点,只能被动接受、机械反应。
李 辛
中医师,心身医学硕士
师承国家级名老中医宋祚民先生
著作——《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ck to the sources for a Modern Approach》(2013,瑞士,英文版)。《儿童健康讲记》2015,立品图书。《经典中医启蒙》2018,立品图书。《精神健康讲记》2019,立品图书。
乔 阳
作家
在白马雪山与梅里雪山断断续续生活与探索大自然二十年。
著有《在雪山和雪山之间》,乐府图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