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第一谋略大师——郑庄公

1.强敌环伺,形势险恶

公元前774年,周幽王废大立小,30年后,公元前744年,郑武公病重,妻子武姜在武公面前说小儿子段贤明,想让武公改立段为太子,武公没有答应。前743年,郑武公病逝,太子寤生继承君位,是为郑庄公。郑庄公隐忍弟弟21年之后,公元前722年,弟弟叔段果然袭击了郑都,郑庄公派军攻打叔段,京城的人们都背叛了叔段,叔段无奈逃到鄢(今河南省鄢陵县),鄢邑的百姓溃逃了,可见段的不得人心。

共叔段和儿子公孙滑逃到卫国,卫国很高心,决心直接插手郑国叛乱,出兵进攻郑国,攻取了廪延(重要渡口——延津),可见卫国人眼光很准,先占交通要道。

因为郑庄公担任周王的左卿士,主持周国的国政,卫国入侵郑国,郑庄公直接发动周王和西虢公的军队进行回击,并要求鲁国的附庸小国邾国一同出兵,邾国私下征求鲁国大夫公子翚的意见,公子翚在鲁国是个重要人物,之后弑杀鲁隐公的也正是此人。公子翚想出兵助战,但是鲁隐公不同意,鲁、卫也是世代交好的盟国,可公子翚不听鲁隐公的命令,直接就和邾国出兵了。

郑国连续两年进攻卫国,夺回了廪延。但是这只是灾难的开始,郑国周边现在基本都是敌国(卫国、宋国、蔡国、息国、周天子、陈国、北戎、燕国等等),又处于四战之地,几乎无险可守,局势异常险恶!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驾崩,桓王即位。桓王责令郑庄公“致政归田”,起用虢公忌父取代庄公在朝之职。周郑交恶,郑庄公抢走了周王的麦子,当年“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郑庄公失去了最大的靠山——天子的支持。

形式继续恶化,第二年,卫国的公子州吁刺杀了卫桓公完,州吁上位后,一方面要急于获取国内支持,另一方面也要争取国际认可,州吁的办法是发动对郑国的战争,因为卫国之前在与郑国的战争中屡次挫败,国民怀有较强的仇郑情绪,所以州吁想通过发动战争来获取国民的支持。很快,卫国就拉上了与自己交好的陈国、蔡国,伙同宋国一起攻打郑国,国际战争正式打响。

公元前719年夏,宋国纠集了包括卫、陈、蔡、燕、鲁在内的多国联军,势如破竹,很快攻到郑国都城的东门外。但联军各怀鬼胎,卫国主要目的是吸引自己国民的眼球,并不想死磕,宋国则完全是为杀掉国君的潜在威胁——公子冯,至于陈蔡等国无非就是打酱油的,没有什么非常明确的目的。因此郑庄公,故意放出消息说公子冯不在郑国都城,而是在郑国南部的城池长葛。宋殇公出兵一场,自然是要达到最大的目的,闻此消息即率军往郑国南部撤离,卫国失去宋国这个最强大的联盟军,担心被合围,于是在围困新郑五日之后,主动撤出了郑国,史称“东门之役”。同年秋天,五国联军再次进攻郑国,郑庄公依然采取避其锋芒的正确战略战术,“四战之国,易守不宜攻”,五国联军就把郑国老百姓的庄稼都抢收走了。算是报了当年郑庄公抢收周王室庄稼的仇,由此可见,周王室在后面的战略挑拨力量。

2.打服卫国,各个击破

第二年,公元前718年4月,郑庄公看到联军解散回家,马上开始反击,采取逐个击破的战略。四月,郑国发动对卫国的战争,侵入卫国的牧邑,卫国又联合南燕回击郑国,此次战争中郑国出动三军,以当卫、燕联军,用强大的正面压力吸引敌军全部注意力,又以奇兵绕到联军后方,从后方发动攻击,一举战胜卫、燕联军。此役之后,卫国胆怯,未再发起对郑国的战争,直到双方三年后正式和谈。

同年秋天,宋国入侵邾国,侵夺邾国的土地,郑庄公趁势率领王师伐宋,一直打到宋国的外城(入郛之役,郛指外城),宋国派使向鲁国求助,使者隐瞒实情,惹怒鲁隐公,所以鲁国并未出兵相助,但宋国还是抵挡住了郑国的攻击,并于年底对郑国展开反击,包围了郑国的长葛,且在公元前717年冬天,拿下长葛。

3.边打边拉,建立同盟

公元前717年,郑庄公主动向陈国求和,但是陈桓拒绝了郑国的示好,于是郑国主动放弃长葛,避开宋军主力,公元前717年五月,郑国攻打陈国,此役,郑国大获全胜,陈国被彻底打服,郑庄公见好就收,当年十二月,两国结盟。这次结盟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陈国大夫到郑和郑庄公结盟,第二步是郑国大夫到陈和陈桓公结盟。并与第二年冬天,陈国将公主嫁给郑国太子,两国成为姻亲盟国。

同时,郑国开始拉拢鲁国。鲁、郑的关系本来不好,一来因为郑国和宋国为世怨,而鲁国和宋国屡屡结盟,二来因为鲁国国君隐公为公子时,在与郑国的战争中,曾被郑国俘虏过,因而与郑国有仇隙。但是隐公继位后,在诸侯对郑的战争中,均未派兵支援,且公元前718年,在郑国攻入宋国外城的战争中,隐公拒绝宋使的求援,所以郑国派来使者约弃前嫌而修新好。而鲁隐公因为得罪宋国,所以也希望依靠郑国作为支援,所以郑、鲁两国顺利修复邦交。这一举措对于郑国至关重要,奠定了未来郑国胜利的基础。

三年前,郑庄公前往齐国与齐僖公会面,重申之前的友好关系,并再次结盟。以郑、鲁修复关系为契机,当年夏天,鲁与齐也修复了邦交,郑、齐、鲁成为同盟三国。郑国战略局势开始走出危险。

同年,郑庄公试图修复与周桓王的关系。桓王依旧生他的气,对郑庄公没有礼遇。但是郑庄公没有生气,同年八月,又引见齐僖公来朝见天子。

总而言之,郑国这两年收获颇丰,卫国、陈国、南燕国相继被打残,陈国被收服成为盟国,郑庄公又与齐鲁结成死党,战略实力的天平在转换,虽然宋国占领长葛,军事上似乎取得了胜利,但在战略上,宋国已经十分危险了。

公元前716年,郑国主动与宋国和解,郑国入郛之役没有胜利,长葛却被宋国占领,宋国很高兴,“及郑平”,郑庄公与其“盟于宿”,却不知这只是郑庄公的以退为进,意图彻底瓦解宋国联盟,为日后彻底击垮宋国奠定基础。

鲁国出兵讨伐邾国,鲁国的目的很明白,远交近攻,扩大地盘。

4.瓦屋和谈,其实坑宋

公元前715年春季,齐僖公准备要宋、卫两国和郑国讲和,已经有了结盟的日期。宋殇公用财币向卫国请求,希望先行见面。卫宣公同意,所以在犬丘举行非正式会见的仪式。

“瓦屋之盟”是春秋时期上第一次的“国际”会盟,这次“遇于犬丘”也是第一次为会盟准备的预备会议。《春秋》:“秋七月庚午,宋公、齐侯、卫侯盟于瓦屋。”

《左传·隐公》:“齐人卒平宋、卫于郑。秋,会于温,盟于瓦屋,以释东门之役,礼也。”齐国人终于让宋、卫两国和郑国讲和。秋季,在温地会见,在瓦屋结盟,丢弃东门这一役的旧怨,这是合于礼的。

“温”,是周地,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招贤乡,公元前720年“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周郑交恶渊薮于此,此地得名于当时境内的温泉,不过此温泉已因黄河湮绝计数百年。

这次会盟前齐僖公完全代表郑国参与,而应该是会盟主角的郑庄公并未出席,齐僖公扮演了盟主。大家一致同意捐弃“东门之役”的旧怨,言归于好。

为了进一步拉拢鲁国,郑庄公请求免除对泰山的祭祀而祭祀周公,用泰山旁边的祊地交换鲁国在许地的土田。

三月,郑伯派宛(郑国大夫)出使鲁国,来归还祊。泰山之祊,在泰山脚下,今山东省临沂市费县境。费县有条祊河,是费县主要干河,属沂河水系一级支流,发源于山东临沂市平邑县白彦镇的大筐崮(今名太皇崮),自西向东南流经费县全境,至临沂市兰山区义堂镇汇入沂河。祊河之名即来自泰山之祊。

“祊”的本意就是古代在宗庙门内设祭的地方,祊邑原是周天子祭祀泰山时起居斋戒、沐浴准备的地方。据说郑桓公时,勤于王事,多有勋劳,又由于是周宣王的母弟,于是周宣王就将祊赐给了郑国,以便在天子祭祀泰山时,让郑国也能跟着沾光,算是对郑国的一种奖赏。所以祊不是普通的城邑,它的功能不是用来住人的,而是郑国国君陪天子祭祀泰山时用作汤沐之邑。

许田,位于今河南许昌市许昌县南,此地有鲁城,城内有周公庙。周成王营建东都洛邑时将许田赐给周公,作为鲁国国君朝觐周天子时的朝宿之地。

三月二十一日,鲁入祊。其时交换并没有完成,直到4年后祊才正式归鲁。

5.战争良机,攻宋复仇

战争的机会来的很快,第二年,公元前714年,宋殇公不去朝见周桓王。这时郑庄公正担任周桓王的卿士,于是以卿士身份“以王命讨之”,“名正言顺”的使用天子的名义讨伐。

但此时北戎人突然侵略郑国。郑庄公忧心戎军力量强大,说:“他们是步兵,我们用战车,我很担心他们从后边突然绕到我军之前袭击我们。”公子突说:“派遣一些勇敢而不刚毅的兵士,和敌人一接触就赶紧退走,君王就设下三批伏兵等待他们。戎人轻率而不整肃,贪婪而不团结,打赢了各不相让,打败了各不相救。走到前面的见到有财物俘虏,必然一意前进,前进而遭遇伏兵,必然赶快奔逃。走在后面的人不去救援,敌兵就没有后继者了。这样,我们就可以得胜。”郑庄公听从了公子突的意见。戎人的前锋部队遇到了伏兵就奔逃,祝聃追逐他们,把戎军从中截断,前后夹攻,将戎军全部歼灭。

公元前713年年初伊始,就有了三国的“中丘之会”,又马不停蹄的跑到邓,结下“郑鲁齐邓之盟”,决定了出师伐宋的日期。这也标志鲁国正式加入了齐郑联盟。鲁隐公之前恪守和平主义的外交政策,不大搀和诸侯间的争斗,这次“宋以入郛之役怨公,不告命。公怒,绝宋使。秋,郑人以王命来告伐宋。”于是毅然参加了郑齐同盟。

公元前713年正月结盟,六月初七,三军会师于老桃。老桃是宋地,那么这时候齐郑鲁三国军队应该已经攻入宋境。鲁隐公在菅打败宋师。十五日,郑师进入郜。十六日,郑国把郜交给鲁国。二十五日,郑师又进入防。二十六日,郑国把防交给鲁国。“郜”,南郜城,宋邑,故址在北郜城(古郜国,今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东南)南二里。“防”,西防,宋地,今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西南。鲁地另有东防,今山东省临沂市费县东北,去年鲁齐“防之会”的地方。

郑庄公气量非凡,为了拉拢重要盟国——鲁国,把打下来的这土地都送给了鲁国。

此仗鲁国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左传》为郑庄公大唱赞歌,赞扬郑庄公“这样做可以说合于正道啊,用天子的命令讨伐不来朝见的诸侯,不贪求土地,而以犒劳受有天子爵位的鲁国,这是领会治理政事的根本了。”

6.急转直下,宋国反攻

到了秋天,形势急转直下,宋国纠结卫国和蔡国,开始反攻郑国。《春秋》:“秋,宋人、卫人入郑。宋人、蔡人、卫人伐戴。郑伯伐取之。”

“戴”,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东而稍北45里,有说在河南省兰考县。

郑国伐宋时,蔡桓侯、卫宣公、郕国人没有按照天子的命令会师讨伐宋国。

秋季,七月庚寅(初五),郑国的军队还师回国,驻兵於远郊。宋军、卫军趁此攻进郑国。蔡军跟在后面进攻戴地八月壬戌(初八),郑庄公包围戴地。癸亥(初九),攻克戴地,还俘虏了在戴的宋卫蔡三师。

《左传》解释这三个国家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宋国、卫国已经攻入了郑国之后才召蔡人伐戴,蔡人怒,可能是感觉被轻视了;三国不和,才被郑国打败的。郑庄公乘机将戴国纳入了自己的地盘。

郑庄公乘胜追击,再次攻入宋国。《左传·隐公》:“九月戊寅,郑伯入宋。”

《春秋》:“冬十月壬午,齐人、郑人入郕。”

《左传·隐公》:“十月壬午(二十九),齐人、郑人入郕,讨违王命也。”

郑庄公有仇必报,郕抗拒王命,现在郑齐鲁联军伐宋大胜,郕自然是要被郑庄公武力惩罚。

郑庄公事后还对不追随出兵的许以“抗命”的罪名予以教训,几乎灭掉许国。

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