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先生的记忆方法&丑小鸭定律

今天李敖先生去世了,写了一篇纪念他,其实更是纪念自己逝去的青春岁月的文章.附在文后吧.

日课准备先谈谈李敖先生的记忆方法或者说读书方法.

首先,将李敖先生的自述兹录如下:

我李敖看的书很少会忘掉,什么原因呢?方法好。什么方法?心狠手辣。剪刀美工刀全部用到,把书给分尸掉了,就是切开了。这一页我需要,这一段我需要,我把它按类别分开来。那背面有用怎么办呢?把它影印出来,或者一开始就买两本书,把两本书都切开以后整理出来,把要看的部分分类留存。结果一本书看完了,这本书也被分尸掉了。这就是我的看书方法。

那分类怎么分呢?我有很多自己做的夹子,夹子我写上字,把资料全部分类。一本书看完以后,全部进入我的夹子里面。我可以分出几千个类来,分得很细。好比说按照图书馆的分类,哲学类,宗教类;宗教类再分佛教类、道教类、天主教类。我李敖就分得更细了,天主教还可以分,神父算一类。神父还可以细分,神父同性恋就是一类,神父还俗又是一类。修女同性恋是一类,修女还俗这又是一类。

任何书里有关的内容都进入我的资料里来。进入干什么呢?当我要写小说的时候,需要这个资料,打开资料,只是写一下就好了。或者发生了一个什么事件,跟修女同性恋有关系,我要发表对新闻的感想,把新闻拿过来,再把我的资料打开,两个一合并,文章立刻就写出来了。

换句话说,我这本书看完之后,被我大卸八块,五马分尸。可是被我勾住了,这些资料我不凭记忆来记它,我凭细部的很耐心的功夫把它勾紧,放在资料夹子里。我的记忆力只要及这些标题好了。标题是按照我的习惯来分的。基本上都翻译成英文字,用英文字母排出来,偶尔也有些中文的。

今天我把看家的本领告诉大家,李敖知道的那么多,博闻强记,记忆力那么好。我告诉大家,记忆力是可以训练的。记忆力一开始就是你不要偷懒,不要说躺在那里看书,看完了这本书还是干干净净的,整整齐齐的,这不对。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就大卸八块,书进了资料夹,才算看完这本书。

今天我问大家特别亮一手,把如何看书的招告诉大家。不要以为这本书看完了,干干净净的新的算看过。那个不算看过,因为当时是看过,可是浪费了。你不能够有系统地扣住这些资料,跟资料挂钩。可是照我这个方法,可以把你看过的书,都把它的精华抓出来,扣在一起。这就是我的这种土法炼钢的治学方法。”

我将其记忆方法概括为如下三点:

1, 输出倒逼输入, 这是记忆甚至是学习的心法.

首先要明确自己要输出什么,输出什么有时也许并不具体,像李敖先生,他要输出写作,但具体写作什么,也许刚开始是不确定的.所以他记忆的内容更加驳杂.

对于学生而言,如果想输出的是好成绩,那么记忆的自然是与考点相关的内容,越相关越要牢记, 而且输出形式影响输入方式,如果输出的形式是做选择题,那么输入方式或者说记忆方式就不需要达到再现的程度,达到再认的程度就好.

由此可见,输出的方式不仅决定输入的内容,还决定输入的形式.写作这件事情,属于创作,不属于考试,不需要事先记忆的一字不差,如果知识管理得当,像李敖先生一样,"我的记忆力只要及这些标题好了。"

2,记忆的关键是思维的主动,是由此及彼地充分联想

记忆是思维的灰烬.这句话我最初是从《Dr. 魏的育儿宝典》那听来的,甚是喜欢。

如果没有主动的思维,那么采用的就是机械记忆。机械记忆需要反复的重复才能留下印象,而且印象很浅,很孤立,无法与长期记忆建立联系。而理解记忆,形象联想,类比比较,分类归纳就是主动思维的基本方法。

李敖讲述的方法中,体现思维的主动性表现如下:

1)细细分类:“一本书看完以后,全部进入我的夹子里面。我可以分出几千个类来,分得很细。”

2)动手动脑:“什么方法?心狠手辣。剪刀美工刀全部用到,把书给分尸掉了,就是切开了。这一页我需要,这一段我需要,我把它按类别分开来。”裁剪是动手,区分什么为我所需,是动脑。

3)联想挂钩:“换句话说,我这本书看完之后,被我大卸八块,五马分尸。可是被我勾住了,这些资料我不凭记忆来记它,我凭细部的很耐心的功夫把它勾紧,放在资料夹子里。我的记忆力只要及这些标题好了。标题是按照我的习惯来分的。基本上都翻译成英文字,用英文字母排出来,偶尔也有些中文的。 ”

李敖先生充分利用内在的记忆能力,记忆索引,线索,这其实是神奇记忆力的关键,神奇记忆力的一个核心就是利用编码,桩子当作索引,将要记忆的内容从长期记忆中勾出来。

李敖先生同时充分利用了外部记忆工具。在这个智能时代,要学会用外在的工具,锻炼记忆能力,其实更广泛的含义还包括对于外部记忆工具的利用能力。同是剪刀,资料夹,李敖先生用的出神入化,我们一般人顶多剪剪报纸,收集一些与偶像相关的新闻。总之,训练记忆能力的外家功夫是知识管理工具的利用,内家功夫则是自身知识系统的打磨以及对于信息分类检索的记忆能力。

        以上这些主动思维的方法,其源头就是不偷懒,“我告诉大家,记忆力是可以训练的。记忆力一开始就是你不要偷懒,不要说躺在那里看书,看完了这本书还是干干净净的,整整齐齐的,这不对。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就大卸八块,书进了资料夹,才算看完这本书。 ”

3.养成习惯,长期坚持

方法并不难,贵在坚持。李敖先生很让我佩服的一点是其严苛的自律:

“在斗人与被斗之间倾尽一生的李敖,比太多人更加理解健康和生命的意义。为了防止自己变胖,李敖对自己日常饮食限制到几乎苛刻的地步,他从不抽烟、不喝酒、不喝茶、不喝咖啡、不吃糖,很少吃肉,每天必吃一定量的青菜和有机豆浆。贡枣,每天一颗;花生米,每天3粒;葡萄干,每天3粒;水饺,一次10个以下。
       为了提醒自己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李敖在书斋里各个角落贴了许多的字条,比如:警觉,不cheer up;三浴吾身体;运动;平静不算成功,欢乐才算;早餐葡3粒;水饺十个以下;早餐可延迟到九点吃;不吃糖……“

"李敖的箴言:我智商不高,但是我用功和讲究方法。他坚信意志力的作用,认为意志力可以靠后天训练习得,从英雄人物身上,从书籍中。李敖向南方人物周刊记者说,有次他的脚趾丫开了,医生要用针从裂缝中穿过,穿的时候他和医生谈笑自若。李敖认为,疼是意志的部分,他能靠意志控制自己的疼痛。"(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3830cb0100l63v.html)

李敖先生除了介绍其读书治学的方法,还精选过他觉得有价值的国学书籍,编成一本《要把金针度与人》:

了解李敖的记忆方法,对其细细的分类肯定印象颇深,那么如何分类呢?图书馆有中图分类法,我们应该依照这个来吗?

结论是分类的标准是主观的,我们要自己摸索自己的分类方案。按照最有利于达成自己的输出目标来进行分类。

为什么说分类的标准是主观的呢?我得到这个见识来自于昨天听的精英日课,讲丑小鸭定理。这个定理非常有意思,它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由模式识别研究的鼻祖之一,美籍日本学者渡边慧证明的。这个定理说的是“丑小鸭与白天鹅之间的区别和两只白天鹅之间的区别 一样大”。

进而可推出世界上不存在分类的客观标准,一切分类的标准都是主观的。那么没有好处就不要分类,如果某人对某些事,某些人进行分类,就要留心其背后的动机。

对于丑小鸭定理的证明,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我将精英日课的一幅图放上来,同时贴出百度百科的理论解释:

而两个物体的相似度,就看按不同的分类标准,两个物体有多少次被分到同一类。由上图可以看出,两个白天鹅以及白天鹅与丑小鸭之间被分到同一类的次数都是四次。

百度百科给出的解释如下:

“丑小鸭是白天鹅的幼雏,在画家的眼里,丑小鸭和白天鹅的区别大于两只白天鹅的区别; 但是在遗传学家的眼里,丑小鸭与其父亲或母亲的差别小于父母之间的差别。 由此引出的一个问题是,事物有没有“本质”?一个苹果,牛顿看到的是它的质量,遗传学家看到的是它的染色体中的DNA序列,美食家关心的是它的味道,画家 看到的是它的颜色和形状,孔融还可能关注其大小并从中看出道德因素。这里面没有谁对谁错的问题,所以不可能知道苹果的“本质”是什么。在说到“本质”的时 候,充其量说的只是“我认为最重要的特征”,只代表个人的立场,他人并没有赞同的充分理由。所以任何使用“本质”这个词汇所进行的论证都是靠不住的。如果 一个哲学家说:“思维是人的本质,计算机不具备这种本质,所以机器不能思维。”这种论证只相当于说:“我认为计算机不能思维,所以计算机不能思维。”这当 然不能成为有效的论证。问题就在于世界上还不存在能够判断什么是事物的本质的公认的有效方法。“

最后,附上我写的纪念文章以及至今仍记得的李敖先生写过的一篇杂文《为失败而笑》!死亡是人生终极的失败,但人人皆有此一败,让我们为李敖先生这精彩的一生干了这碗鸡汤!

纪念李敖

纪念逝去的青春岁月!

李敖去世了.今天看到百度上的新闻,看到后并不惊奇,之前就有李敖消息传出来,说他患有脑癌,命不过三年,这好像是去年的事情.

上周霍金去世,举世哀悼.我听了<万维刚精英日课2>,了解了霍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对他很是崇敬,想看以他的故事拍成的电影<The theory of everything>,看到一会,被妻子督促要去写论文,为评职称而努力,于是作罢。总之,说来说去,与霍金颇感遥远,不是看电影,还以为霍金生下来就是坐在轮椅上。虽然读过《时间简史》,读的过程中对于时间的本质也浮想联翩,但终究也是浮光掠影,对自己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影响不大。

但李敖不同,看到他过世的消息,虽然并不惊奇,继续忙着手头上的事情,下载着成语接龙,但总是其心不宁,总觉得应该写点什么,不一定要发表,但需要写点什么。

李敖是不需要,不介意他人对其发表各种看法的,对他的表扬他会笑之为表扬不到位,所以干脆自己上场。对他的批评,有时间搭理就搭理,没时间搭理就不理,他的敌人满天下,虱多不痒,债多不愁。所以所谓纪念的文字,无非是纪念自己逝去的年华,以及那些年华的所思所感。

我最初接触李敖的文字,是读高中的时候,那已经将近20年前,看到李敖评点历史人物,别有一番风味,评价张作霖,评价蒋介石,评价章太炎,评价胡适等。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在高中校门边上的书店,看他写的文章,论述什么是第一流的人物,第一流的人物不仅能做到打掉牙齿和血吞,而且还能立马不为摔破的酒罐发愁,忧虑,因为那没有必要。当时这篇文章给了我许多力量,我也想着做第一流的人物。

(这篇文章叫《为失败而笑》,在网上找了链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读: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3b287001008ra7.html)

后来,进入了北京师范大学读本科,又在旧图书馆的书摊上看到他嚣张的书名,看到汪洋恣肆的文字。内容的细节已经记不起来,要义是讲他纵横,受困于台湾岛五十年,看到了蒋介石,蒋经国的故去,看到国民党失去执政权力,而他还屹立不倒,对了,好像还竞选了一把来着,可能折腾。还有一大部分内容,就是让那时的我颇为艳羡,他女友甚多,风流倜傥,强调肉体之爱,还有一首表达他爱情观的诗,叫做只爱一点点。当时的我,觉得文人做到这份上还真牛,真值得竖起大拇哥。那时,李敖在政治上的反叛形象,民主斗士的身份,又对自己的处境有深刻的认知,还活得那么潇洒,简直就是心中的偶像。

再后来,进入北京大学读研究生,印象最深的有三件事:

其一是读他自己写的自传,看得很过瘾,有恩报恩,有仇报仇,很是快意恩仇,这就是自传的核心书名。书中的故事大多已经忘记,记得的是他为自己的朋友讨要保费,与保险公司打官司的事情。

其二自然是他的中国之行了,他在北大的演讲,我有幸现场聆听,那个气势与幽默,很有意思。我记得几点,其一是会场太小,容不下那么多人,但热情的学生在楼下聚集,齐声为其呐喊加油,完全是粉丝拥戴偶像的姿态,下面此起彼伏的口号让人印象深刻;其二是李敖先生的演讲,应该是出乎主办方的意料,突破了他们原以为的尺度。大多内容也记不清楚,但有两个细节记得很牢,第一是他谈论妓女为革命而奋斗的故事,肉体与灵魂可以两分,追求灵魂的高贵,不惜肉体的受辱;第二是他强调反抗的方式,当一个认真的人,不需要更多的理论与道理,将宪法中赋予的权利去较真地要求。

其三则是对他的各种评论与反思。在来大陆演讲之后,他在凤凰卫视开了个脱口秀节目《李敖有话说》,说了许多,特别能说。但感觉听多了,似乎也有些千篇一律,总离不开褒贬他人,夸耀自己,展示证据成一家之言。我过了那个追星的年龄,对世间的复杂多了一分自以为的体悟,很多观念也慢慢成形,这些观念中与李敖不同的,自然也就分道扬镳。记得我那时比较关注灵性的发展,推介这方面书籍的一位大咖是胡茵梦,以往只是从李敖书上了解他们分开的情况,现在又从另一位当事人了解更多。我参加过胡茵梦现场的讲座,看过她推荐的书,觉得也很不错,她并不认为李敖与她短暂婚姻的相处就能对她整个人做盖棺定论的评论,那只不过是很片面的个人观感而已。另一位我非常喜欢,也同样争议不断,甚至算是被封杀的科普作家方先生,写过一篇评论李敖点评李白诗歌的文章,指出其文章中的文史错误,对于他的自夸更是不屑,认为他对鲁迅先生的贬低也更自曝其短。最后,就是李敖先生对于毛主席的夸赞,那应该算是夸的最文采飞扬的文字了,他最佩服的就是毛主席,开玩笑说如果身处文革,他怎么也能成为姚文元那样的当时的弄潮儿。这些看法,我也姑且看之,更体会出李敖的丰富多样,难以标签化。

最后,就是从象牙塔出来,进入社会,开始工作,他的书看的更少,几近于无,他的新闻自然会留心一下,感慨于他传奇的人生,他的文字,演说影响过我,他的经历,故事,观念激励过我,他的在我以为的不正确之处提醒过我。他是中国文坛独一无二的人物,他的成就,自律,奋斗,坚持,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为失败而笑》

李敖

有一笑话,甲问乙:“为什么这么愁眉苦脸?”乙说:“我的朋友被火车轧死了。”甲说:“难怪。你一定很痛苦。”乙说:“我当然痛苦啊,他穿的是我的西装。”这个笑话有它深刻的一面,那就是,这个乙到是一个实际的人。他虽然无情,却很实际。碰到意外,他先检查实际的损失,这是极端小市民的境界。我们再来看看孔夫子。一个地方着火了,孔夫子只问人受伤了没有,不问马受伤了没有,“伤人乎?不问马。”这种境界,是极端大圣人的境界。当然,孔夫子所以有这种境界,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马不是他的。如果马是他的,他也许象小市民愁西装一样愁起自己的马来。

还有一种以洒脱的方式处理损失的人,这就是“堕甑不顾”的故事。汉朝有个叫孟敏的,背了个陶土烧的大瓶子走,它一下子掉在地上,他仍旧朝前走,头也不回。人家问他怎么看都不看一下,他说已经破了,看有什么用。这种人就很洒脱。他不花一分钟时间去开碎瓶追悼会。

当然,开追悼会也是一种安慰。遭受了损失的人,总要哭几声,唠叨几句啊,这也是一种发泄。不过一个人的高不高,就在这儿看出来。真正的高人是一声不响的。这种一声不响,叫“打脱齿和血吞”。这是一种应付失败和损失的坚忍态度。这种态度,赶不上孟敏那种“堕甑不顾”态度的洒脱,但也是第一流的。

“打脱齿和血吞”,就是牙齿被人打掉了,却吐都不吐出来,跟满口的血,一起吞到肚子里,表示遭遇了任何失败和损失,都忍住一声不响。这种态度除了不够轻松外,却叫人佩服。

学会利用失败要分两种层次:第一层次先从失败里检查残余,看看失败后还剩下了什么,而绝不花一分钟去开追悼会,去唉声叹气,去借酒浇愁。如果根本就知道没有残余可剩,就干脆“堕甑不顾”。第二层次就要做到反为失败而笑。笑则是笑着看失败。失败有什么好笑?有,就看你看不看的出来。笑不是取笑,是快乐,是真正的因为不成功而快乐。

一般人以得不到什么而痛苦,我却以得不到什么而开心。因为我会想到得不到什么的好处那一面,一般人却绝对不会也不愿意这么想,所以他们只是因为失败而痛苦,却不会因为未得而开心。

一般人只会庆祝成功,我固然也庆祝成功,但也庆祝失败。像我这样肯把失败当成功一样庆祝的人,全世界恐怕绝无仅有。我能从失败中看到它的好处并且愿意这样看。结果,我从失败中看到成功的一面,从不幸中看到幸福的一面。一般人很少能看到失败的好处,不会欣赏失败、享受失败,不会在一败涂地的时候,躺在地上,细闻泥土和草根的清香。很少人知道。在有比赛的情形下,比赛下来,胜利者往往有两个,就是胜利者和躺在地上吹口哨的失败者。在没有比赛的情形下,一个快乐的失败者,本人就是另一个胜利者。人间的许多情景,均可如是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