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与中魔 - 送给儿子

有一件事你不慎误入其中,历经苦痛挣扎,其间悲喜起伏,而且有无数不可控制之力卷入,让你狂喜,让你怀疑,哄你得意,骗你伤心,让你前一刻误以为手可摘星辰,下一刻结果揭晓却是坠入冷暗深渊,或前一刻战战兢兢,后一刻大汗出尽,筋疲力竭,你始终用尽全力对抗,无法脱身,十数年难见尽头,突然某一天冰消雪融,你还未准备好,就被干净利落的解脱了,但你似乎永远难以彻底摆脱那经历,时不时梦里惊心,重入魔魇,仿佛吊钩之鱼,茫然间重回大海,永远忌惮着尖钩。这种事是否如同中魔?这就是考试,让人中魔般的考试。

很多人成年后,已经工作,甚至已经人到中年,依然会梦到当年考试找不到考场、写不完作文、解不出最后一道大题,在梦中冷汗淋淋,醒来大呼庆幸,再也不用考试。但是经历十数年应试教育的反复考试,那种压力和焦虑已经变成很多人血肉的一部分,再也消不掉。生活中一有其他让我们焦心的事情,考试的记忆就会应声扭曲升起。或者即使没有焦虑,我们也在考试的过程中被异化了,没有一个学生能够参与、改变、控制考试的标准,也无从选择,只能硬着头皮参与其中,却要被考试的结果排序、比较和毁誉,考试不会考虑你的喜恶、美丑、个性,你就是一个被考试的对象,你变成一个被数字衡量的无生命物。你从一个有血有肉、独一无二的存在变成一个套不进模子的残次品或者光滑水溜的标准品。

夸张一点说:考试无情,以众生为刍狗。从这场异化的竞赛中失败的人始终留有心理阴影,胜出的人也中了毒,常常沾沾自喜,得了以数字衡量别人的毛病。我自己就是这样。这两年我刻意警惕各种将人物化的比较包括考试带来的不好影响,想做到对事对人从心出发,做到“真“和”诚“,求诸已,不为外在标准驱役,但是言谈间不经意还会带出对考试的一丝得意或者在意。每次这样,事后都会紧急反省。大概考试这种毒是很难彻底清除的,尤其是活在现在商业社会,和考试类似的事情还很多,每个人都是一个消费者和一种生产资料,被用数字衡量比较:你挣钱如何?对公司产值几多贡献?对应单位各种KPI是否达标?你的消费是否和邻人、朋友比拟?你的银行存款是几位数?怪不得《小王子》里讥讽的说:大人总是用数字衡量一切,你若告诉他一个房子阳台有花,屋顶有鸽子,他完全无感,但若是说这是五十万法郎的房子,他一定惊叹这座房子很美。

所以当我看到儿子第一次参加期末考试的时候,心里很感慨。他一直是典型的小直男,有迷之自信。他是小婴儿的时候,总是笑呵呵的以为自己是世界中心,积极以婴儿话语参与大人交谈,再大一点,他也是觉得自己特别棒,踢足球进一个球,哇,那个下巴要翘到天上,唱歌非常投入,旁若无人,然后感慨:“我唱歌怎么这么好听?!”到今年七岁了,更是觉得能耐见长,经常自我表扬,“妈妈,你网球有进步,都是我教的好!”、“妈妈,我现在写字比以前好看!“、”我数学学的很好!“、”我懂这么多科学!“

但是他也慢慢的意识到考试这个魔物的存在,这个魔物要来扭曲人对自我的认知。今年回国后,十一月插班入学, 有一天放学接他,他指着一个同学,悄悄告诉我:他今天哭了,因为他以前都考优秀,今天考了良好。不过他似乎还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因为他晚插班,一开始小考他只能考及格或良好,他都不放在心上,还自信满满的主动去参选优秀学生。这个优秀学生的荣誉只给期末各科都考优秀的孩子,他觉得自己挺优秀的,他说:“我很关心同学,同学的心情我都放在心上,只是我太害羞了,不好意思去帮助别人。”这个小笨蛋,好看重自己这个优点,还没想到自己期末会不会考优秀。

到期末考试那天,他背着书包去学校,还毫不在意。考完试,我去接他,他兴奋的说一句:“今天没有家庭作业!”就追着小朋友去玩了。前天期末成绩出来了,他期末有一科没有考优秀,所以没有得到优秀学生的荣誉。不过有我给他写这篇短文,送给他。希望他成年后,再读这篇,会像现在这样毫不在意,依旧迷之自信,说一句:“老妈,考试算啥! 我一直很优秀的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