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瓦布的课程审议理论
约瑟夫·施瓦布(Josehu J·schwab)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家,课程理论家,教育学家,曾经参与过“学科结构”运动,和布鲁纳一起被誉为“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由于其在科学教育方面的建树也被人誉为科学教育家。受杜威科学教育思想的影响,他积极倡导科学探究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从而推动了美国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中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课程改革,最终促成了探究教学在美国学校教育教学中话语主导权地位的确立,也深刻影响了其他国家近年来学校科学教育的变革和发展。
施瓦布的实践性课程理论在当代课程建设中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国家统一课程的二次开发,其意义重大。
实践性课程要求课程要回归实践,而实践的最重要的特点是情境的、具体的、过程的,因此实践性的课程开发过程不是普遍性理论或模式的演绎过程,而是主体之间针对具体实践情境的需要进行的审议过程。
实践性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是集体审议。集体审议是初中课程的内在要求。
课程审议是指课程开发的主体彼此之间对具体教育实践情境中的问题反复讨论权衡,对问题获得一致性的理解与解释,最终作出恰当的、一致性的课程变革的决定及相应的操作策略。
课程审议具有如下的特征:一是通过审议,在多种方案中作出选择,或是多中选优,确定一个可执行的方案,或是多而合一,组合形成一个新的方案执行。二是遵循实践的逻辑,作出行动的抉择,获得一种情境理解,一种符合情境解决具体问题的方式。三是审议具有集体的和教育的特征。审议需要多课程主体的参与(学生、教师、家长、专家和相关社会人士等),关注教育问题和课程发展需要。
课程审议有三种方式:实践的艺术、准实践的艺术、折中的艺术。施瓦布尤其注重实践的艺术、折中的艺术。
实践的艺术对课程的审议有三个环节:一是识别问题(感知的艺术),在课程和学习背景中识别问题之所在。二是明晰问题(问题形成的艺术),就是对情境中的问题进行诊断,形成问题理解的最佳表述,获得对问题的清晰的认识。三是解决问题(问题解决的艺术),寻找和设计解决问题的可能的方案,追踪各种备选方案可能产生的后果,经过慎重的权衡,形成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然后进入执行(实施)阶段。
折中的艺术对课程的审议也有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把理论或知识与实践情境建立关联。二是根据实践情境对理论、知识等课程资源进行加工组织,使之相适应(特殊--普遍)。三是制定新的行动方案,形成对现在理论或方案的超越、创新。
课程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课程审议旨在谋求这四个基本要素间动态协调与平衡。这四个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
在四个基本要素中,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其中学生是实践性课程的中心。实践性课程应该是在师生协商、互动之中生成的。
教材只有在成为相互作用过程的积极因素时,只有在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以及适应特定的学习情境时,才具有课程的意义。因此,教材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可以根据不同学习情境的需要而进行选择和取舍。也就是说,教材不是固定的学习内容和流程,而是提供给师生的可以选择、加工的课程资源。
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学生不能“学教材”,而应该是“利用教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