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戴剑频/贾鞋匠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微信号—

本平台所刊发作品,同步在搜狐号、网易号、百家号、今日头条、知乎号五大平台推送。敬请关注!

戴剑频

“一个60多岁住在乡下修了一辈子鞋的修鞋匠向县红十字会捐赠了5000个口罩。”疫情过后上班的第一天,这个消息不知道从何人口中传出,再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在山区小县城里传开了。在这个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一辈子默默无名的修鞋匠一下子出了名,成了这个山区小县城的“新闻人物”。

生我养我的小镇、也有一个姓贾的修鞋匠、修了一辈子鞋。听到这个消息后,我在大脑中迅速检索出这几条关键的信息。难道这个捐口罩的老人就是我家乡小镇上的贾鞋匠?之后不久,我心中的猜测就得到了证实。

我的记忆瞬间被拉回到了三十年前,一幅画面随即在脑海中浮现,虽已久远,却异常清晰:小镇是真小,一条穿镇而过的省道,是小镇唯一的一条街道。民居、车站,还有大大小小的商铺、餐馆、旅店……依街道而建,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街道一旁最不起眼的一个角落,有一个再简陋不过的修鞋铺,修鞋的师傅姓贾,小镇上的人都叫他“贾鞋匠”。一年四季,不管是天气晴好,还是刮风下雨,他总是坐在那间简陋的小铺子里,低着头弓着背,一针一线专心致志缝补着一双双又旧又破的鞋。

贾鞋匠和我是同村人,但比我年长二十多岁。所以,我不知道贾鞋匠是什么时候学了修鞋的手艺,也不知道他在小镇上干修鞋这个营生始于何年何月,但曾听镇上的老人们说,贾鞋匠是个

苦命的娃子,十几岁时父母就去世了,成了孤儿。后来,一个好心的老鞋匠看他可怜,就收他为徒教了他修鞋的手艺。俗话说“积千万财,不如薄技在身”。贾鞋匠虽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但学会了一门手艺,怎么说也能自己挣钱养活自己。贾鞋匠学会修鞋手艺后,就在小镇上摆摊修鞋了,而且一干就是几十年,从没有改换过别的营生,一辈子就只干修鞋这么一件事,可谓是对修鞋情有独钟。

当时,正上初中的我,每天和同村的学伴一起上学、回家,从街道上经过,都能看到一个年轻人坐在补鞋机前,低着头弓着背忙着手里的活计。那个年代,物资匮乏,经济还比较落后,人们生活都不富裕,大多数人家的日子都过得紧紧巴巴,无论大人,还是小孩,一双鞋子总是破了补,补了穿,穿破了再补,直到破得实在不能再补了才舍得扔,所以,贾鞋匠的生意还算是红火。虽然那个年月补一双鞋子也就一角、二角或五角钱不等,但每天都有稳定的收入。贾鞋匠没成家时,养活他自己绰绰有余;后来成家了,又有了孩子,也能够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贾鞋匠是个热心肠,为人实在。”小镇上认识贾鞋匠的人都这么说。贾鞋匠鞋铺的左右和对面有好几家别的店铺,卖日杂百货的、理发的、做早餐的……相互挨着,大家各做各的生意,一来二去,就都成了熟人。不管哪个店铺有什么事需要帮个忙的,只要招呼一声,贾鞋匠就会立即丢下手里的活儿,前去搭上一把手。完了,别人客气地道声谢谢,贾鞋匠总是很腼腆的嘿嘿一笑,说:“不值当,就是出把子力气的事儿。大家出来讨生活都不容易,相互帮衬是应该的。”来鞋铺修鞋的,大多是小镇上的居民和附近村子到镇上赶集的村民,到了修鞋铺,把要修的鞋往贾鞋匠面前一丢,只需说句师傅帮忙修修,不必坐着等,只管去办别的事。无论是谁拿来的鞋,也不管是皮鞋、布鞋还是解放鞋,贾鞋匠都会仔仔细细一五一十给修到最好。等办完了事回家时,鞋也就修好了,问了多少钱,往贾鞋匠面前的一个小木箱里丢上够数的钱,拿上鞋就能走,不耽误功夫,质量放心,包管满意。有时候,也会遇到村民置办好要买的东西,兜里的钱已用光或者所剩无几,只好不好意思的说:“贾师傅,今天钱不够了,下次给你补上。”贾鞋匠头也不抬,一边忙着活儿,一边回话:“多大个事儿,有多少给多少。要是都用完了,那就下次修鞋时一起给。”其实很多当时没给够钱的人,过后就忘了,下次再来修鞋时也不一定会补上欠的钱,但贾鞋匠从不会主动提起,时间长了,也就不了了之了。

“贾鞋匠对自己那可是真抠。”小镇上也有不少人背后这样议论。贾鞋匠的家离小镇七八里地,乡下人也就半个小时的脚程。贾鞋匠每天总是早出晚归,风雨无阻。为了不耽误干活,多补几双鞋多挣几个钱,一年四季很少回家吃午饭。每天中午时分,贾鞋匠就着咸菜啃着窝头边嚼边咽,吃得很香很满足的样子,早已成了小镇上最常见的“一道风景”,小镇上的人,没有谁见他去饭馆吃过一碗面,也没有谁见过他去早餐摊买过一根油条,更别说下馆子吃顿好的了。有人戏谑说:“贾鞋匠,你真是个老抠儿,一天到晚辛辛苦苦修那么多鞋,连吃顿热乎饭都舍不得,挣钱到底图啥?”贾鞋匠不恼也不火,嘿嘿一笑,说:“习惯了,俺就好这口,吃饱不饿就行。”

日子在时光流水中一天天过去。贾鞋匠专注于自己修鞋的营生,忙时专心修鞋,闲时和人唠唠嗑,日子过得平淡而实在。他从不会去凑街面上那些大大小小的热闹,更不会被人关注被人提起。在这个常住人口仅千余人的小镇上,贾鞋匠根本就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但就在我师范毕业分配回小镇上工作后,贾鞋匠却两次成了小镇上人们街谈巷议的“焦点人物”。一次是他大儿子头年考上了省城的大学,小儿子次年又考上了外省的一所重点大学。这下人们才知道,贾鞋匠把“抠”下来的钱都用在了供养两个儿子读书上。那个年代,一个农民培养出了两个大学生,在全村乃至整个小镇,都是前所未有的,这无异于一件天大的喜事。两个儿子成了贾鞋匠的骄傲,而贾鞋匠成了整个小镇人的骄傲。

第二次是镇福利院落成时,贾鞋匠被镇长特邀去参加了竣工剪彩仪式。原来,镇上建福利院缺钱,镇长是想尽办法东筹西措。贾鞋匠听说后,二话没说,跑到镇政府捐了2000元,这在当时无异于一笔“巨款”。剪彩仪式上,镇长让贾鞋匠随便讲几句。贾鞋匠显得很是腼腆,说话有些磕巴,但几句话却很实在很感人,“我从小就没了父母,是吃百家饭长大的。这些孤寡老人就是我的父母,为父母尽点孝心是理所应当的,没啥!”贾鞋匠说完,台上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

镇福利院建好的第二年,我因工作调动离开了小镇,去了县城一所学校,贾鞋匠和他的鞋匠铺也就慢慢淡出了我的视线。这之后,每逢节假日或周末回老家看望父母时,经过小镇那条唯一的街道,我仍会看见贾鞋匠坐在鞋匠铺里或忙着修鞋,或闲着唠嗑。小镇依旧,鞋匠铺依旧,只是岁月催人老,贾鞋匠已从三十出头的小伙子变成了年逾六十的老人。如今,去鞋匠铺修鞋的人少了,贾鞋匠的生意也清淡了许多,可他依然守着他的鞋匠铺,守着他一辈子的寄托和梦想……

作者简介

戴剑频,男,48岁,现供职于湖北省保康县教育局,喜爱读书、写作,多篇小小说、散文在《湖北教育》、《襄阳周刊》、《襄阳晚报》上发表。

一份带有浓郁地标色彩的纯文学刊物

一份不厚名家、力推新人的亲民杂志

具体订阅方法如下:

订阅一份2021年《河南文学》(6期含快递费),共180元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直接订阅,并请在文末留言处注明通联方式。凡在2020年12月前订阅的新订户,送2020年第六期杂志。

本刊订户稿件同等质量优先发表。

每一份订阅,都是对纯文学期刊最好的支持!

《河南文学》杂志是河南阅读学会旗下的一个纯文学刊物,双月刊。以“不厚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刊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球各界征稿,所刊登稿件主要从“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稿件中选取(已在其他媒体刊发并被原创保护的,本平台不予刊发)。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本平台每日更新

投稿邮箱:

散文:hnwxsanwen@126.com

小说:hnwxxiaoshuo@126.com

诗歌:hnwxshige@126.com 

评论:hnwxpinglun@126.com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一

副主编/阿 若  冯新林

编辑部主任/ 任学青

责任编辑/宋  兵      达  林

刘海波      蓝   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