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特辑 | 古代儿童穿什么?

在我国古代,儿童参加重大典礼、祭祀的机会有限,因此关于儿童服饰的文献记载不多,我们可通过古代诗词及文学、书画作品、出土物等来探究古代儿童服饰的风貌。
古代贵族儿童与成人一样,有佩戴玉佩的习惯。根据《诗经》中记载,童子佩觽(读xī,一种玉器,角形)与韘(读shè, 一种玉器,扳指),这是两种不同形状的玉佩。儿童头上不戴冠帽或头饰,在脑后左右各扎一辫,形同两角,即“总角”。等到二十岁,男子要束头发,带上冠帽,以示成年。
汉代儿童发式为总角和垂鬈(读quán,垂下的头发),身穿窄袖上衣和通裆裤,后脑梳一小鬏(读jiū,头发盘成的小结)。
唐代儿童梳总角式发型,女孩佩戴钗钿、耳坠等,穿着小袍,佩戴毡帽。如唐代宫廷画家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中,小女孩穿着与成人并无差异。头梳倭堕(读wō duò)髻,身穿小袖红襦白长裙,脚穿红色尖头鞋。
张萱《捣练图》中的小宫女头梳高髻,身穿长袖翻领长衣,腰系带,下身穿花裙,脚穿尖头鞋。二者都是模仿成人的穿着方式。
新疆吐鲁番地区阿斯塔那出土的唐代屏风绢画中,小男孩光头,仅留前额一撮头发。身上穿着类似于现代的背带裤,这种服饰来源于古代波斯地区。
宋代,儿童的形象被认为是家族兴旺、多子多福的体现。儿童发型出现了创新,将“总角”两撮头发变成小辫子,形成双丫髻。如宋代张激所绘《白莲社图》中童子形象。
宋代,将儿童形象作为吉祥喜庆的象征。传世绘画作品如苏汉臣《夏日戏婴图》、李嵩《货郎图》等。
苏汉臣画作中的儿童大多以仕宦或读书人家的儿童为“模特”,衣着色彩鲜艳,用料讲究,样式丰富。发型除了常见的光头和前额留一绺外,还有留长发,并扎成各式发辫、发髻,头戴红绳、抹额等装饰。衣服有对襟长衫、右衽长衫,褙子、肚兜等,并根据衣着的不同搭配鞋履或长靴,如《货郎图》。
李嵩画作中的儿童多来自于市井百姓人家。儿童穿着麻布短衣,发型变化较少,光头前额留一绺头发或后脑梳双辫,甚至有的蓬头披发。
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下的西夏,莫高窟97窟有一对飞天童子,发型为髡(读kūn)发前额剃光只在耳后留一绺长发,头两侧梳小辫。前额装饰红带,上身穿兽皮质背带裲裆衫,下身为开衩短裙,与现代连衣裙有些相似。脚穿红靴,颇具民族风情。
元代传世绘画《同胞一气图》中,儿童身穿蒙古式袍,外罩皮褂,脚穿长靴,头戴皮毛围额。围额下可见前额留发一绺,脑后留一条长辫。
明清时期,“婴戏”题材图像广泛应用在瓷器中。民间喜爱把“多子多福”的寓意表现在器物上。明代儿童形象多为光头,前额留发一绺或两耳各梳总角式发辫一个。
肚兜、项圈、长命锁是当时儿童常戴的装饰品。长命锁上有“长命富贵”“福寿绵长”等纹样,表达了长辈对儿童健康的企盼。时至今日,我们北方地区依然有给儿童佩戴长命锁的习俗。
来源:学术研究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