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准备进行第2次长征,张学良却让等一等,12天后西安事变爆发

1936年10月份,红一、红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后,红四方面军没有做任何休整,方面军的领导在懋功一别,相互间还没来得及见面。红四方面军主力就匆匆地向黄河边开进,伐木造船、准备渡过黄河。按理说,长征刚刚结束,红军主力应该统一行动,巩固陕北根据地。为什么要急于分开?过去的说法是:张国焘不愿意与中央会合,擅自命令红四方面军主力西进。连彭德怀在回忆中都说到:如果没有张国焘捣乱,把红四方面军主力西进到河西走廊,2万多人被马家军全部歼灭,否则,三个方面军还可以保存7万人左右。

然而,在权威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中:1936年10月25日,按照中共中央和军委的部署,红四方面军第30军、第9军、第5军渡过黄河,准备执行宁夏战役计划。这样看来,红四方面军主力西渡黄河,并不是张国焘个人的决定,而是奉中共中央和军委的命令。

三军会师之后,蒋介石为了“攘外必先安内”,决心趁红军立足未稳,调集重兵将红军围歼在陕甘宁地区。张学良不愿意打内战,但又不能违抗蒋介石的命令,于是就向中央高层通报了这个情况,表示将尽量拖延,并建议红四方面军迅速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

国民党的大军压境,红军再一次面临着生死关头,派彭德怀指挥西征战役,占领宁夏,打通和苏联的联系,取胜的把握并不大。如果拿现有的红军去和蒋介石硬拼,这不是中共中央的作风,在那些日子里,中央想方设法延迟国民党军的进攻,为红军寻找新的出路。毛主席、周恩来、朱德、徐向前、贺龙等都利用自己的关系,给国民党大员和社会名流写信,做统一战线工作,表示红军愿意与他们建立联系。8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致中国国民党书》,向蒋介石伸出和解之手。明确表示: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候派出自己全权代表,同贵党的全权代表一起开始谈判,订立抗日救国的具体协定。总而言之,只有三个字:打不得。如果此时,真的与国民党打起来,长征保存下来的红军寡不敌众。如果陕北站不住脚,红军还能到哪里去?当时红军真的是处在千钧一发的危难关头。

煞费苦心地游说,并没有解除陕北苏区面临的军事威胁,蒋介石没有改变立场,尽管日军入侵,国难当头。但他还是要坚持着“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先消灭红军,再去对付日本人。现在好不容易把红军围困在陕北,绝不放弃这个机会。1936年10月16日,蒋介石下达“进剿令”,国民党西北绥靖公署主任兼第三路军总司令朱绍良发布了“剿匪计划纲要”,命令各部队向红军发起总攻,蒋介石飞抵西安坐镇,亲自监督执行他下达的“进剿令”。国民党来势汹汹,先后占领华家岭、会宁、通渭、静宁等地,红5军副军长罗南辉遭敌机轰炸,壮烈牺牲。

既然和谈没有希望,那么,中央就要为红军寻找新的出路。于是,红四方面军主力不得不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宁夏战役计划:三个方面军合力占领宁夏,打通和苏联的陆上交通,建立西北国防政府)。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原本计划是3个方面军全部西渡黄河,红四方面军只是先头部队。

1936年10月28日,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红四方面军的红9军、红30军渡过黄河之后,留下红5军看守渡口和船只,率领部队向一条山杀去,配合一方面军夺取宁夏。然而,短短十天之内,黄河东岸的情况急剧变化,胡宗南占领黄河东岸,而黄河西岸在此前已经被关麟征占领,彻底切断了红一、红四方面军之间的联系,后续部队想渡过黄河已经不可能,宁夏战役计划就无法实施。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中央就不得不重新调整部署。

11月8日中央秘密制订了《作战新计划》,准备向陕南、山西和鄂豫皖发展。以一部分兵力佯示红军欲北渡黄河,吸引胡宗南等北进宁夏。然后红军主力南下,扩大红军和给养问题。待适当的时候,再进山西。如果不能与阎锡山达成妥协,在山西站住脚,就实行第二步,出冀鲁豫之交;再南渡黄河,第四步到皖鲁;第五步到鄂豫皖;第六步到鄂豫陕,最后转至西北。徐向前、陈昌浩所部组成西路军,在河西创立根据地、直接打通远方为任务,准备以一年至两年完成之。

这个由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博古、林育英制订的计划只通知了朱德、张国焘、彭德怀、贺龙、任弼时五个人,这个秘密计划除十人之外,红军各级指挥员都不知道,张国焘也没有通报徐向前、陈昌浩。西路军西进,主要就是为了隐蔽陕甘红军的战略企图,调动和迷惑敌人,保证河东部队实施战略新计划。

西路军先后占领了永昌、山丹,而陕北的红军情况却越来越危急,被国民党大军压得喘不过气来,中央军、东北军、西北军和各地方军阀,胡宗南、关麟征、马鸿逵、马鸿宾、马步芳、李仙洲等指挥的260个团,把陕北根据地重重包围。蒋介石见红军长征之后,疲劳衰弱,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恢复,他要抓住这个机会将红军一举消灭。

虽然三军会师是原本是一件好事,但随之而来的生活困难着实让中央发愁,吃穿用的都严重匮乏,红军各部队都没有办法维持最低的生活需要。红军再次面临着巨大的危险,贫穷落后的陕北缺衣少食。张国焘到陕北之后,发现这里比他想象的还要困难,莲河湾一带在陕北是比较富裕的地方,但依旧人烟稀少、粮食有限。保安是我见过的县城里边儿最荒凉的一个,它的规模不及长江下游的一个集镇,连年天灾,房屋大多数已经倒塌。街上通常是红军战士多于老百姓,粮食只要一年丰收,就能够吃三年,但是这样的好年景却是百年难遇。(出自张国焘回忆录)

保安说是1个县城,却只有百把人口,县政府是一个破窑洞,县衙内只有四五个人,除了县长,有一个收发兼秘书,一个伙夫,还有一两个干杂事的人。站在保安高处四看,一望无际的高原上点缀着几座破庙和屈指可数的破窑洞,真是名副其实的穷窝窝。彭德怀电告中共中央:山城堡胜利后,马上进入冬天,国民党暂时转入守势,我们应该趁机整理部队,请中央准备两个月的经费,共需30万元。”

30万对于中央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根本办不到,由于军费缺口太大,天气越来越冷,很多红军战士还穿着长征前的破烂衣服。红31军萧克向彭德怀汇报:“我军给养除后方直属队外,生粮二天,干粮三天。草鞋每人平均一双,帽子五分之一,鞋子四分之一,大衣七分之一。”11月30日,红4军陈再道向彭德怀汇报:“我们有个别逃亡掉队,部队无经济,柴菜困难,可否发给一部分经费?”

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困和红军内部的困难,中共中央非常忧虑,现在唯一的办法只有制止国民党的进攻,为红军求得喘息的机会,改善恶劣的生存条件,才能扭转被动的局面。于是,中共中央就商量再次与国民党进行谈判,起草了一份《国共两党抗日救国协定草案》,表明中共中央态度,只要蒋介石允许红军的存在,中共愿意接受国民政府的领导,同国民党军队联合抗战。指示在上海进行地下工作的潘汉年,立即到南京与陈立夫、陈果夫秘密接触。表达了中共中央愿意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础上与国民党合作,只要蒋介石停止对红军的进剿,红军接受改编,与国民党军队一起开赴抗日前线。

陈立夫向蒋介石转达了中共的建议,但是蒋介石不允许红军的存在,一定要把红军置于死地,他提出了非常苛刻的条件:“红军只能保留3个师,师长以上一律遣送出洋,军事将领按才使用。”这样苛刻的条件,中共中央肯定是没有办法接受的,既然谈判没有希望,又面临四面包围的巨大压力,坐以待毙总不是办法,中共中央决定实施战略新计划,放弃陕北苏区向山西、陕南转移,这是一个关乎全局和红军命运的大事,等于进行第二次长征。

为了避免红军与东北军、西北军造成误会,发生军事冲突,11月30日,中共中央就向张学良通报了这次秘密计划,没有想到张学良力排众议,要红军就地坚持,不要进行战略转移。他说道“一二月份之后,绥远、西北、全国有较大变化的可能,建议我军熬过一两个月。”张学良所谓的“较大变化”究竟是什么含义?中共中央任何人都没有想到,12天之后,他会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12月4日,蒋介石飞抵西安督战,他对东北军、西北军不肯配合胡宗南进攻红军,非常不满意,所以到西安坐镇指挥。张学良、杨虎城抱着最后一线希望,轮流向蒋介石谏言,但蒋介石丝毫没有动心,大声呵斥张学良:“你们就是把我打死,我也不会改变剿共的政策,我有把握消灭红军,红军现在已经成为流窜的乌合之众,他们必须听从政府的命令,交出武器,遣散红军。如果还要顽抗,我将以数十倍的兵力对付残余之敌,消灭他们有绝对的把握,现在东、西、南三面已经合围形成。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全部解决。”

蒋介石与中共交手十年,他认为,现在红军势单力薄,是围剿的最好时机。错过这次机会,以后就难以预料。1936年12月12日凌晨,蒋介石驻地华清池响起枪声,张学良卫队发起进攻,西安事变发生。局势发生转折,红军的《作战新计划》才被终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