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治疗
积极心理治疗(positive psychotherapy)是把来访者理解为具有自助能力的个体,让来访者全方位看待事物,并以来访者心理冲突和运用其现实能力和资源解决这些心理冲突为核心,从而消除来访者心理问题的心理治疗模式。积极心理治疗由具有医学博士、哲学博士学位的神经科医师、精神病学家和心理治疗师佩塞斯基安(N. Peseschkian)教授于1968年在德国创立,并获得了世界心理治疗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Psychotherapy,简称IFP)、欧洲心理治疗协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Psychotherapy,简称EAP)、世界心理治疗大会(World Conference of Psychotherapy,简称WCP)和德国卫生部、教育部、劳动部的认可,是目前德国乃至整个欧洲运用范围最广的心理治疗模式之一。
积极心理治疗中的“积极”一词源自拉丁语“Positum”,含有实际的、潜在的、真实的、完整的与给定的多种含义。与一般意义上的“积极” 含义不同,积极心理治疗中的“积极” 是一种看到问题的全面和本质的“积极”,包括积极正向和消极负向两个方面,既包括人潜在的内心冲突,也包括人潜在的内在能力,而一般意义上的“积极”强调的是单方面的积极正向。因此,在解决心理问题时,积极心理治疗的治疗取向是,既要看到来访者有发生心理问题的能力,也有自我调适、康复的能力;既要看到来访者各种心理症状或适应不良性行为和情绪的一面,也要看到人皆有之而来访者也必定具有的消除这些心理症状或适应不良性行为和情绪的基本能力,把注意力集中在增进和培养来访者自身的各种积极力量上,通过激发、累积和发展自身内在的基本能力和积极潜力达到摆脱心理问题,成为一个健康人的治疗目标。
佩塞斯基安认为基本能力有两种:爱的能力(情感力)和认知的能力(理智力)。爱的能力可派生出爱、榜样、耐心、时间、交往、性、信任、自信、希望、信仰、怀疑、坚定、整合等13种原发能力;认知的能力即对现实的认知能力,可派生出准时、清洁、条理、顺从、礼貌、坦白、忠诚、公正、成就、节俭、信赖、谨慎、精确等13种继发能力。这26种由两种基本能力派生出来的原发能力和继发能力都是现实能力,26种现实能力的组合应用就构成了每一个来访者不同的行为常模及其社会功能模式。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就是由于这两种基本能力在不同社会背景下分化为现实能力时,受到不同环境和文化影响出现不一致(例如观念与行为、个体与群体、不同文化等之间的不一致)而发生冲突的表现。
一、积极心理治疗的理论依据
1. 希望原则
希望原则是把具有26种现实能力的来访者比喻为含有26颗宝石的矿藏。来访者的治疗过程就是来访者这些现实能力的发现和发展过程,本质上就是来访者的成长过程,犹如将这些宝石挖掘出来并加以打磨的过程。虽然来访者由于各种原因,有的现实能力没有被发现或者在发展中出现偏差,犹如这些宝石没有被挖掘出来或者打磨不当,但是来访者依然存在着26种现实能力,犹如矿藏中依然含有26颗宝石,这就是在积极心理治疗中心理治疗师对来访者应有的积极观念,也就是来访者运用现实能力解决心理问题的希望原则的希望所在。
2. 平衡原则
平衡原则是把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归因于冲突和对冲突的应对不当。积极心理治疗的理论模型是平衡模式,来访者的生活由可资利用的四个领域的资源组成:躯体/感觉领域、成就领域、关系领域、未来领域。冲突可发生在任一领域或全部领域。躯体/感觉冲突是指来访者以躯体感觉疾病的方式来反映对自己躯体的觉察,身体本来没病,而来访者总感觉身体某个方面有病;成就冲突是指成就与自我概念发生偏差,逃避工作或学业上的难题,逃避成就;交往冲突是指与他人或社会群体产生人际关系矛盾的反映;未来冲突是指直觉和幻想超越了现实且当作生活现实,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生活行动原则,或对未来想入非非甚至感到迷茫,失去人生意义,产生绝望感。当来访者生活失去平衡时,某一领域或某些领域就会被忽视,资源也会失衡,这时冲突不仅极易发生,而且应对常常失衡,这不但无助于解决冲突而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甚至有可能加剧冲突或滋生新的冲突而出现新的心理问题。每一个来访者虽都有自己独特的现实能力,但也常与他人的现实能力存在差异和误解,这些差异和误解会导致来访者“认识”问题和“应对”问题时的冲突。因此,心理治疗师一旦找到了冲突的内容,即造成冲突的现实能力以及应对冲突的相关能力,就会有如何恰当地治疗心理问题的依据和目标。
3. 磋商原则
磋商原则是把积极心理治疗看作心理治疗师和来访者合作完成的过程。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心理治疗师和来访者是合作的关系,来访者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这种主动体现在来访者的自助上,来访者的今天是其自助的结果,来访者的未来仍然需要依靠自助去应对;心理治疗师是协作的而不是绝对控制或主导的,其作用是通过与来访者进行启发性的磋商,提升来访者的自助能力。这样,整个心理治疗过程解决的就不仅仅是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也使来访者得到了成长和发展。
二、积极心理治疗的五个阶段
1. 第一阶段:观察和拉开距离
心理治疗师与来访者建立信任、安全和和谐的关系,并就治疗目的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倾听来访者诉述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这些表现?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下的表现是否不同?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不会出现这些表现?心理治疗师在有效倾听的同时观察来访者,并给予积极的诠释,使来访者学习区分,并找到其他的可选态度和行为方式。这种来访者目前的实际反应和可选反应的比较,其本身就是一种在心理治疗师的指导下实现的来访者的自我控制。在此阶段,心理治疗师还应就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作出一些假说,并就此假说制定下一阶段的策略。
2. 第二阶段:调查与清点
主要任务是通过调查澄清事实,既要全面了解来访者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厘清这些事件的关系,也要找到来访者的现实冲突,尤其是基本冲突,并把握来访者的应对模式,启发来访者探索冲突与现实能力之间的联系,让来访者在分析中逐渐发现什么样的冲突是积极的,什么样的冲突是消极的。
3. 第三阶段:处境鼓励
协助来访者看到冲突的全景以及应对时运用了哪些现实能力,积极肯定并鼓励来访者的合理应对,让来访者注意到自己缺失的一些现实能力以及不当的应对方式,但不批评、指责,以避免来访者可能出现的尴尬,维护来访者的自尊,并增强来访者自助的信心,为接下来调适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做好准备。
4. 第四阶段:言语表达
让来访者明了与人交往中断会导致人际关系出现困难,在人际交往中学会用礼貌、诚实的言语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受,通过练习同自己的伙伴沟通,并且逐渐学会用新的视角、新的言语、新的行为去认识、表达和应对冲突,这样,解决来访者心理问题的治疗目标才算实现。
5. 第五阶段:扩大目标
来访者不但能达到心理问题出现之前的健康水平,而且要消除来访者把治疗目标仅仅限制在当前心理问题上的视野的狭隘性,能够将新的变化、新的能力整合、应用到生活的其他方面,使来访者的整体自助能力明显增强,心理健康发展水平逐渐提升。
积极心理治疗五个阶段的每个阶段在具体操作时可以用任何一种心理治疗模式来完成该阶段的任务,只要这种心理治疗模式适合来访者的特点,且心理治疗师能熟练自如地操作。
积极心理治疗五个阶段的程序也并非刻板不变,在实际治疗工作中可因来访者及其心理问题的不同对治疗程序适当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