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空间:60苏轼《临江仙》
我公众号创建于2014年07月04日,2015年08月21日正式运转。
2016年08月31日获得原创保护功能,2016年09月01日获得留言功能,2016年12月12日获得打赏功能,2017年9月4日获得插入GG功能,2018年05月17日获得返佣商品GG功能,2019年01月14日获得文中插入两条GG的功能,2020年05月30日获得付费阅读功能,2020年7月13日获得认证。
最初名称是“张广祥”,后改为今天的名称:丁中广祥。“丁中”是我工作单位丁沟中学的简称,“广祥”则是我的名字。常有人称我“丁老师”,这是缘于弄错了我公众号名称的含义。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又是我们的老朋友苏轼。关于苏轼我们已经说了很多,大家对他也是非常熟悉、非常喜爱。所以今天想和大家聊一聊,苏轼被贬谪黄州的这段经历,对他的人生产生的影响。
大家应该知道,苏轼是少年天才,弱冠之年就考中进士,名满天下,他有自己的政治主张、坚信为官应当“兼济天下”。然而因为一场“乌台诗案”,他一生的轨迹都被改变,从此一直奔波在贬谪、还朝、再贬谪、再还朝的路上。那么,这场乌台诗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还要从著名的王安石变法说起,宋神宗即位后,支持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其实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改革家,但在当时,他的变法思想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限制,对此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
公元1077年,王安石变法宣告失败,宋神宗下令改制,朝廷中变法派和保守派的斗争也越发激烈。王安石其实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改革家,但在当时,他的变法思想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限制,对此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
公元1079年,苏轼从徐州调到湖州去做太守,按照惯例,他要给皇帝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于是他写了一篇《湖州谢上表》。本来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苏轼当时因为反对变法而不得重用,心中颇有怨气,就在最后发了几句牢骚,他说“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里的“其”是指代苏轼自己,大意是说,皇上知道苏轼是一个不懂变通的人,不能在朝廷里辅佐改革派,又看他为人老实不爱生事,才派他去湖州做个小地方官。
这个上表寄出去后,就被御史台的御史们看到了。当时北宋朝廷分成了变法派和保守派,苏轼是文坛领袖,又是保守派的中坚力量,变法派立刻觉得自己抓到了苏轼的小辫子,说他是借上表内容抨击变法,对朝廷不满。为了坐实这个罪证,他们派专人去研究苏轼的诗集,花了四个月的时间,从中找到了很多诗句,指责苏轼包藏祸心、反对朝廷、对皇帝不满。
御史台的指控险些置苏轼于死地,最终因为宋代开国后厚待士大夫的传统,才逃过一劫。苏轼被贬到黄州充当团练副使,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县城的武装部副部长,但是不能擅自离开当地,也没有签发文件的权力。因为这次事件是由御史台发起的,据说汉代御史台多种植柏树,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也被称为“乌台”,这次事件就被称为“乌台诗案”。
刚刚被贬时,苏轼十分消沉,创作了一些回文闺怨诗,以借妇人之口来诉说自己仕途的不得志和人生的迷茫。这种反反复复周而复始的诗词也正如他此时的心境一般,看不见出路。无论是名人还是普通人都会有拿捏不准自己未来的情况发生,苏轼虽然名满天下,但和我们一样,也是普通人,也有作为人的彷徨和困惑。
他陷入了人生低谷,在此时的词作《卜算子》中他写道
缺月、孤鸿。苏轼便是这样看待被贬的自己。独来独往无人相伴,没有一个人可以理解他现在的心情。有那么多的情感积蓄在心头却无法诉说,只能一人不断徘徊。
但终归苏轼不是一个消极的人,他日夜思索。在自己熟识的儒学里找不到出路,苏轼转而研读释庄。佛家道家讲究出世,这与儒家的“穷独”相同,刚好此时生活所迫,苏轼亲自东耕,便索性自号“东坡居士”。每日侍弄农田,在极其贴近生活真正面目的的情况下,苏轼渐渐找到了他人生的平衡点。他将儒家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佛家道家则是失意时的精神慰藉。
诗的上阙写他醉酒之后摸索着回家,言辞不多,可充满生活情趣,也是苏轼开始真正触碰现实生活的缩影。他似醉非醉,似醒非醒,在虚虚实实的时间点上到达了家门口。家中仆人的鼾声像打雷,任苏轼如何叫门都不来开,哪怕是大文豪,喝醉酒进不了家门也只能在外边冻着,丝毫没有办法。
鼾声如雷实在不算是个高雅的场景,太烟火气了。许多文人都怕将这种烟火气带入文章会降低自己的水准。苏轼便不,打鼾就是人之常情,发生了,我就写了。谁还没有遇见过鼾声如雷的同寝者?同时苏轼也很想得开,进不去家门他也没有办法,不如就听听江水流动的声音算了。
苏轼喝酒十分有意思,他既不是竹林七贤的“狂”也不是李白的“豪”,苏轼的饮酒则是“达”。恰本素材来自微信公众号“丁中广祥”到好处,不多不少。让自己可以达到一种清醒时无法达到的真,但也不至于酒后失态。晚风吹过,苏轼酒意上涌,回想起自己前半生,空有一腔报国志,却生不逢时。朝内派系斗争反复无常,想要在激流之中不仅保持自我并且真正的实现人生抱负实在太难。
庄子曾言“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所以在词的后半阙,苏轼坦言自己忧思过重无非是陷入世俗宦海,庸人自扰。但也隐含着“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的意味。儒释道三家在这首词里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乌台诗案”作为苏轼词风的转折点,让他真正的将儒释道三家融会贯通,开一代词风。而黄州的生活经历也更是让他真正实践并认同了这种新的人生哲学。苏辙在后来给哥哥写的墓志铭中感叹,苏轼自乌台诗案之后“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
在此之后苏轼依旧多次被贬,但却再也不能动摇他的信念。他不再将浮名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是将真正体验生活作为真谛。被贬惠州他就写“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被贬崖州他就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再也没有什么人生逆境可以将他击倒。
人们经常说,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许多困难。这时不如微笑着面对,毕竟那些没有消灭你的东西,终究会使你变得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