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一字】说“简”
简单、纯粹就是美,大道至简,简化,简约……这些含“简”字的词和短语,也都不陌生,还有以“简”为姓的也不少见。本期且来说一说这个“简”字。
“简”字,从竹间声,自然与竹子有关。东汉许慎将“简”字收在了其《说文解字》的“竹部”,并说解为“牒也”。何谓牒?“牒”字,从片,枼声。“片”字,半木也。这就是说,“牒”是一般的木片,而且还是那种比较薄的木片。先秦时代,人们书写使用的载体多是这种木片和竹片,故而许慎说“简,牒也”。而且,“牒”字在后来发展中引申出“公文”、“谱牒”、“簿籍”等意思。如《增修礼部韵略·帖韵》:“牒,官府移文之谓也。”《史记·太史公自序》:“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於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韩非子·大体》:“(至安之世)豪杰不著名於书,不录功於盤盂,记年之牒空虚。”由此可见,“简”与“牒”同样是人们书写记录的工具载体。
另外,不得不说下“牍”字,它也是从片,也是木片的一种。纸张未盛行的时候,它与“简”、“牒”一同被人们拿来书写使用。从文字构造来看,“简”字从竹;“牍”字从片,“片”就是将“木”剖为两半。所以,按照传统的说法,以材质划分:“简”为竹制,“牍”为木制;以形态而言,呈细长条形,可供书写一两行字,常编联使用的是“简”;幅面宽大,可供书写多行文字的是“牍”,不过在实际使用中的区分并不那么严格。
有时候,“简”也是一种泛称,不论是竹制的还是木制的,都以“简”相称。从现在出土实物来看,有竹制的“简”,也有木制的“简”;“牍”以木制为主,但也有少量竹制的。用竹、用木,好像还与地域密切相关,南方出土的多是竹简,北方出土的则以木简为主,可见古人制作“简牍”,一般遵循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原则。
因为“简”可以作为书写的载体,用它记录的文字便可以叫作“简书”。唐代五经大家孔颖达曾云“古者无纸,有事书於简,谓之简书。”再往后泛指书籍,《盐铁论 大论》:“呻吟槁简,诵死人之语,则有司不似文学。”有时也称为“简册”。“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册”字,像简片用绳索编联起来的形状;将制成的简册,置于几案上,称之为“典”。
在简牍时代,书籍的制作方法只能是抄写。其间所费之努力,可想而知。今天的我们在纸张上书写,在各种电子设备上书写,错一个字,容易修改或涂抹,但简牍盛行之时,一旦写错字,只有把错字削掉。削简牍的刀就叫“削”,故从刀。古代官吏使用毛笔在简牍上写字,使用“削”把写错的字削掉,因而称为“刀笔吏”。还有就是“涂抹”,或者给错字加特定的符号,比如将不要的字画上点状的圈,或者在边上打点。今日所流传下来的典籍,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与毅力。缘“简”而来,实现了超越时空的神奇。
所谓“大道至简”。此处的“简”当简略来讲。《广韵·产韵》:“简,略也。”《易·繫词上》:“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孔颖达疏:“简谓简省。”为何大道“至简”呢?简言之,复杂的事情要简单去做,简单的事情要重复去做,重复做的事情要用心去做,坚持下去,这样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大道至简,悟在天成。如此,“大道至简”便在哲学上被后人推崇,并认为真正的大道理一般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
“简”字从竹,朴实而无华,遂有质朴之意。《后汉书·魏霸传》:“和帝时为巨鹿太守,以简朴宽恕为政。”还有平易之义,《旧唐书·董晋传》:“晋谦恭简俭,每事因循多可,故乱兵粗安。”于是乎后来便有“简朴”一词的产生(这是一种同义复合的词,“简”与“朴”同义。)。
当然,“简”在后来的发展中还衍生了许许多多的涵义,也真地说明了,於汉字之中,其义不简。
有人说,我们的汉字复杂,曾是阻碍人们追求进步的障碍,一度欲废之而后快。当人们真正摸索到汉字自身规律时,才发现汉字的妙处,其超时空性便是一大功绩。
昔日人们一笔一刀地把汉字刻於“简牍”之上,历经岁月沧桑,这些“简册”上的汉字亦经岁月而流传至人们的心中,脑海里,“因为刻骨,所以铭心”。
更新说明:下个月开始,【每期一字】系列连续推送“地支”类的说解文章,准备做一个系列推送。还望诸君保持关注,谢谢!
简单是终极的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