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性格

本周书目:爱德华·格莱泽教授《城市的胜利》

置身每天生活在其中的城市,我们以为自己对所生活的城市早已了如指掌。殊不知,当局者迷,也许我们最熟悉的城市,与此同时,也是我们最陌生的地方。

爱德华的这本《城市的胜利》就是这样一本颠覆我三观和固有认知的关于城市的书。

书中的许多观点,让人耳目一新:

比如:城市贫民窟的存在未必是件坏事住在城里的人,而非生活在山林的人,才是真正的环保主义者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人道,就像人的静脉血管一样,其实却有着大大的作用

我们的城市规划者,总是天真的以为,作为普通市民的我们,可能更想要大广场、公园、绿地、宽阔的街道,可是真正的城市居民却对这些规划并不买账。因为好多公共设施市民使用的频率非常之低,除了好看,并没有起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目的,而且更多是当政者的一厢情愿,或者是政府官员屁股决定脑袋做出的政绩形象工程。

比如上海松江比较有名的网红有轨电车,成了很多外地人和网红打卡的景点之一。但对于松江本地人来说,却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

前期投资了100多亿,后来又追加了200多亿的松江有轨电车,本来是为了模仿欧洲或日本的城市交通,起到既方便市民出行又美化市容的目的,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首先,本来松江区作为上海的郊区在没有规划有轨电车之前,交通从来不堵,但自从有轨电车项目上马后,在本来并不宽阔的道路中间新增了电车专用车道,不但没有起到缓解交通压力的作用,反而从此松江也加入了道路最拥堵的片区之一。想起来真是可笑之极。

其次,由于规划设计不合理,站点设计不科学,上下车也极其不方便,遭致市民怨声载道,说是垃圾工程,添堵工程。松江的的士小哥们,一提及有轨电车,无不口诛笔伐、飞沫四溅,料想一万个草泥马早已在心中呼啸而过。

再则,作为松江的名片之一的网红有轨电车,投入了那么多钱,浪费了那么多民脂民膏,但使用效率却极其低下。从第一天投入运营到现在,由于线路单一,上座率极低,当地市民宁愿乘坐普通的公共汽车,也不愿自找麻烦乘坐有轨电车,因此一直是亏本运营,每年政府都要拿出好多钱补贴。真是跟“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城市,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已然是一个生态有机体。居住在其中的市民和城市相互形塑,相互影响,共同建构出城市今天的性格和气质。

比如北京,被称为“帝都”,上海,被称为“魔都”,哈尔滨,被称为“东方小巴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这就不得不提醒醒我们的当政者,尤其是城市规划者,一定要“以人为本”,科学合理、人性化的规划我们的城市,不要只要面子,不要里子,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要随意规划让我们的城市个性尽失,更不要给生活在其中的市民“添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