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悟、得道高人的多元思维模型,全浓缩在一个字!(深度)
1
开悟,得道高人的思维模型,全都浓缩在一个“道”字上,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他们的思想都是符合“道”的。
比如在写作方面开悟,得道的高人,他们的整体文章风格一定是抑扬顿挫,阴阳平衡,前后紧凑,上下衔接,左右调和。
像一些古人的经典书籍《资治通鉴》,《二十四史》,《史记》,包括毛主席的文章中也是符合道的,该批判的地方批判,教育批评,当然批判教育批评并不是目的,让他们修正才是,该赞扬,支持,认可的地方就表示肯定,鼓励,然后再通过归纳法与演绎法,把相对立的两个方面统一起来,让文章的整体,全局与各个局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这样的文章你读了后一定会有所收获,你就会自己去思考、分析,研究,你就会想为什么这个地方他要批判,教育批评呢?为什么这个地方他又表示赞同,肯定,鼓励,认可呢?这就会勾起你的想象力,好奇心,你就想要主动地去了解背后的原理到底是怎么样的?以及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过程是怎么样的?等等。
按照人性的弱点,只有那些能刺痛你内心,说到你心坎的东西,你才有可能长记性。
如果一个社会人与人之间只有阿谀奉承,为了利益相互讨好对方,相互吹捧,那这个社会就会大批生产一群装老好人的伪君子。
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中写到:在智力上,群体的表现远不如构成这一群体中的个人,我们总觉得群策群力是好事,那是因为群策群力建立在各种观点碰撞的基础上,如果群体内部趋同,人到了群体之中,智力反而会下降。
对一个团队来说,不同观点的碰撞有时候比达成共识更重要,在一个包容的环境中,群体成员畅所欲言,自然不会失去理性。和勒庞同时代的社会学家,塔尔德认为,群体内部有讨论,对话,形成有效的互动,那么这个群体就不会变得盲目冲动,此外适当引入外部的评价也有利于避免群体致力下降。
这就是为什么那些给你宣扬,圈子改变命运的人,吸引一大批乌合之众,他们加入很多圈子根本不是为了去学习的,而是想要在思考上偷懒,想走捷径的。
稍微静下心来读点经典,强大自己,在毛主席身上,你就知道了,在你没有本事之前,最好独善其身,否则你建立的所有关系,进入的所有圈子都是错的。
正所谓,今天脑门上流的汗,都是当年脑子进的水。
很多爽文,鸡汤,就是那些满篇给你打鸡血,看起来正能量的东西,就是为了符合乌合之众群体的人性需求和口味,大多数人都是为了过一下瘾,看前手舞足蹈,激动兴奋,看后大脑一片空白,内心空虚,这些人他们从来都不会去主动思考,更不要谈深度思考,于是让他们在各种安慰与满足中慢慢丧失思考能力,把信息当知识,把鸡汤当鸡肉,把知识当智慧,把情绪当理性。
2
不向规律低头,是人最大的愚蠢与损失。
人的一生永远离不开生活两个字,怎么理解生活呢?简而言之就是生下来,活下去,生下来,不需要你费太多的力,而活下去却是一个值得需要你研究的一门学问。
因为,苟活也是活,奋斗也是活,阴差阳错也是活。人活在世上就是要明白一些道理,而道理又分为变化的和不变的,变化的就是各种观点等,而不变的是事物本质与事物发展变化规律。
古人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也就是说社会生活中是有规律可循的,无论古今。
这世上事物的变化虽然是无穷无尽的,但各自都有自己的归宿,有的是阴,有的是阳,有柔弱,也有刚强的,有开放的,也有封闭的,有松弛的,势必也有紧张的。
第一:认清事物的根本,再行动。
家乡有句俗语,牵牛要牵牛鼻子。相信很多农村的孩子有所了解,一头很壮的水牛想要让它去耕田,就要刺穿它的鼻子系上鼻环,用绳子牵着它走。
这时牛鼻子就是关键根本所在,牛会因为疼而被迫或者主动往前走,由此可见一头牛太懒,你需要牵它的鼻子走。
你在做事的时候常常也有不知从何处下手的时候,其实每个事物都有各自的特点,性质,这就是所谓的突破口,你应该学会寻找这个突破口,把握事物关键,根本去解决问题与矛盾就会变得容易多了。
在人际交往中,你想要真正了解一个人,你要通过阴阳两方面去试探对方,其实说白了也就是利与害。
对于那些上进的人,我们应该聊一些奋进的事,而对那些做事消极,怨天尤人,总是惹事的人,我们就维持一个简单的关系进行交谈就可以。
也就是说你为人处事,要看对象是谁,更要把握这个人的心理,做到双方都满意。
第二:善于总结生活中的规律就可以事半功倍。
生活从来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要么是隐性的,要么是显性的,而很多时候大多数人因为忙碌而忽视生活规律,从而导致自己陷入烦恼的怪圈当中无法自拔。
但是如果你肯静下心来仔细琢磨,就会发现有迹可循。
一旦掌握了这些规律,不仅可以帮助你节省时间,还可以帮助你省下很多钱,提高生活与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生活质量,但是相反,不擅长总结规律,不仅达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很有可能无功而返。
毛主席曾说: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
没有人天生会带兵打仗,也没有人天生伟大,这些光鲜的背后都是总结经验,教训,与规律,然后按照规律办事。
秦末农民起义中,刘邦领兵攻破武关以后,长驱直入歼灭了秦朝的主要兵力,秦王迫不得已,只好捧着传国玉玺,开城投降,刘邦入咸阳城,进了秦宫,看到富丽堂皇,美女珍宝不计其数,顿时起了贪心,贪念,想全部留下自己的享受,武将樊哙极力劝阻,使刘邦很不高兴。
刘邦的谋臣张良对他说:只因秦王残暴不得人心,你才能得到今天的胜利,我们既然为天下除去了暴君,就该改变奢侈淫逸之风,提倡节俭风气,现在您刚入秦宫,就像秦王一样享乐,岂不等于助纣为虐?樊哙将军的话虽然说得有一点激烈,但是他总是为了您着想,所以还是希望你能接受樊将军的建议。
刘邦认为张良的话有道理,于是撤出咸阳,把军队驻扎在河上。张良劝说刘邦,指出了奢侈淫逸导致灭亡的教训,使刘邦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很多时候用一些别人的经验,自己总结规律,就能够不让自己重蹈覆辙或者走错路,一般情况下,借用历史人物和客观事件与事实去劝说别人,更能让别人突然惊醒,让别人更好的接受与信服你。
俗话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读史可以明智,这个“智”就是能让你看穿历史规律,总结规律,按规律办事。
第三:懂得利用规律,用80%的精力与时间去做那20%最主要的事。
当代人最大的一个硬伤就是缺乏时间商,这就导致很多人忙忙碌碌,但是碌碌无为。
忙字从字形上分析,可以得“心+亡”,也就是说虽然在手头做着事情,但是心早就不在这里了,在这种忙碌的程度上,每个人做的事情都是走心的,不是发自内心热爱的,因为一旦他们忙起来就注定顾不上心了,顾不上最重要的事情了,那当然所有的行为都是机械化低水平的重复进行。
李开复:如果你问我为什么永远精力充沛,永远有用不完的时间,工作,社交,生活,兴趣,什么都不落下,我想说是因为我能管理好自己的时间。
一个人能有多值钱就看他们对待时间的方式,很多人的成功和智商并没有多大的关系,但肯定和时间关系很大,浪费时间就等于浪费生命。
“统一”这个概念,说的就是在相同的时间内,合理地安排事情的先后顺序,掌握每件事情需要的时间,从而达到做事更优化。
世界是变化的,它不在我们的掌握之中,但命运却是自己的,改变是一种变通。
就像古人说:穷则变,变则通。
变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现在的环境,达到更好目标,不断优化,让自己处于饥饿,不饱满状态。
当然了,改变不是没有原则的改变,更不能因为改变而放弃原则,关键是审时度势,把握好规律。
3
自古以来,中国古代很多高人,包括老子写的《道德经》中所阐述的思想与智慧,至今为止还没有过时,依然被后人应用。
还有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圣人,孔子,伏羲,周文王姬昌共同创作的《周易》,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古代科技不发达,很多时候在条件艰苦不允许的情况下,但是这些人却可以观察到自然规律,通过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就可以预判未来,这些人是真的神啊。
而在现代,为什么很多人迷茫焦虑?也有很多人淡定从容?也有很多人说未来永远是未知的,谁也没有办法预判,其实,并非如此,那些淡定从容的人,他们都在古代高人的基础上求真悟道,发展与推演,发现事物本质与发展变化规律,你要做的人生规划,事业战略,都是要根据过去,现在的客观实际情况,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才能预知未来。
这个世界永远是在变化的,比如四季更替,福祸相依与转化、新陈代谢,新旧交替,时间流失等,唯一不变的就是变,这是变易;但是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事物本质就是永恒不变的,就是“第一性原理”中那个不变的“一”,这是不易。
在这里你需要注意,事物发展变化,其中分为事物发展表面,表象的变化,人能用肉眼看到的,称为物理变化,比如桌子从新的变为旧的,人由年轻水嫩的肌肤变到老年皮肤粗糙。以及和事物发展内部矛盾运动引起的变化。
而很多人焦虑,迷茫是因为他们把时间与精力放在了事物表面,外在的物理变化上,因此他们的思维方式总是想着未来什么是变化的?我应该怎么样做才能应对未来的变化?我现在做什么在未来是有前途的?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就是很多人的悲哀,一生看似忙碌,但终其一生都在瞎忙,碌碌无为。
他们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事物表面,外在变化的假象(阳,外在,表象,技巧),而看不到事物本质与内部(阴,内在,本质,规律)矛盾运动变化的规律,也就是不变的东西,而顶尖高手之所以面对任何矛盾与问题都从容淡定,是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总是从事物本质与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发展变化规律出发,专注于研究事物身上不变的东西,他们每抓到一件事物,都会从表象看本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入直达事物本质,总结规律,所以,他们能一次性从问题的底层逻辑,问题的根本,对问题与矛盾进行斩草除根,第一次碰到这样的问题情有可原,那么就花费一次专注投入,让这些问题不在出现第二次,或出现的次数更少,即使出现,也能很快在最短时间内,高效解决它们。
而大多数人面对一件事物发展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他们总是在事物表面做文章,治标不治本,就像那些很多在地里除草的农民一样,为了节省力气,偷懒,在地里除草,用锄头只把草叶除掉,看上去地里表面很干净,结果过几天下了一场雨后,回地里一看,满地又长满了草,所以,他们每天很忙碌,在地里干活除草,今天除完过几天又长出来,又除完,又长出来,这样是草永远在变化,除不完,还把自己忙的满头大汗。
再拿写作来说,很多人不就觉得是写作吗?只要能说就能写,他们以为写日记,记流水账,想到哪里记到哪里,觉得写的数量多了,自然写作能力就提高了,这是对写作最大的误解,因为写的那些都不成系统,是碎片化的,凌乱的,看起来只是表面数量增加了,其实没有任何价值,等自己老了拿给自己回忆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想要产生价值是很难的。
量变不一定引起质变,事物发展变化外在,表面上低质量的量变表面看起来很勤奋,但是不好意思,即使你数量堆砌得再多,也不会引起高质量的质变。
没有元认知坐标系统,一切深度思考都是扯淡;没有深度思考,一切努力都是扯淡。
记得啊,只有抓住事物内部矛盾运动发展变化上高质量的量变才能引起高质量的质变。
所以,那些以为事物发展过程中,只要有量变就能引起质变的人,就是在外在,表面,假象上做文章的人,永远不会再往前深度思考一步,或几步,想想你的量变是否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发展上高质量的量变,还只是外在,表面上低质量的量变在不断低水平重复而已。
顶尖高手都是把时间与精力放在事物本质与事物内部的发展矛盾运动规律上,也就是专注在未来事物发展不变的东西上,他们更多深度思考的是未来事物发展过程中什么是不变的,那个不变的“一”是什么?事物本质与内部矛盾运动发展变化规律是永恒不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与变化,都不可能偏离它们的本质与内部矛盾运动规律,因此,他们让自己在不确定的未来寻找确定,而大多数人恰恰与之相反,他们在确定的,稳定的世界寻找不确定,变化的东西,也因此他们一直在内耗,内卷,迷茫,焦虑中度过。
最后,顶尖高手还有一项本领,那就是简易,是“化繁为简”的能力。他们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抓住主要矛盾,抓要领,抓要事并加以解决,这也是一种高维智慧,被称为智慧之魂。
4
顶尖高手都在用的一个思维模型,全浓缩在一个字,这个字就是“道”。
什么是道呢?一阴一阳之谓道。所谓的“道”其实就是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事物内部矛盾运动、阴阳(对立)变化过程中相互依存,与在一定条件作用下相互依存、联系、转化(统一)形成与布局的规律,统称为自然,社会对立统一规律。
只要你能一眼看透事物本质与发现并掌握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对立统一规律,你就“得道”了,成为得道高人,引起事物真正发展的实质上不是外在的,表面的外因,而是内在事物矛盾运动,相互依存,对立与转化的变化过程中的内因。
如果你能参透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内部的原因与规律,你就成佛了,开悟了,佛畏因果,是因为佛能透过表象(阳)看到事物本质,抓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内因,总结内部矛盾运动以及矛盾相互转化,统一的规律(阴)。
由此,像我上面提到的表象与本质,福与祸,内在与外在,新与旧,繁与简,上与下,好与坏,左与右,大与小,强与弱,动与静,卑(自卑)与(高傲)亢,谦与满,正与反,阳刚与阴柔,矛与盾,男与女等都是一阴一阳(对立),相互对立,而且这一阴一阳的对立不是绝对的,永远对立的,还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联系、转化(统一),使之达到一个平衡状态。
我就拿其中好事与坏事来举例,人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事物也不可能总是停滞在困顿期,人既要处泰思危,也要居危思安,在安全时也要考虑可能存在的问题与危险或者将要发生的危险与问题,永远保持清醒,不迷失自己,不骄傲自满;在你遇到困境,危险时,也不要悲观,你就要思考危机背后的机遇在哪,如何破局?总要保持希望,永远看到光明。
天地之道,要刚(阳)柔(阴)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就导致萎靡不振,太刚则容易导致折断,刚并不是说要高傲,只是矫正放下傲气,储蓄力量,厚积薄发,使弱变强;柔也并不是自卑,弱小,而是在强的方面谦让而已。
做事方面要争取,尽职尽责做到最好,争名夺利就应当谦让;开创家业,应当奋发进取;守成安乐,则应当谦逊平和;出门与人接触,应答,应该努力表现,回家与妻儿见面享受天伦之乐,就要悠闲舒缓;如果一个人一方面想建功立业,另一方面还希望拥有崇高声望与名声,一方面想求发财,暴富,另一方面还极尽奢华,内图享受,这是盈满的征兆,如果这个人还没有一丝谦虚退让的想法与行动,那必然不会长久,还可能带来灾祸。
同治九年五月(1870),曾国藩做了一副对联: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
这幅对联集中反映了他精神世界的两重性,一方面战战兢兢,一方面坦坦荡荡;一方面悲观主义,一方面乐观主义。他的悲观(危险)是对乐观(机遇)的悲观,他的乐观是对悲观的乐观,这使他能生不忘死,居安思危,居危思安,也使他能辱中求荣,挫时思奋。
这种逆来顺受,曾国藩称为“悔字诀”与“硬字诀”,也是一悔一硬,柔中显刚,可进可退,亦行亦藏,正是这种符合“道”的思想,使他自由地游刃有余在天地间。
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也就是阴与阳,其中每一对对立的一方或另一方又会产生分化,相互联系,转化(统一)与引起多方面的变化,因此,普通的人思考总是呈线性的,单一的,单一维度的,而高手思考总是呈网状的,是多方面,多维度去考虑的,他们俯视会站在事物发展变化的全局看事物各个局部的发展,这叫大处着眼;相反,也会站在事物发展变化的各个局部,仰视事物发展变化的全局,全貌,以终为始,抓关键环节,要素,注重细节,这叫小处着手。
5
中国古代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你能理解“道”,即阴阳统一法则,你就能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了。
可以看出,毛主席在《矛盾论》中提到的对立统一规律就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毛主席进行了创新,它把相互对立的双方叫矛与盾,而《周易》中叫阴阳而已。
毛主席在《矛盾论》中提到: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又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因此,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不得不涉及广泛的方面,不得不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我们就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辩证法。
关于这个我之前写过几篇关于《矛盾论》的文章,可以去温故而知新一下哈,当然你也可以去看毛主席写的原著。
在《周易》的泰卦一节专门讲事物发展内部矛盾运动变化的辩证法思想的,中国传统思想注重对立面的相互转化。以后的历代思想家不断谈到这方面的问题,将这方面的思想不断深化光大,其中一位最突出的代表就是老子。
对立面的相互转化,核心就是一个彼此沟通,相互联系、转移,转化的问题。比如天与地、自然与人类、国家与国家、一群人同另一群人、老板与员工、丈夫与妻子,都存在相互联系和沟通的问题。
中国人讲究“家国万事兴”,通则畅,畅则和,和则万物兴旺繁盛,有对立、竞争是好事,但是有一点原则就是和而不同。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了相互沟通与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古人谈论对立面转化的立足点在“统一”,他们更看重的是双方的相互转化,依存,联系,也叫平衡发展。
转化过程就是一个运动和变化的过程,这表明他们是用动态的眼光与认知来看待万事万物的存在,其中既有真实生活的切身体悟,感悟,也有理性抽象的思辨 ,比如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应该说是相当深刻。
我们现在更进一步认识到,对立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比如由量变到质变, 前面已经讲过,而我们始终不应忘记的是古人早在阐明了的一个道理:万物顺遂和畅就是泰,国泰民安。
当你悟透了中国人所讲的“道”,你就彻底参悟了,希望对你有帮助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