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顺》艺文春秋 文学青年的良师益友 2020年第81期(总564期)

文学青年的良师益友

——在《一个人的安顺》再版发行式

暨读书分享会上的发言

潘玉陶

各位老师,各位文友,大家好! 

刚才听了各位对《一个人的安顺》的精彩发言,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我读了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它让我回眸了小城安顺四十年代的旧貌,仿佛听到了那个时代安顺街巷嘈杂的声音,看到了光怪陆离的市景光影。这本书彰显时代氛围,再现历史浓厚的气息。

联想当下那些讲述民国时代的、抗日战争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影视作品,其主观臆造、公式化形式化概念化脸谱化、胡编滥造的创作理念和手法真叫人恶心。

作者在活动现场发言

《一个人的安顺》尤其让我感觉亲切的是书中写到的有些故去的人物和消逝的风景,让我读后勾起五味杂陈的回忆!

书中所写的“海马公爷”,我是见过的,人长得精瘦,披长发,满面和气,他对站于家门前的“扁担龙”(挑夫)特别好,下雨时总是要他们进家避雨。50年代中期他的儿子就在南大街东面街口开了个修钟表的铺子,他自己在铺子前摆了个放着古钱铜器旧瓷器之类的小摊子。他的一位孙女与我是小学的同班同学,名叫郭琪志。

《郑四爷》一文中,天顺园酒席馆的老板、安顺名厨郑干臣公,因其仙世时我尚年幼,对他没有印象,但老人的老伴我至今还记得,我们都叫她“郑四太”,瘦高个,脚小小的,逝前的一段时间偶尔上街都是坐轮椅由儿孙推出,我还熟悉他的一位女儿和三儿子、四儿子。50年代末因其家宅地被征用,政府拆原旧房的材料到图书路“小井巷”处我家老宅旁的一块空地上搭建而居。她家有一外孙与我同姓,名影。和我是小学、初中时的同学,那时我们几乎每天同上学共归家。

《生意人》中的“孙启延伯伯”,与我祖父是商场上的朋友,我称老人家为“公”。

孙启延先生及家人 图片来源《镜像安顺》

还有被称为安顺顶尖级的国文教员“龙虎豹”中的“居虎位”的吴晓耕先生,先生仙逝时的居所与我家老屋一墙之隔,他家原住在西大街口,也是房地被征后政府拆其家旧房材料搭建于此处。

《女先生们》中的胡坚老师,63年在安顺三中上过我一年的生物课,她运用的是典型的启发式教学,把枯燥无味的生物课上得有声有色,引得同学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胡坚老师 图片来源《镜像安顺》

…………

戴明贤老师和我都属猪,他诞于乙亥年(1935),我出生于丁亥年(1947)。虽然我们只相差十二岁,但我应称他为长辈,因为他父亲戴子儒公和我的祖父潘海明公是商界的朋友,40年代子儒公是安顺县商会会长。而我的祖父是山货行业公会的,该公会属商会组织。我祖父是山货业最大的老板。当年两位老人常打交道,祖父置物业的事还得过子儒公等长辈的帮助,其中还有一些故事可摆,为了不冲淡本次会议主题,不赘。以后伺机再述!

80年代初,戴老师就是我们安顺这批文学青年的文学长辈。那个年代,是文艺复苏春天到来之际,之前的十年动乱中除了八个样板戏、一本“金光大道”小说和几部战争电影外,没有什么文艺创作,当“四人帮”一伙害人虫该死的死了,该抓的被抓了之后,安顺有了本《安顺文艺》文学内刊,以后又有了《安顺晚报》和《安顺日报》文艺副刊,于是安顺的文学青年有了近距离的投稿、发表文章的平台。当时,戴老师在贵阳工作,但他时时盯着安顺的这两报一刊、时时关注着发表作品的作者。当时安顺“文坛”的“掌坛人”是周青明先生,青明先生配合着戴老师为发现、培养安顺年轻人费煞苦心!

1983年,普定的文学青年蒙萌写了篇《小阁楼》被他发现后,连同另一篇小说得他一并推荐给《山花》杂志同期发表。以后,蒙萌的创作一发不可收拾,作品得合集入省文联编的“出头鸟”丛事中出版发行,书名叫《高原奇事》。须知,同本杂志同期刊登同一作者两篇作品的个例是非常罕见的。

还有关岭的罗吉万,本城的王念玉、王惠明姊妹俩,皆得到戴老师的关照和培养,使他们在文学和书法有所成就和造诣,罗吉万还被省文联调去,曾担任贵州省作协副主席等职。

那些时候,我因是在一家集体所有制的工厂上班,与文化部门接触不多。虽然知道戴老师,但很多年来没有机会与他谋面,但我知道他对我是关注的。

戴明贤先生签名售书活动现场 唐琪 摄

我1964年初中毕业,因家庭出身成份高而未能升入高中,虽打烂仗多年,但一直爱读书还痴心妄想地作着当作家的梦,我从心底崇拜着打烂仗出身的美国作家杰克·伦敦、俄罗斯的高尔基以及写《南行记》的中国作家艾芜先生。

1983年,《安顺文艺》编了期散文专刊,我以安顺西秀山白塔为题材,写了篇《白塔》的散文投去,得以发表。后周青明先生告知我说戴老师对这篇散文的评价很高,这种鼓励让我对文学创作的向往产生了自信心。但自已习文学搞创作该走哪条路呢?我不断变换着题材和体裁写了些文章,还有诗歌,但总觉不满意,有的底稿被一火焚之。后来读过了戴老师的《残荷》及《戴明贤小说散文选》两本书,又读了他陆续发表在《安顺晚报》副刊上的《石城浮世绘》一篇篇文章后,悟出了一个道理:但凡好作家,都是首先写好了自己乡梓的人和事,景和物。沈崇文写湘西、孙犁写白洋淀、冯骥才写天津卫、贾平凹就是写商州一带的故事。

戴明贤先生售书活动现场  张厚林 摄

于是,我就以1947年在我家发生的一件事写了篇《警察扮匪抢我家》的记实散文登在了安顺的《黔风》杂志。之后,任主编的区文联主席姚晓英告诉我说,戴老师表扬了这篇文章。听了这话后,我将此文投至《龙门阵》杂志,得登出。

因为祖父拥有过马帮,时常与我讲马帮的故事,讲得最多的是今轿子山镇大山村带有长短快枪的“大山帮”,于是我萌生了写“大山帮”的想法,但迟迟未动笔。当我读了戴老师的《马帮过街》后,下决心写出了《威名西南大山帮》的纪实散文,此文在安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此文在写作过程中,我去采访了当年大山帮的几位老人)。以后这篇文章在多种报刊登出。2018年底,有影视文化公司到安顺来拍摄抗战题材,名为《二战钢桥》的电影,剧中有关于屯堡文化和马帮文化的内容。故市委宣传部有关领导叫我去给剧组当顾问,我将《威名西南大山帮》文章带去,让剧组人员知道了什么叫马帮,让导演知道了安顺这支特殊的武装马帮的传奇。前几年,我看过两部有关贵州的电视剧,两剧中皆有马帮,但其中的两支马帮都成了绿林好汉。其实,绿林和马帮是互相对立的两个团体!有文字记载,清朝至民国以来,贵州的绿林土匪拦路打劫的对象多是马帮运输的商家货物。

戴明贤先生签名售书活动现场 唐琪 摄

读戴老师的文章让我选择了写乡土题材的创作方向,并时有散文发表。

2008年,西秀区文联姚晓英主席要我写点有关乡土的文章,无论长篇短篇,能写出来她设法找钱来出版。我问具体咋写呢?她说,学戴老师,写市井文章,并说我生于城市长于城市,适合写市井文学作品。

学戴老师?我琢磨了!我哪有戴老师那样深厚的文字功底哟?于是反复思考后选择了写市井小说的创作之路。

80年代以来,人们总结研究孙犁、汪曾祺等老作家的小说后,将之称为“新笔记体小说”,这种小说新文体随之影响了如冯骥才、阿城、贾平凹、何立伟等中青年作家。而他们的作品正是我喜欢阅读的,这种小说也可以当着散文阅读。

得到姚主席“出资出版”的许诺后,我停下了已经写了4万多字的长篇小说,开始琢磨着写“新笔记体小说”了。之所以这样选择,我是想以小说的手法编些故事吸引读者,以补充文字功底之不足。

刚写了四个短篇,我试着投稿于《贵州作家》。让我打了鸡血般兴奋的是编辑与我通电话时说“我想不到贵州会有你这样的作家”。通话不久,文章登出。不过,编辑是将之放在散文栏作头条刊出。

写得些“新笔记体小说”后,姚主席催稿了,说要编一套《黔中文影》丛书,时间紧,要我赶紧交稿。于是,我选了些曾经发表过的散文小说一并合集,得丁武光兄编辑,取名为《安顺世像录》交了上去,经反复审校至2010年5月正式出版发行。

戴明贤先生签名售书活动现场 唐琪 摄

这套丛书共有22本,其中戴老师有一本《石城引》。

因为这套丛书的发行,所有作者齐聚,我首次与戴老师见面并聆听了他的教诲。以后,有一次相聚时他对我说,如果得到好的题材,以写纪实为要,不要将之写成小说。

2015年,因为得到西秀区委宣传部专项出版资金赞助,我又出了本《安顺故事》。

总而言之,从改革开放文化复兴以来,戴明贤老师对安顺的文化艺术、文学事业的繁荣无时不在关注着!步入耄耋,依然为安顺文化出谋划策、笔耕不辍!真让我们这些拖沓懒散的后辈们汗颜!

安顺文艺界的朋友们,尤其是青年朋友们,要以戴明贤老师作学习榜样,冲出安顺、冲出贵州,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

· 作者简介

潘玉陶:号美石,安顺知名文化学者、作家,于地方历史、民俗均有研究,出版《安顺世像录》《安顺故事》散文与小说集。

2020年10月


值班编辑:武贵琼

电子排版:王敏茶

您的转发将传播、弘扬安顺文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