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文化”,造就了清代玉器的“身价”?
玉石从古时的作为一种工具,发展到成为祭祀、王权的象征,继而成为人的品质的代表而进入人们的日常佩戴收藏之物,可以说承载了中华5000的悠久文化历史,它是精神.政治.文化.礼仪.财富的代表。
受沁但没有钙化的清代玉器,用灯光打过,都是通透的。沁色部分斑驳,变化丰富,没有沁色的地方都会呈现肉红色,这是由于长期在土壤中受显色杂质的影响所致。人工作色厚重的部分不透光,变化死板,无沁部分呈现玉本色。
玉器因其细密的质地,温润柔和的外表,加上艺匠的精工巧雕,令古时无论帝王官宦,或是文人士大夫都为之爱不释手,佩玉之风大为盛行,成为当时普遍认同的高雅审美。此次华艺国际《余香集—古董珍玩》专场,即将呈献十件品质工艺上乘的珍贵玉器。
清代玉器的繁荣始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即清军平定淮、回之乱,在新疆地区行使统治权之后。新疆回部每年春秋两季贡玉共4000斤,从 此,内廷玉有了充足的玉料,苏州、北京、江宁、扬州等地的制玉作坊也从私贩手中获得了一批和田美玉,乾隆帝弘历对此取姑息态度,听其自便,不加追究。不 过,此后的清代玉器艺术道路也并非笔直。从乾隆御制诗文可以了解,弘历对清代玉器的繁荣作出了贡献,集中地表现在他端正俗样、纠正“玉厄”、崇尚师古、提 倡画意及推广痕玉几方面,他不仅对内廷玉瓮、山子等大型玉件亲自决策,对某些细节也多有指示,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大山子的全部碾造过程都体现了他对玉器 的酷爱及对宫廷玉器的关心。
清代玉器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一是从顺治到雍正时期,为早期,这一阶段战乱频频,玉器行业也处于萧条状态,可以说是一个过渡期,其特点是玉器品种和数量较少,也没有新的发展和特色;二是从乾隆至嘉庆时期,为中期,这一阶段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加上乾隆皇帝对玉器的情有独钟,促进了玉器行业的蓬勃发展,可以说是鼎盛期,其特点是玉器在品种数量和制作工艺上都较以往有超越性的突破;三是从道光至宣统时期,为晚期,这一阶段战端又起,内忧外患,玉料来源受阻,玉器行业萎靡不振,可以说是衰落期,其特点是宫廷制玉有所衰退,但民间市场仍较为活跃。
清代玉器是我国古代玉器艺术发展史上的最 后一个高峰,它汇集前代工艺之大成,在发扬我国悠久的玉雕技艺的基础上,生产出各种品类的器物,其用途之广、雕塑之精、设计之妙、数量之巨,是历朝玉器所无法比拟的。
清代玉器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它在继承我国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一脉相承的玉雕技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首先是为了统治者的需要,对历朝都有制作的上古礼器在器型、纹饰上加以丰富和完善,从而达到帝王在封禅、郊祀等一系列重大典礼上的使用要求。其次,乾隆皇帝曾大力倡导将古代的玉、铜质礼器作为新制玉器在造型、纹饰上参考的蓝本,以反对当时广泛流行的那些纹饰甜俗、以繁琐工艺来吸引人们眼光的“新样”玉器。此类由宫廷玉工制作的玉器,主要目的是对历史上辉煌时代的缅怀,并彰显出统治者的品德,故多在器物上落有乾隆本朝的款识。有学者认为如圭、璧等原属玉礼器造型的玉器,多加琢“乾隆年制”或“大清乾隆年制”款,只有极少个例加琢“乾隆仿古”款;但如鼎、簋等原属铜礼器造型的玉器,则多加琢“乾隆仿古”或“大清乾隆仿古”款。仿古玉除了以上两类外,尚可见有在“慕古”等传统审美观念影响下制作或将古玉改制而成的各式玉器,如蚩尤环、韘形佩以及被加琢御制诗文的古玉圭等。而另一种始自晚明并延续至今并以营利为目的,刻意致残作沁以企图混乱制作年代,试图鱼目混珠的玉器,被称为伪古玉。伪古玉同仿古玉最 大不同,乃是其制作主要目的在于牟利,既是牟利,其成本必然降至最 低。故笔者认为,多数伪古玉在质地、工艺、尺寸等关乎制作成本诸多方面上,无法与仿古玉及古玉真品相比。例如,为尽量减少生产投入,伪古玉要尽可能选用边皮次等玉料;为能达到既要古朴又掩饰质地瑕疵效果,伪古玉需作出沁色来;而为节省工时,其工必粗。故清代绝大多数伪古玉作品还是可从形制、纹饰等方面,被鉴别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