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血药的简单归纳
凡能补血,主要用以治疗血虚证的药物,称为补血药。
血虚的基本症状是:面色萎黄,嘴唇及指甲苍白,头晕眼花,心慌心悸,及妇女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甚至经闭等。凡呈现上述症状者,都可用补血药来治疗。
血虚与阴虚关系十分密切,血虚往往导致阴虚,如血虚兼阴虚者,补血药当与补阴药同用。在补血药中,部分补血药有补阴功效,可以作为补阴药使用。补血药又常与补气药同用,因“气能生血”,可以增强补血的疗效。
补血药性质多粘腻,妨碍消化,故凡湿浊中阻,脘腹胀满,食少便溏者,不宜应用;脾胃虚弱者,当配伍健脾助消化药同用,以免影响食欲。
补血药大多甘温质润,主入心、肝经。具有补血的功效,主治血虚证,症见面色苍白或萎黄,唇爪苍白,眩晕耳鸣,心悸怔忡,失眠健忘,或月经愆期,量少色淡,甚则闭经,舌淡脉细等。有的兼能滋养肝肾,也可用治肝肾精血亏虚所致的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须发早白等。使用补血药常配伍补气药,即所谓“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补血药多滋腻黏滞,故脾虚湿阻,气滞食少者慎用。必要时,可配伍化湿、行气、消食药,以助运化。
当 归 《神农本草经》
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
有浓郁的香气,味甘、辛、微苦。以质柔、切面黄白色、气香浓郁者为佳。
生用或酒炙用。
【药性】甘、辛,温。归肝、心、脾经。
【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应用】
1.血虚萎黄,眩晕心悸:甘温质润,长于补血,为补血之圣药。
2.血虚、血瘀之月经不调,经闭痛经:既善补血,又能活血,“诚为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因长于活血行滞止痛,故为妇科补血活血、调经止痛之要药,又因其性温,故血虚、血瘀有寒者用之尤为适宜。
3.虚寒腹痛,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辛行温通,为活血行瘀之良药。
4.血虚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煎服,6~12g。生当归质润,长于补血,调经,润肠通便,常用于血虚证、血虚便秘、痈疽疮疡等。酒当归功善活血调经,常用于血瘀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等。又传统认为,当归身偏于补血,当归头偏于止血,当归尾偏于活血,全当归偏于和血(补血活血)。
【使用注意】湿盛中满、大便溏泻者忌服。
熟地黄 《本草拾遗》
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干燥块根,经炮制加工品制成。
气微,味甜。以块肥大、断面乌黑色、味甜者为佳。
【药性】甘,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应用】
1.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甘温质润,补阴益精以生血,“大补血虚不足”(《珍珠囊》),为治疗血虚证之要药。
2.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入肝肾善于滋补阴血,为治疗肝肾阴虚证之要药。古人谓其“大补五脏真阴”,“大补真水”。
3.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用法用量】煎服,9~15g。
【使用注意】本品性质黏腻,有碍消化,凡气滞痰多,湿盛中满、食少便溏者忌服。若重用久服,宜与陈皮、砂仁等同用,以免滋腻碍胃。
【鉴别用药】鲜地黄、生地黄与熟地黄三药均能养阴生津,治疗阴虚津亏诸证。不同之处在于,鲜地黄甘苦大寒,滋阴之力虽弱,但滋腻性较小,长于清热凉血,生津止渴,多用治血热阴亏属热邪较盛者;生地黄甘寒质润,清热凉血之力稍逊于鲜地黄,但养阴生津之力强于鲜地黄,滋腻性亦较小,长于治疗热入营血、热病伤阴、阴虚发热诸证,滋阴力不及熟地黄;熟地黄甘微温,滋腻性大,入肝肾而功专补血滋阴,填精益髓,长于治疗血虚证及肝肾亏虚证。
白 芍 《神农本草经》
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
气微,味微苦、酸。以质坚实、类白色、粉性足者为佳。
生用、清炒用或酒炙用。
【药性】苦、酸,微寒。归肝、脾经。
【功效】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应用】
1.血虚萎黄,月经不调,崩漏:主入肝经,偏益肝之阴血。
2.自汗,盗汗
3.胁肋脘腹疼痛,四肢挛急疼痛
4.肝阳上亢,头痛眩晕:养血敛阴、平抑肝阳,为治肝阳上亢之常用药
【用法用量】煎服,6~15g。平抑肝阳、敛阴止汗多生用,养血调经、柔肝止痛多炒用或酒炒用。
【使用注意】不宜与藜芦同用。阳衰虚寒之证不宜使用。
【鉴别用药】白芍与赤芍在《神农本草经》中不分,通称芍药,唐末宋初,始将二者区分。两者性均微寒,但前人谓“白补赤泻,白收赤散”,一语而道破二者的主要区别。一般认为,在功效方面,白芍长于养血调经,敛阴止汗,平抑肝阳;赤芍则长于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清泄肝火。在应用方面,白芍主治阴血亏虚,肝阳偏亢诸证;赤芍主治血热、血瘀、肝火所致诸证。又白芍、赤芍皆能止痛,均可用治疼痛。但白芍长于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主治肝阴不足,血虚肝旺,肝气不舒所致的胁肋疼痛、脘腹四肢拘挛作痛;而赤芍则长于活血祛瘀止痛,主治血滞诸痛,因能清热凉血,故血热瘀滞者尤为适宜。
阿 胶 《神农本草经》
马科动物驴的干燥皮或鲜皮经煎煮、浓缩制成的固体胶。
气微,味微甘。以乌黑、断面光亮、质脆、味甘者为佳。
捣成碎块用,或取阿胶,烘软,切成1cm左右的丁, 照烫法用蛤粉或蒲黄烫至成阿胶珠用。
【药性】甘,平。归肺、肝、肾经。
【功效】补血,止血,滋阴润燥。
【应用】
1.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肌痿无力:为血肉有情之品,甘温质润,为补血要药。多用治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肌痿无力等症,尤善治出血而致血虚者。
2.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妊娠胎漏:味甘质黏,止血作用好,为止血要药。常用治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妊娠胎漏,对于出血而兼阴虚、血虚者尤为适宜
3.热病伤阴、心烦不眠,虚风内动、手足瘛疭:养阴以滋肾水,阴液亏虚诸证常用
4.肺燥咳嗽,劳嗽咳血
【用法用量】煎服,3~9g,烊化兑服。润肺宜蛤粉炒,止血宜蒲黄炒。
【使用注意】本品性质黏腻,有碍消化,故脾胃虚弱者慎用。
何首乌 《日华子本草》
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干燥块根。秋、冬二季叶枯萎时采挖,削去两端,洗净,个大的切成块,干燥,切厚片或块,称生何首乌。取生何首乌片或块,照炖法用黑豆汁拌匀,置非铁质的适宜容器内,炖至汁液吸尽;或照蒸法清蒸或用黑豆汁拌匀后蒸,蒸至内外均呈棕褐色,晒至半干,切片,干燥,称制何首乌。
生何首乌气微,味微苦而甘涩,以切面有云锦状花纹、粉性足者为佳;制何首乌气微,味微甘而苦涩,以质坚硬,断面角质样,棕褐色或黑色者为佳。
【药性】苦、甘、涩,微温。归肝、心、肾经。
【功效】制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化浊降脂。生何首乌:解毒,消痈,截疟,润肠通便。
【应用】
1.血虚萎黄,眩晕耳鸣,须发早白,腰膝酸软,肢体麻木,崩漏带下:制何首乌功善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兼能收敛,不寒,不燥,不腻,为滋补良药。
2.高脂血症
3.疮痈,瘰疬,风疹瘙痒:生何首乌有解毒消痈散结之功。
4.久疟体虚:生何首乌有截疟之功。
5.肠燥便秘:生何首乌有润肠通便之效。
【用法用量】煎服,制何首乌6~12g,生何首乌3~6g。
【使用注意】本品制用偏于补益,且兼收敛之性,湿痰壅盛者忌用;生用滑肠通便,大便溏泄者忌用。何首乌可能有引起肝损伤的风险,故不宜长期、大量服用。
龙眼肉 《神农本草经》
无患子科植物龙眼的假种皮。
气微香,味甜。以肉厚、片大、色棕黄、味甜者为佳。
生用。
【药性】甘,温。归心、脾经。
【功效】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应用】气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血虚萎黄:能补心脾、益气血、安神,既不滋腻,又不壅滞,为滋补良药。
【用法用量】煎服,9~15g。
【使用注意】湿盛中满及有停饮、痰、火者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