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诗经》源头,曾流放多位帝王,唐中宗李显留下一物,如今名扬四海
在古代封建王朝统治时期,房陵由于山林四塞、地势险固,成为重要流放地之一。且由于房陵距各朝都城(长安、洛阳、汴梁等)相对较近,此处一度是权贵阶级的“专属”流放地。
据统计,先秦至明清以来,先后有20多位帝王皇亲被流放至房陵。例如,战国末期赵国为秦国所灭,赵王即被流放到房陵。唐嗣圣元年,唐中宗李显被母亲武则天流放到房陵。
不过,与历史上众多流放者不同,李显是以庐陵王身份被亲生母亲流放的。因此,其在房陵的物质生活是相对舒适的。他到房陵时,所随人员除家眷外,还有近臣、侍从等共300多人。其后,武则天称帝,出于稳定朝政的需要,她决定秘密召回已被流放十多年的李显。
当时,为低调避祸,李显轻车简从,只有家人随行,保密程度到了宰相狄仁杰在宫中见到他时也大吃一惊的地步。而那些因为保密而不能跟随李显返京的近臣侍从,则多数留在了房陵。他们其中不乏能工巧匠、文人墨客,因而一度促进了房陵的社会发展。
也许,对流放至房县的皇亲贵胄而言,流放岁月构成了他们人生中一段特殊回忆。不过,对于房县而言,流放者的出现,一定程度上给当地人生活带来改变,也促进了房县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
例如,如今的房县就盛产一种特产——黄酒。相传,李显被贬为庐陵王后,将宫廷酿酒秘方带到了房陵。后来,工匠在制酒时又加入房陵本地植物、糯米和井水,酿出了甘甜、醇香的米酒。此酒性温和、口感好,有活血养颜之效,因而备受饮者青睐。千百年来,房县“交了九月九,家家户户做黄酒”的民俗绵延流传不息。据《房县志》记载:“房县人皆爱喝黄酒,一人喝十几碗不算稀奇。大多喝酒后皆不食饭,有至晚喝到天明者。”
近年来,房县政府更是精心打造了“中国黄酒民俗文化第一村”。家家酿酒,户户卖酒,酒缸饱满,酒旗飞扬,真是应和了杜牧的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