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迦百农》:贫穷究竟是谁的罪过?
一年一度的奥斯卡奖已经过去,但最佳外语片提名名单中一部名为《迦百农》的黎巴嫩电影却让我难以忘记。虽然它最终未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但它获得了去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在烂番茄网站上有89%新鲜度和91%爆米花指数,在IMDb网站上有8.4分,豆瓣电影上有8.5分。除了烂番茄新鲜度之外,其他的指数和分数都高于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罗马》。可见,《迦百农》的影响力还是蛮大的。有外国记者报道,这部电影让她哭掉整整一包纸巾。
那么这部《迦百农》究竟是怎样一部影片?凭什么能获得戛纳电影节和奥斯卡电影奖的青睐?凭什么获得众多电影网站的高分点赞?须知,多年来中国电影连奥斯卡的边都摸不到!
影片从黎巴嫩一个小城镇里的法庭开始。12岁的男孩扎因因为持刀伤人被判入狱,他起诉自己的父母应对此负责。影片随即回溯事情的经过。扎因和他全家都是非法移民,没有合法身份,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因为11岁的妹妹萨哈被父亲卖给别人,扎因一怒之下离家出走。在游乐场碰上了埃塞俄比亚非法移民泰格丝,便寄住在她极其简陋的破房子里,看管她还不会走路的孩子尤纳斯。不料,泰格丝被移民局抓走,百般无奈的扎因只好将尤纳斯卖给了人贩子,回到自己家。听到妹妹萨哈死去的消息,怒不可遏的扎因抓起刀冲出了家门。
这是一个非常悲惨的故事,真实反映了如今几乎遍布世界的非法移民的惨不忍睹的生活状况。看电影的时候,我的脑子里不由得浮现出我们那个年代家喻户晓的一句名言“世界上还有四分之三(还是三分之二?)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虽然过去了几十年,这句话却一点也没有过时,一点也不夸张。如电影中那样的生活,用“水深火热”来形容恰如其分。看到无人机拍摄的棚户区全景,看到穷人的孩子一个一个摞在一起睡觉,看到用废塑料板和破石头搭成小棚子的家,看到满地横流的污水和一个接一个出生的孩子,衣食无忧的西方人感到震惊,哭掉整整一包纸巾,实在很正常。连我也惊愕莫名:经常在电视里看到黎巴嫩的战乱,没想到即便和平了,黎巴嫩人民也过着这样不可设想的悲苦生活!
不过,仅仅比惨,恐怕不会有多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于是,黎巴嫩导演纳迪·拉巴基找到了一个“替罪羊”:无节制的生育。影片最后,男孩扎因在监狱里接受电视台记者电话采访时,说了一段点题之语:“我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我只记得暴力、侮辱和殴打,链子、管子和皮带。我听过的最温柔的话是‘滚,婊子养的!’‘滚,你这垃圾!’生活是一堆狗屎,不比我的鞋子更值钱。我住在这里的地狱。我像一堆腐烂的肉。我以为我们能做好人,被所有人爱,但上帝不希望我们这样。他宁愿我们做洗碗工。”
是的,穷人的无节制生育确实加剧了生活的贫困,但是不生就能改变现状么?显然是不可能的。恰好,前几天刚看了美国人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把造成世界各大陆严重贫富差距的原因归结为“民族环境的差异而非生物学上的差异”。为此,我和朋友们在“读书岛”沙龙进行了热烈争论,认为财富和权力的分配造成的贫富差距有着非常复杂和深刻的原因,既有民族环境差异的原因,也有种族文化的原因,更有殖民、侵略、掠夺等人为因素的原因。但是,无论如何,无节制生育都不是造成贫穷的主要原因。
值得深思的是,扎因的母亲在法庭上对律师说的一番话:“我这一生都是奴隶,你还敢批评我?你有什么权利批评我?你有我这样的处境吗?我经历的你经历过吗?换成你是我,早就上吊自杀了。想象一下,给孩子喂糖水,因为没有别的可喂。为了让孩子活,我宁愿犯下一千个罪行。他们是我的孩子,没人有权利批评我。我是我自己的法官。”
观看《迦百农》到一半时,我对一味的卖惨实在有些厌倦,展示贫穷谁都会。直到后半部,我才觉得有意思起来,但看到最后,也只有一声叹息。整部电影,所有的角色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他们没有能力,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生活。扎因母亲的这番话就是典型的代表,是这些非法移民对世界的宣言。影片揭示的这个“生而不养”的现状,确实是很多欠发达国家的严重弊端,加上已经弥漫欧洲和北美的对非法移民的恐惧情绪,使《迦百农》获得了欧美电影市场和电影人的极大同情,获得了文章开头所说的那些好评。可是,影片居然把悲惨生活的原因归结于无节制生育,将“计划生育”作为改变这种贫穷落后现状的灵丹妙药,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看到黎巴嫩导演纳迪·拉巴基带着《迦百农》剧组在电影节上走红毯时,看到欧美电影界认同《迦百农》把“无节制生育”归结为贫穷原因时,看到《迦百农》的结尾尤纳斯回到泰格丝身边时,我终于明白,好莱坞还是那个虚伪的好莱坞,欧美人还是看不到亚非拉贫穷落后的真正原因。他们总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把贫穷落后的原因归结于贫穷落后的人民本身,而把自己套上慈悲、善良的光环,掩盖了殖民、侵略、掠夺给欠发达国家造成的伤害。我们切勿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