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顺》2018年第34期(总273期) 乡风民俗 说方言

方言

——袁本良

贵阳人笑话安顺人说话的方音,常常用“去”的读法做笑料:“你欺不欺?”“你欺哪点?”安顺话中“去”字是阴平调,读同“欺”,的确与贵阳话相去甚远。不过贵阳话“去”字是读如“咳”的去声,除了与普通话同属去声调类(调值不一样)之外,声韵母跟普通话的区别,比安顺话与普通的差别更大。贵阳人笑安顺人的“去”说得“土”,其实贵阳人的“去”也“洋”不到哪里去。

贵阳人又常笑话安顺人嘴里的“不”。安顺话中“不去”“不来”中的两个“不”说法不一样。前一个“不”是阳平调,后一个“不”是阴平调。贵阳人觉得安顺人一会儿“不”(阳平),一会儿“不”(阴平),很是可笑,不像他们什么时候都是“不”(阳平)。安顺人似乎也觉得“不”(阴平)很土气,好像叫人抓住什么小辫子一样不好意思,一到省城,便赶快改说起“不”(阳平)来。

其实安顺话中“不”的读法是很多方言中都存在的变调现象。北京话里的“不”就有好几种读法:“不来”里读去声,“不去”里读阳平,“来不来”“去不去”里读轻声。学习普通话,“不”的音变还是一个必须下工夫掌握的技能呢。可见安顺人犯不着为自己的“不”说得不像贵阳人而自惭形秽。

安顺人(或外地人)听贵阳话。其实也有不少可笑之处。比如贵阳大十字北边的喷水池,在贵阳人的嘴里说出来时“fen水池”。“你家住在哪点?”“我家住在粪水池。”这不是难得的笑料吗?

插画 吴思宇

不同地方的方言,并无优劣高下之分。方言之间互相影响力的消长,倒是跟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有关。贵阳是省城,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贵阳话对省内其他地方方言的影响自然要大于其他地方对它的影响。从全国范围而言,方言间影响力的消长也是同样道理。改革开放以来,广东话日渐走红,许多外地人为自己能说几句粤语而神气,就是不会说粤语,也要操练几句“粤调普通话”,一会儿“吔”,一会儿“哇”,一会儿“你有没有搞错”,这正是华南经济和港台文化巨大影响力作用的结果。根据这一个道理,我们猜想过一阵子之后,中国大陆上会说上海话的人或许也会很快神气起来。

不过,从长远的眼光看,在中国大陆以及海外华人中推广普通话的进程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这并不仅仅因为推广普通话已经写进中国的宪法,更是因为在方言严重分歧的情况下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的现代化就难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就会受到影响和阻碍。试想,在广东人把“私有制”说成“西游记”,上海人把“典型”说成“电影”,胶东人把“有油又有肉”说成“有油又有油”,贵阳人把“剧院”说成“妓院”的情况下,将来的语音电脑如何能发挥它的信息网络作用?

由此可见,克服方言的影响,大力推广普通话,的确是势在必行。

写于一九八六年二月

插画 吴思宇

· 作者简介

袁本良:汉族,籍贯重庆市江津区,1946年12月生,1970年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贵州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汉语教研室主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古汉语语法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修辞学会常务理事、贵州省语言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

本日历由《屯堡公社》公众号设计制作

授权《文化安顺》发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