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性人生与定量人生之间的本质差异

在闺女小学四年级时,因为教育理念的冲突,在家中处于非主流地位的我开始关注教育问题。在连续看了《变异的中国人成长链:无法成人》、《中国人热衷于为教育买单》、《2030后,千禧后们的未来战争》三篇文章之后,我确定了以退为进的冷暴力策略——在放任自流中等待她们向我妥协——并获得自以为的成功。

这种成功,没有世俗的功利色彩,却以闺女一般化的成绩为代价,自认这是在用求真务实的努力与某些扭曲的教育观划清界线,所以我所谓的成功,其实有颇多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意味,其真实用意,是希望闺女的人生不像曾经的我那样,被世俗潮流裹胁,懵懂前行。敢这样做,意味着我本人的意识已经开始拒绝懵懂,是为下意识摆脱被裹胁的尴尬之义。

之所以绝决如此,首先与我一贯隐忍的倔强性格相关,其次是透过这些现象可以看到,我当时已经对自己的生存现状产生了下意识的极端自我否定,最后就是顺着价值观变异所必然引发的知行合一转变,当我在上述作品中看到“教育模式一心想让孩子们成‘才’,却不在乎他们是否成‘人’”时,我绝望地明白了,这是当时事业无成的我想说又说不明白的观点。

关键是,透过现实的彷徨,让我彻底明白了,现有文明状况下的教育,任何学生都是有不同诉求的利益相关方拔苗助长的试验品,既然我不想让自己的闺女被别人主导着掐尖儿,那么闺女的人生导向莫不如由我亲自主导才好,毕竟我的功利心不强,懂得无欲则刚的孩子也不会因我而缺乏基本的生存能力。

后来通过专门的哲学学习与思考,我发现,作者们这些带有明确批判目的的言之凿凿像专业哲学一样,缺乏终极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比如借用冯友兰先生的哲学思想常识化解读这种“片面追求成才,却不确保成人”的教育现状,我发现:在现有的文明格局中,“作为人”而存在的一般意义上的人,尽管大家都有主观能动性,也都极力追求把自己的现实人生活得更好更明白,结果支付的时间成本虽然一样,但透过五花八门的努力过程,大家最终却通常只能一致性地把自己活成了有普遍哲学意义的“某种人”。
这说明,在哲学视角下,通常很自以为是的我们,因为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事实缺乏基本的正确哲学认知,所以导致我们都一致性缺乏有明确标准支撑的“成为人”的理想,也即任何旧哲学在执行力方面,都缺乏终极知行合一标准。如果这是导致哲学一贯具有开放性的原因,那么通过理论创新建立起相应的终极标准,不再有开放性的哲学就可以因为常识化普及而实现终极成熟。
如此一来,人皆因可常识化普及的哲学过上终极知行合一人生,便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谓天下大同实现的可能路径。遗憾的是,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各个层面,其实都有类似哲学意义上“成为人”的教育理念设定,但最后事实演绎的世道人生却是,“作为人”的人依然难以成人。
相信潜意识每天都处在这种潜在焦虑中的你,只有通过潜意识或者下意识的选择性回避,才能让自己的抑郁情绪得到有效的掩饰和缓解,但如今我已经常识化地揭示了您的下意识和潜意识,您觉得自己还会选择继续自欺欺人地活吗?!
我的选择肯定是不再自欺欺人,至于你将怎样,你与我之间的相关性,一如鲁迅先生用铁屋子悖论所塑造的一个哲学伦理,如果这个由文学家所预设的伦理关系是作家本人或者作家群体与不特定的一切人之间的关系,那么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鲁迅先生的经典: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比较而言,针对世人皆活在潜意识或下意识地选择性回避自己和自己的子女难以成人的整体文明现状中,鲁迅先生用的是文学的手段,我用的是哲学的手段,但考虑到鲁迅先生作为一个极具权威性的大文豪,结果却像我所看到的这些文章作者一样未能终极解决问题,所以这里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关于这个人际伦理关系的悖论,最终只能用哲学的方式解答,因为它事关人类整体文明局限从人之初至今的整体一致性解答,也就是所谓终极常识化的解答。
也就是说,透过鲁迅先生“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实际展现的,是与“作为人”的人何以“成为人”相关的可能性与现实性转变关系问题,这是一个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相关的哲学命题,也即如何变一个存在偶然性的未来理想命题为现实的必然性命题。
谁能对这个命题进行解悖,谁就能事实触动哲学的常识化转向,因为这个命题事关人类集体逻辑天花板的最后突破难问题,所以这是一个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转向和西方唯心主义哲学语言学转向等量齐观的大命题。或者更有综合上述两个转向的思想精华,最后整体打破鲁迅所谓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铁屋子所代表的人类整体主观文明局限之义。
经过系统反思,最后我发现,人是社会性存在,在不能整体一致性成人的情况下,作为个体生命的你我,要想成为人,只有自主借助持续反思后的偶然顿悟实现终极知行合一,或者在类似战争这样的极端环境下慷慨赴义。总而言之,一切理论和实践的最终指向,都是哲学的开放性背后的整体文明局限。
这就充分说明,一贯看似高明的哲学,无论古今中外,都从未给世人提供可常识化掌握的有终极意义的统一执行标准,所以只要你能跳出哲学看哲学,不难看出,在旧哲学界,根本没有任何一个哲学思想体系能够自圆其说,更遑论终极自圆其说。
面对这样的结论,悲观的人,比如那些唯心主义哲学家,貌似聪明绝顶,但他们都盲目判定人类在哲学上不可能实现终极自圆其说。但如果您是一个乐观的人,那么您将和我一样乐观地发现,人类从人之初的野蛮开始,一直在向终极自圆其说走得越来越近。
接下来,我会以终极自圆其说为命题,向大家展示如何系统建构终极可知论,但这不是我的终极目的,我的终极目的是终极瓦解不可知论,顺便把与之相关的宗教和政治一起送入历史的故纸堆,因为它们才是限制“作为人”的你我一直不能“成为人”的铁屋子。
回想曾经的我的成长心路,因为一直自觉成熟度不够,所以拒绝钻营的我会推己及人地担忧闺女的未来,这意味着我被朦胧的知行合一标准束缚住了。这里需要特别提示一下,任何人,无论贤愚,都是知行合一的存在,层次高低不同而已。
关于人皆是知行合一的存在,这是一个建立终极自圆其说共识的一个关键的逻辑基点,因为意识到这一点的人,可以过思想相对自由的定性人生,反之,不知道这个定性标准的人,就只能蒙昧着受潜意识和下意识支配,过低层次但层次不同的定量人生。
希望在这样的表述中,您已经感知到过定性人生的积极性,因为只有有了明确的定性意识和标准,您才能在个体层面实现物质人生与精神人生的平衡,而不是像过去那样,或者完全沉迷狭隘的物质人生,或者在精神人生与物质人生追求中茫然无措于顾此失彼。
好在几年时间之后,经过有哲学标准的深思熟虑,我曾经的担忧都基本消失,所以我要以一个自学哲学的白丁身份,用常识化视角解读貌似深奥的哲学,力求帮助如我一样的一切普通人探求到常识化的“成为人”路径,从此不再继续盲目忍受只能作为“某种人”存在的一切潜在焦虑。
这样再从宏观角度审视我们的世道人生,从整体一致性角度,人与人之间只要继续能被人为划分“某种人”,就意味着人与人之间事实存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的普遍冲突。
这样一来,当我试图用常识化视角解读哲学时,就有了终极哲学意味,因为终极常识化意味着对人与人之间曾经普遍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冲突的终极调和的历史必然,因为我的常识化解读利用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我实际解读的对象也包括人的主观能动性,解读过程和结果处所提升的和所能提升的,也是我本人的主观能动性。
这样一来,如果我的作品能够超越不能自圆其说的旧哲学,实现终极自圆其说,那么其他人有与我一样的主观能动性,面对终极自圆其说所必定实现的终极常识化哲学标准,其他人的主观能动性自然也都能如我一样发挥出来,那么中国传统文化所谓的天下大同,就可以因此而绝对主观见之于客观地得到知行合一的实现。
因为这种解读本身就是对可知论哲学所进行的终极解读,所以后面的内容值得期待,因为你我的现实人生都有自圆其说意味,相互碰撞之下,高下可以立见。当你我之间不再有任何价值观冲突时,哲学常识化转向便可已然实现,天下大同自然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