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借鉴丨“互联网 ”理念下区域教研工作的方式转型与路径创新!

摘要:“互联网+”为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性,有效促进了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借助信息技术工具推进区域教研品质的改进是教研转型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区域教研转型落脚点出发,基于项目设计,提出区域教研品质提升的六个路径,即视频课例录播与行为诊断、基于博客的知识管理、技术知识的思维导图应用、在线学习评测与教学评价、微课与个性化教学补偿、课堂翻转与学习流程改造、基于精准测量的学业质量监测命题研修,为区域教研工作的方式转型与路径创新提供了思路借鉴。

关键词:互联网+;区域教研;方式转型;路径创新

一、“互联网+”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深度变革

1.“互联网+”的政策支持。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推动了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构建,促进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建设。

客观上说,近年来,国家互联网政策为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基础性保障。从政策层面看,201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工业和信息化部也制定了“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行动计划(2015-2018)的通知”,提出到2017年,所有地级以上城区家庭具备百兆光纤接入能力,4G全面覆盖城市和乡村;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等宽带平均接入速度达到30Mbps,其他城市达到20Mbps;手机流量和固定宽带平均资费水平大幅下降。与此同时,教育部陆续出台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指南》《关于加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等系列教育政策,都对教育信息化以及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催生了教研方式需要主动变革。

2.“互联网+”对教与学的深刻影响。

随着“互联网+”理念深化,它将对我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交往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2015年公布的“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版)”,未来的一段时间,推动学校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趋势,将表现为加强混合学习的应用,开展“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的整合学习。随着自带设备(BYOD)和“创客空间”的技术应用形态的出现,对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的方式产生了新的挑战。但是,对教师而言,还没有准备好未来如何适应自带设备(BYOD)的教学需求。具体表现在:教师不熟悉移动互联时代的教育技术;习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不熟悉互联网思维下的新型教育模式;不会在BYOD的环境下组织教学;教师不善于赢得学校、社会的支持和协助。对学校而言,还没有准备未来如何自带设备(BYOD)的教学需求。对教育相关的社会机构和家长而言,也没有准备好未来如何适应自带设备(BYOD)的学习方式,习惯于从传统应试教育角度评价学习;担心学生BYOD对学习和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3.“互联网+”下的未来学习趋势。

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突出的表现为开放化、移动化和个性化。而面对“互联网+”将不可逆的推动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教师如何适应“互联网+”现代学习方式转型?当前,新的学习环境、移动终端、学习行为分析工具以及多样化的远程学习与交互工具层出不穷,为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因此,信息时代下,教师需要具备“互联网+”的意识,并主动思考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诊断,开展支持个性化学习方式的教学变革。美国学者说过:“信息技术不能取代教师,但是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一定能够取代不会使用技术的教师”。从21世纪技能要求看,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习与创新技能、数字素养技能、职业和生活技能。教师需要教会学生运用21世纪技能,去理解和解决真实世界的各种挑战。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未来学习方式更突出学习过程中自主性、互动性和合作性;未来学习评价更加突出学习结果的适时性、精准化、多元化;未来学习资源更加突出资源供给的丰富性、层次性和可选择性。因此,无论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还是对学生引领的需要看,都应该强化教师掌握并熟练使用信息技术的专业要求。

二、“互联网+”理念下区域教研品质提升的路径创新

当前,全省各地市的教研工作面临着工作任务的转型。具体表现为:教研的目标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教研的重点从“知识传授”转向“学科素养”;教研的内容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教研的改进从“基于经验”转向“基于实证”;教研的形式从“专家指导”转向“众筹学习”。南京市在区域教研工作的转型上,主动作为,有序推进,科学把握全市教研工作转型的落脚点,具体明确了全市教研工作的六个努力方向:一是强化教研员和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评价意识;二是重视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核心素养;三是倡导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推进学习方式变革,学会学习;四是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科学运用,实现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五是引导教学研究工作走向更加科学化和专业化的轨道;六是教研重心再下移,重视学校特色引导和教师教学个性的发挥。

全市教研工作如何适应当前工作转型的需要?客观上看,多样化的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为全市教研工作方式创新提供了可能性。为此,南京市教学研究室依托项目管理理论,统筹设计各类专题教研活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从以下六个方面提升区域教研的工作品质。

项目设计1:视频课例录播与行为诊断

南京市部分区县教研部门,积极尝试基于视频录播的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切片研究。部分区县教师发展中心采取网络视频会议系统与校本研修的结合,还有的利用区域网络远程直播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况。比如:南京市教研室组织每年的中考指导书的宣讲活动,充分依托南京市教育城域网开展中考宣讲视频直播活动,全市近万名初三教师集中收看专家中考宣讲,减少了教师因交通问题产生的工作负担,提高了研训的整体效益。另外,栖霞区教师发展中心利用“沪江网”的CCTALK直播工具进行典型课例的在线直播,进行课堂教学的行为诊断,开展课例研究。可以每次活动,做到“三合一”和“一题五课”,“一个主题、一节课,一个讲座”,集“备课、上课、说课、评课、议课”为一体的教研活动。学科教研员精心谋划、专业示范、有效实施,真正起到示范、研究、引领作用。具体的形式有:主题式研修、教师同课异构、模拟学生课堂以及课后深度访谈等多种方式,聚焦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切片式分析,深度归因导致行为变异的多维度原因,从而让教师深刻的认识自身行为的不足与缺憾,从而进入主动改进教学行为、自觉改进教学行为的良性工作状态。

项目设计2:基于博客的知识管理

博客,是一个叙事平台,它可以是个人网络日志,展示个人的虚拟空间,网络交友的窗口,资源分享的平台。充分利用网络博客平台,可以实现教师碎片化知识的系统管理,实现自我知识的自由积累;与同行深度的网络沟通与平等交流,实现课程资源共享与教学智慧分享。南京市秦淮区教师发展中心、栖霞区教师发展中心利用博客平台,在区域教研活动中,定期发布教研活动相关的网络日志,不仅能促使教研员定期进行教研工作的总结反思,开展学科研训工作知识管理,而且还能增加教研员与教师互动的交流机会,扩展与同行经验的分享空间,适度宣传推荐个人研训成果。

项目设计3:技术支持的思维导图应用

思维导图,可以让思维可视化。科学统计表明:科学的思维导图,能提高学习、工作效率20%。在区域教研中,基于信息技术的思维导图,可以将学习者的思维可视化。比如,南京市建邺区南师附中黄山路分校在教研员的指导下,借助思维导图,可以将教师学科研修事务与班级常规日程进行结构化管理,让工作思路更为清晰,工作重点更为突出。南京市教学研究室部分学科教研员在中考复习备考的专题教研活动中,引导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工具,还可以将教师任教的课程知识进行结构化梳理,便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把握学科的思维脉络。比如英语学科,利用思维导图围绕过去、现在和将来时态,进行初中英语八大时态的结构化整理,让学生对初中英语时态一目了然,熟练于心。比如化学学科,利用思维导图对初中化学实验进行结构化梳理,让学生清晰的了解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典型实验以及学法指导,有效提高的学生化学实验学习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项目设计4:在线学习评测与教学评价

客观上说,教学活动设计,需要对学习者进行深度分析,才能实施精准教学。目前,更多的教师局限于经验性教学,教学设计缺乏基于数据分析和诊断,导致教学的针对性缺乏。为此,随着在线教育的兴起,各类教育类APP层出不穷。教师可以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水平,有效借助教育类APP进行学情诊断,可以有效提升教学的精准性。比如:基于学习前置性评的结构评价或课堂形成性练习评价以及巩固性作业的评级,小学可以结束速算总动员、初中可以借助作业盒子、一起作业、猿题库、悠数学等APP工具,进行在线的学习评测,不仅减轻了教师的作业批改负担,而且为教师提供基于诊断的学习结果分析,极大的提高学科教学精准性。比如:南京市中华中学、南京市二十九中、南京市第五高级中学三十多所高中借助“极课大数据系统”、“智学网”“一起作业”等系统平台,用数据智能评测驱动教师精准教学。同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合理选择和利用学习APP,能够及时化解家庭学习中作业的疑难,避免学习上因为错误或疑难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而导致掉队。能为学生疑难答疑解惑的APP,比如作业帮、猿题库等。针对在线学习评测APP的诊断结果,可以让学生获得教师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基于在线的教育评测APP工具的深度运用,能够强化教师的课程评价意识,学习的诊断意识以及学习结果的教学补偿意识,能有效的落实学科教学评价要求。

项目设计5:微课与个性化教学补偿

学生因为学习能力和速度的差异,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掉队现象。为了减少学生因为学习上存在困难得不到及时指导而掉队的现象,作为区域教研员可以组织教师开展基于微课资源的个性化教学补偿实践。微课的补偿功能,一是用于前置性学习环节,帮助学生化解认知性目标障碍的难点;二是后续性学习环节,帮助学生异步补偿认知性目标的缺失。教研员可以通过区域教研活动,指导教师如何把握微课资源使用的时机,如何提高微课资源的使用的适切性和针对性。同时开展微课制作的竞赛,提高微课资源制作的水平。在此基础上,组建学科教学团队,开展系统化配套微课课程资源开发,为学生提供适宜的课程学习资源。这些课程学习资源对于学习速度慢的孩子,还可以讲提供的网络微课资源,进行重放、慢放,反复播放,有效弥补了教师对学生学习差异化指导及时性不足的缺陷。比如南京市秦淮区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化学学科开发新初三化学衔接课程、中考的专题复习配套课程以及考前查漏补缺的指导性课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配套课程资源,得到了家长、学生以及基层学校教师好评。

项目设计6:课堂翻转与学习流程改造

随着可汗学院以及翻转课堂的兴起,技术支持下的课堂结构改造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课堂翻转的实践价值在于,改进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流程,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前置学习,通过基于微课资源的自主学习,将学习内容中存在的疑难或问题带到课堂学习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问题交流、讨论,小组互助,进行问题的解疑,大大缩短了课堂上,教师集中讲授学习内容的时间,为学生之间交流学习体验,师生的学习互动赢得了充分时间。通过对课堂结构的改造,建立适应于学生自己学习步骤的学习活动,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掉队的风险。在翻转课堂中,南京市第十八中学、南师附中怡康街分校的教师充分利用洋葱数学、洋葱物理、学堂在线、纳米盒子等等APP,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微课资源,保证不同学习水平的孩子,在同步学习中个性化的选择适应自己学习需要和水平的微课资源,进行课程讲解、知识梳理以及概念解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南京市部分学校基于翻转课堂教学中所需华师慕课C20,MOOC课程,百度传课、腾讯课堂、沪江网、酷学习等微课资源平台,开展了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积极探索课堂结构优化与学习流程的再造。

项目设计7:基于精准测量的学业质量监测命题研修

传统考试的命题多基于经验判断,而非基于科学的诊断,因而导致命题的精准性不高,教学补偿的针对性缺失。为此,近年来南京市教研室每年3月中旬组织全市各区学科教研员命题研修高级研修班,强化学业质量监测的命题规划研训。以区域为例,南京市秦淮区教师发展中心开展基于精准测量的学业质量监测命题研修,基于信息技术工具,采取基于标准的学业质量监测命题,借助命题双向细目表和命题规划来科学把握学业质量监测的命题蓝图。命题教研员或教师针对每个考点知识维度和能力维度,进行难度预估,在此基础上,结合网络阅卷数据诊断数据的采集,了解每个考点或每个试题实际难度。通过预设难度与实际难度的差异,分析命题人员对学情和学业考点教学难度的把握。经常有的命题人员预估难度与实际难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主要原因就是命题人对监测对象学情的了解不够准确,或者对学科知识与能力维度难度的把握不够精准,为此对命题教研员和教师的命题能力提出了更好的要求,也因此促进了他们自身命题能力自我改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客观上说,教研员组织基于精准测量的学业质量命题研修,可以引导骨干教师进一步思考:命题人员对区域、学校、学生的学情掌握是否真的到位,是否真的了解学情。通过命题研修反思,不仅有利于促进教研员自身命题工作改进,更有利于学校教师对基于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评价的深度思考,促进基于标准的学业质量监测工作的落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