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搓“C”!过“冬节”!福州独有的冬至歌谣.故事,你都知道吗?
一年一度的冬至节来啦
冬至,福州人俗称“冬节”
你们家开始搓“C”了吗
☟☟☟
@林小朋友
据说边搓边唱
这样的“C”更加元气满满
@噗噗
福州人在冬至必吃的“拨隆细”
冬至一定要会的歌谣
搓米时聚搓搓,节节年年高
大人添福寿,伲仔岁增多
搓米时齐搓搓,依奶疼依哥
依哥讨依嫂,依弟单身哥
今年福州本土音乐人赖董芳老师
也为大家带来了冬至新作
☟☟☟
搓米时
福州“米时”是福州著名的小吃,
福州话称之为“C”(糍)。
“米时”(福州方言:拔隆细)是大米和糯米按一定比例混合,磨成浆,压成半干后搓成的圆形丸子,煮熟,外粘豆粉、糖即可食用。
福州人搓“米时”时,桌上置竹箩,箩中放红桔数粒、红筷一双、纸花一对,泥塑男女孩童一合,瓶插红色菊花。搓“米时”也称“搓圆”,寓意团圆;“米时”则象征“时来运转”。
△搓米时图 图@:陈友荣
福州人对冬至重视由来已久
宋梁克家《三山志·土俗》:“冬至,序拜。州人重此节。节前,邻里族戚更相馈送,上冢祭享。至节日,则序拜如献岁之仪。”当时还祭墓,后来没有了。
明万历《福州府志·舆地志》:“冬至,粉米为圆,祀先。又粘门楹间,取其圆以达阳气。民间不相贺。”
清代又不盛行了,乾隆《福州府志·风俗》:“州人不相贺,舂米为圆餔之。”可见冬至风俗也是从繁而简的。
冬至要知道的故事
米时又称“孝子丸”?
在福州,冬至和拗九节一样,也是“孝顺节”。民间传说,曾有一名男子上山砍柴,受伤后被母猩猩所救,被逼成亲,后来还生了个儿子。一天,男子趁母猩猩不在,带着儿子逃回山下。儿子哭闹着要母亲,因为母亲喜欢吃糯米粉,便在冬至这天,把煮熟的米时(方言读音为“细”)粘在门板上。母亲寻着香味而来,母子团聚。
这个“孝子寻兽母”的故事曾经流传甚广,旧时冬节,福州人还把“剩下的米时粘在大门的门柱上,离地面六七尺高的地方。除了本宅,商店、货栈的门外以及临街的窗户上也都要粘,这是福州的特别的习俗,所以,米时又称“孝子丸”。这种特俗解放后已消失。
都说冬至大如年
除了吃米时
在这一天,老福州有必做的几件事
01掼火笼
“以前生活条件不好,冬至前后,穷人还要‘掼火笼’取暖。”“火笼”是一种取暖用的工具,一般用陶土制成一个罐子,里面盛了草木灰,灰下埋进烧着的木炭。为了防止太烫,大家还会用竹条编个篮子套在外面。走街串巷,甚至睡觉,人们都会抱着‘火笼’。解放后,人们的取暖工具也多了起来,“火笼”就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02祭祖
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闽台民间认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认祖宗的人。
福州乡村一直有“冬至分米时入祠堂”的习俗,“冬至日祭祠堂之风大盛”,多举行敬老酒宴。乡村各姓都有祠堂,聚合各支的同姓,称“宗祠”;衍派一支的,称“支祠”。凡是男性当年四十九岁的,冬至就上寿为五十岁,入支祠,让晚辈敬重。凡是男性当年五十九岁,冬至便上寿为六十岁,入宗祠,让各支祠的晚辈一齐敬重。
03酿酒
南后街冬至酿酒习俗展示
来源:网友@百合烘焙爱笑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