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人保汽车金融履约险的主动调整,我们又能从中学到什么呢?

刚刚开完公司的微信会,就被一条消息吸引了,人保广分决定暂停汽车金融贷款保证类业务和要求各分公司进行整改。详细读过文章的具体内容,更加坚信自己在昨天发布的文章中所提到的,由于大形势的变化,会推动汽车金融业务发生结构性的调整,原有的业务模式会受到较大程度的调整和改变。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借用我的好朋友陈平的话:2018年开始的供给侧改革已经发出了很多行业供给饱和了的信号,资本已经不容易找到可投资的领域,而汽车金融行业成为了投资圈的香饽饽,在一片幸福中,我们沦落到拼价格的低技术含量管理方式中,从而导致了目前整个行业的窘状。
按照风险定价等在欧美已经很成熟的管理工具和理念不被国内主流汽车金融人士接受,不愿意学习,不愿意改变,得过且过的状态比比皆是。最有效的方法竟然变成了风险的层层转嫁,渠道成为了唯一的兜底方。但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如果所有参与方都凭借手中的资源,把自己的该做的事情转嫁给别人,结果必定是自受其害。一个成熟、理性的市场的核心原则就应当是风险共单,利益共享。在全球化浪潮席卷的大潮中,如果学不到、学不会这一点,消亡就会是早晚的事情。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如何应对汽车金融市场变化,主动进行结构性调整,形成新的机制,通过共生法则推动行业的进步
我们先来看看文章开始描述的那条消息到底说了什么?该公司表示,受疫情影响,可能会导致其承保的汽车金融贷款业务风险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因此,要求逐步收缩承保业务规模,强化业务全流程管理,切实防范业务风险。可以简单总结为:降低规模、强化管理和严防风险。
在暂停业务和对各渠道商项目进行评估的同时,要求各分公司成立专项小组开展以下工作。
1、针对整个业务流程和环节进行梳理,进行自查和自评。也就是要对业务开展的情况有个清晰的认识。
2、针对合作渠道的业务开展情况进行合规性检查。要求不合规的部分在2月底整改完成。
3、成立理赔追偿小组,加强贷后数据监控、及早介入催收,通过各种手段提高成效。
因为消息来源于网络,笔者无法证实,所以就不对该公司和该事项做出主观评价。只是说说这种模式存在的问题和一些解决的方向和方法。
去年,笔者写了很多的文章,重点阐述了汽车金融业务可能会发生的结构性变化。银行+保险公司+专业助贷机构+专业风险管理平台的模式会成为阶段性的主流。通过强强联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全面提升整个业务开展和管理水平。有效的提高客户满意度,对风险进行分散。逐渐形成一套良性循环的业务模式样板。
可是今年年初,在两个行业巨头身上,平安和人保,相聚出现了有点负面的新闻。是这个模式有问题吗?我依然坚信,并不是模式出现了问题。大的结构没有发生问题。出现问题在于入局的深度。如果这种合作只是为了完成一次风险的层层转嫁,那么问题早晚会出来,合作反倒不如各自单干
从某种角度上来看,距离上次汽车金融行业的整体风险爆发已经过去17年了,但是我觉得我们的行业并没有什么长进。银行依然不知道自己的核心能力是啥?保险公司依然不懂汽车金融业务。渠道下沉的没有了底线,金融全学会了,服务没了。甚至初中没毕业的都好意思出来吆喝自己是搞汽车金融的了。所有骗局依旧层出不断,所以乱象依旧没有解决。只是割韭菜的镰刀真是听话,已经响应号召,向广大四五线城市和农村汹涌而去,果然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啊。
回到我们的话题,在业务合作过程中,如果都不愿意负责任,都把问题推给彼此的合作方,那么这种合作就不会产生光合作用,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自嗨游戏。而一旦陷入这种自嗨状态中,就像装睡的人,真的是永远叫不醒。总是会沉浸在一种梦幻中寻求虚无缥缈的快乐,或在焦头烂额的现实中强颜欢笑,自我麻痹。
想要走出一片新天地,就要先了解现状存在那些问题。目前的业务模式中,银行负责出具资金,保险公司负责为借款人承保,渠道负责推荐客户,同时为客户向保险公司提供反担保。从业务结构、到业务合规都没有问题。也是目前市场上普遍认可的模式。那么作为代表性的两家企业,一个被处罚、一个暂停业务,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又是哪些呢?
这个问题让我驻笔了很久,在努力思考用怎样的一种表达方式,才能最恰当的把问题说清楚。脑海中竟然反映出一首歌---三个和尚。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嗯,我想问题的答案已经有了。
回想2003年那场汽车金融灾难,不就是这个故事最直接的提现吗?最开始,银行自己做,有资金但是没有资源,经营成本高。渠道有资源,能管理,但是缺乏资金。于是就有了银企合作。银行出钱,渠道做事。互利互补,相得益彰。这么好的市场机会,保险公司绝不会错过,于是履约险入局。对于银行而言,多了一家持牌机构的保障,何乐而不为。对于渠道,在利润丰厚的金融黄金年代。让渡出一部分利润来化解自己的风险,同样何乐不为。于是,貌似无懈可击的铁三角组成了。
但是由于对了一方参与,打破了原有的平衡规则。对于新入局者,原有两方都给与了高度的认可。银行放款放的更痛快了,渠道审核的标准更低了,有人兜底,怕什么?而保险公司真的能兜得住吗?结果不言而喻,大家都看得清清楚楚。
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的组合,我没看出什么新意。依旧是一种责任盲目的传导。最终貌似其中实力最差的渠道,反而成为了整个业务链条中最重要的一环。请问我们的持牌机构,专业性何在?这不就是一个笑话吗?
国家针对于金融市场,要求严控金融风险,合规合法的开展业务。要求持牌机构对于核心能力不能外包。很多文章中都提过,到底什么是核心能力。似乎一直都没有答案。如今看来,似乎一切都有了答案。
其一:对于银行来说,最重要的就是风险识别能力。金融业务的本质就是经营风险。开展金融业务不可能不发生风险,以目前的实际情况看,银行确实缺乏解决风险的能力。所以说现阶段银行的核心能力应该是识别风险的能力。明确业务标准、客户标准、审批标准,这些标准的建立是需要付出努力的。当然,制定了标准也就意味着要承担这部分的风险。这部分的权利是不能外包的。
其二:对于保险公司来说,针对于汽车金融的履约险业务和传统的保险业务是有很大区别的。汽车金融业务是个重资产,收益回收期较长的业务。和消费金融的业务还是有很大区别。既然要承担担保,就要合算成本和利润,如果对于业务不了解,人员不专业,组织不健全,那么这就是一个巨大的坑。一旦承保,就要了解市场,了解渠道,了解客户,不能被人骗保。其次,要有控制风险的能力。自己没有可以搭建平台。通过合规的、集约的、有效的方式帮助银行有效化解和控制风险。
对于持牌机构而言,这就是核心能力。是一种有效的互补性合作。既然是互补性合作,那么承担的风险也应该是有比例的。这也正是监管机构做愿意看到的。任何一方将责任转嫁,都会是产生问题的根源所在。各个参与方根据收益的不同,也应当承担相应的风险损失比例。顺着这个思路,我们似乎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
当然,现实总是残酷的,如果各自的实力、底牌都差不多,这种方式就很容易达成共识。而现实是在目前的金融环境下,持牌机构依仗自身难以比拟的资源优势,往往在业务合作中也处于强势地位。也就形成了我们一直说的责任层层转嫁。将所有的矛盾集中到一个点上,一旦出现问题,后果往往相当严重。
所以,我想提倡的是,既然是要调整机构,要回归初心和本源。那么就请我们合作的各方都能躬身入局。都能把合作方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利润共享,风险共担,根据收益确定风险承担比例。希望最终的结果,我们卖的都是能力而非拍照。赢得的是尊重,而非奉承。
一场大疫情,势必会对目前的汽车金融市场也产生深刻影响。逾期风险也极有可能大批量爆发。汽车买卖市场极有可能出现持续低迷的现象,但是以自有车辆为载体的的车抵贷、售后回租业务可能会迎来大的爆发。危中总会有机,顺势而为,不知道我们都准备好没有。
但是对经济状况的预期,也必然会要求开展业务的机构具备更强的能力。我们准备好了吗?我觉得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就需要我们的组合以及对于市场的共同开发、客户的共同营销、风险的共同处理。分利润的时候是兄弟。而共同面对危机,共同处理风险,共同进行自救的才是真兄弟。
最后,还是呼吁一下,众多的市场参与者能否按照风险共担的大原则重新设计机构,拿出承担责任的勇气和行动。面对未知的风险,只能迎头直面,才是最有效的解决方式。直面的结果就是,不知不觉中,您又打开了一扇窗。作为一个从业者,我也会努力践行,实际行动起来。也希望有更多的吾辈中人参与进来,在汽车金融发展的历史大潮中留下我们的身形和背影。
(0)

相关推荐